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18篇
  2篇
综合类   22篇
水产渔业   100篇
畜牧兽医   1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51.
在室内条件下研究了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对维生素A的适宜需要量.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5 000、10 000、20 000、40 000、80 000、160 000和320 000 IU/kg的维生素A,得到8种等氮等能的半精制饲料,投喂体重为(1.54±0.45) g的幼蟹10周.结果表明,随着饲料中维生素A添加量的提高,幼蟹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先升高后降低,当维生素A添加量为80 000 IU/kg时,幼蟹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最高,分别为82.23%和0.86%;饲料效率随着饲料中维生素A添加量的升高先升高后降低,当添加量为40 000 IU/kg时饲料效率最高;饲料中维生素A添加量为320 000 IU/kg时,蟹体粗脂肪的含量达到最高,并显著高于其他各试验组(P<0.05);肝胰腺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随着饲料中维生素A添加量的升高先在一定水平波动,而后明显下降并在较低水平波动;投喂不同维生素A添加量饲料对中华绒螯蟹眼中维生素A的含量没有显著的影响.结果提示,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维生素A,可以促进中华绒螯蟹的生长,降低饲料系数,并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非特异性免疫能力.采用Broken-line模型分析得出中华绒螯蟹幼蟹对维生素A的适宜需要量为69 740~70 770 IU/kg.  相似文献   
52.
本试验主要研究芽孢杆菌和光合细菌对异育银鲫鱼种血液白细胞数量、白细胞吞噬活性及血清溶菌酶活性的影响。600尾异育银鲫鱼种,随机分成9个试验组,一个对照组,每组设一平行。试验组在水中添加不同浓度(5&#215;10^8、5&#215;10^9、5&#215;10^10 CFU/m^3)的芽孢杆菌和光合细菌及两种菌1:1的混合制剂,饲养49d后,测定异育银鲫血液白细胞数目、白细胞的吞噬活性、血清溶菌酶活性等各项免疫指标。试验结果表明:光合细菌、芽孢杆菌及其1:1的混合制剂均能提高异育银鲫鱼种血液中白细胞的免疫机能,其中混合制剂作用效果最佳,其次芽孢杆菌,效果最差的是光合细菌,且在5&#215;10^8、5&#215;10^9、5&#215;10^10 CFU/m^3。浓度范围内,微生态制剂的作用效果随着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53.
以体重0.672~4.827g的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和3.678~43.163g的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为试验对象,研究这两种虾的胃容量及其与体长、体重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日本沼虾和克氏原螯虾胃容量随着体重和体长的增加而增加;将日本沼虾、雄性克氏原螯虾和雌性克氏原螯虾的胃容量(y)和体重(x)进行回归分析,分别得方程式:y=0.021 5x+0.006 5(r2=0.948 5),y=0.044 7x-0.008 5(r2=0.964 8),y=0.043 6x+0.0519(r2=0.978 7);3.009~4.827 g的日本沼虾比胃容量显著小于0.672~2.811g的个体,12.967~42.071g的雄性克氏原螯虾比胃容量显著小于3.678~9.754 g的个体,不同规格的雌性克氏原螯虾比胃容量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54.
脂肪和L-肉碱对大口黑鲈饲料中蛋白质的节约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试验旨在探讨脂肪和L-肉碱对大口黑鲈饲料中蛋白质的节约作用.采用3 × 2(蛋白质脂肪比×L-肉碱)完全随机设计,配制了不同蛋白质脂肪比(39.9%/7.4%、30.3%/13.9%和21.5%/19.5%)和L-肉碱水平(0和1 g/kg饲料)的6种等能饲料.选取平均初重为(3.27±0.21)g的大口黑鲈幼鱼270尾,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5尾),随机饲喂1种饲料,试验期6周.结果表明:随着饲料中脂肪水平从7.4%升高到19.5%(蛋白质水平从39.9%下降到21.5%),鲈鱼的增重率从685%显著降低到176%(P<0.05),饲料效率从1.15增加到2.33(P<0.05),且投喂蛋白质脂肪比为21.5%/19.5%饲料的鲈鱼的肥满度显著低于投喂蛋白质脂肪比为39.9%/7.4%和30.3%/13.9%饲料的鲈鱼(P<0.05).投喂蛋白质脂肪比为21.5%/19.5%饲料的鲈鱼体水分含量显著低于投喂蛋白质脂肪比为39.9%/7.4%的饲料(P<0.05),且随着饲料中脂肪水平从7.4%升高到19.5%(蛋白质水平从39.9%下降到21.5%).全鱼脂肪含量从5.6%显著升高到11.5%(P<0.05),全鱼粗蛋白质含量从15.6%显著下降到10.4%(P<0.05).鱼体肝脏和肌肉中脂肪含量以及肝体指数在投喂蛋白质脂肪比为21.5%/19.5%饲料时达到最高值.此外,随着饲料中脂肪水平从7.4%升高到19.5%(蛋白质水平从39.9%下降到21.5%),淋巴细胞百分比由38.30%升高到48.41%(P<0.05),粒细胞百分比由51.75%下降到42.14%(P<0.05).由此得出,以节约蛋白质为目的的过量添加脂肪会导致鱼体生长速度降低,甚至引起脂肪肝的发生和机体免疫系统的应激反应.此外,饲料中添加1 g/kg的L-肉碱并不能提高大口黑鲈的生长性能,但蛋白质脂肪比和L-肉碱对淋巴细胞百分比和粒细胞百分比存在互作作用,并在饲喂添加1 g/kg L-肉碱的蛋白质脂肪比为21.5%/19.5%的饲料时达到峰值.  相似文献   
55.
试验研究了豆粕、菜粕和棉粕组成的混合植物蛋白替代饲料中鱼粉,对杂交鲟幼鱼的生长、排氨率及转氨酶活性的影响。共设计了5种等氮、等能的饲料,分别用混合植物蛋白替代饲料中0%、25%、50%、75%和100%的鱼粉。养殖周期为84d,幼鱼平均体质量(8.63±0.23)g,流水养殖,水流速为0.2m/s,水温18~20℃。结果显示,100%试验组终末均质量、质量增加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存活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25%和50%试验组排氨率较低,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75%和100%试验组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但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建议混合植物蛋白替代杂交鲟幼鱼饲料中鱼粉的比例不高于50%。  相似文献   
56.
现场围隔通过围隔水体建立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与周围水体没有交换。使用现场围隔始于20世纪6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其结构和功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进和完善,已成为研究水域生态的有效工具,主要用于污染生态学、养殖生态学方面的研究。现场围隔主体结构包括围隔幔、固定支架和围隔幔支架等,附属设备包括防雨罩、电动机、浮力装置和...  相似文献   
57.
瓦氏黄颡鱼幼鱼标准代谢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平均体质量为6.231、1.32 g和21.21 g瓦氏黄颡鱼幼鱼的标准代谢,并分析了幼鱼利用蛋白质、脂肪和糖类作为能源物的供能情况。通过测定幼鱼在禁食和静息状态下的耗氧率、排氨率和二氧化碳排出率,计算出幼鱼的呼吸熵、氧氮比和能耗率。试验结果表明,瓦氏黄颡鱼幼鱼的耗氧率、排氨率和能耗率均随幼鱼体质量的增加而显著下降(P<0.01),且耗氧率、排氨率和能耗率与体质量呈负相关关系,而呼吸熵与体质量则呈正相关关系。不同体质量幼鱼的二氧化碳排出率和氧氮比差异不显著;根据氧氮比的分析结果可知,瓦氏黄颡鱼幼鱼主要利用脂肪和蛋白质供能,且随着体质量的增长,脂肪供能的比例逐渐增大。结果显示,瓦氏黄颡鱼幼鱼对糖类的利用能力较为有限,有必要对该鱼的糖需求和利用率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58.
中华绒螯蟹对盐度变化的适应及其渗透压调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虾、蟹等甲壳动物具有多样的渗透压调节能力,研究虾、蟹的渗透压调节生理及其对盐度等环境因子的适应能力,可以补充和完善虾、蟹的基础生理学资料,同时对指导虾、蟹的人工育苗和养殖实践,如海水品种的淡化养殖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由于中华绒螯蟹在咸水中进行繁殖和幼体发育,在淡水中长成,其独特的渗透压调节方式成为国内外相关学者关注的...  相似文献   
59.
为研究水体盐度和饲料脂肪含量对尼罗罗非鱼生长、营养组成和肉质的影响,本实验设置0、8和16共3个盐度梯度,每个梯度分别投喂中脂(6%)和高脂(12%)饲料,投喂初始体质量为(5.0±0.2) g的尼罗罗非鱼8周,并测定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肌肉营养成分和肉质相关指标。结果显示,在中脂饲料投喂下,与对照组(盐度为0)和高盐组(盐度为16)相比,中盐组(盐度为8)的尼罗罗非鱼具有最大终末体质量、躯壳比、脂体比、肌肉蛋白质含量、肌肉氨基酸和乳酸含量和总产肉率,但其饲料系数、脏体比、肝体比和肌肉p H值显著降低;而中脂高盐组的尼罗罗非鱼其饲料系数、肥满度、脏体比、肝体比、全鱼总脂、肝脏甘油三酯、血糖、血清乳酸和血清甘油三酯含量、血清谷草转氨酶活性较高,但全鱼和肌肉水分、全鱼灰分、产肉率和肌肉离心失水率降低。在高脂饲料投喂下,随着盐度的上升,其终末体质量、成活率和脂体比降低,但饲料系数、脏体比、肝体比和肥满度增大。其中,高脂中盐组尼罗罗非鱼的肌肉蛋白以及氨基酸含量显著降低,而高脂高盐组的全鱼灰分、肝脏甘油三酯、血糖、谷草转氨酶活性、肌肉总脂、肌肉甘油三酯和磷脂含量显著提高,但全鱼总脂、肝糖原、产肉率、肌肉离心失水率和pH值显著降低。而不论在淡水还是盐水养殖情况下,与中脂饲料组相比,高脂饲料组尼罗罗非鱼均显示出更高的脂肪积累量和肌肉乳酸含量,以及更低的成活率和产肉率。尤其在高盐度水体中,高脂饲料对尼罗罗非鱼肌肉脂肪和乳酸积累的促进作用和对成活率、饲料系数和产肉率的负面作用尤为明显。研究表明,在中脂饲料投喂下,适宜的盐度(盐度8)可以促进尼罗罗非鱼的生长并提高肌肉品质,然而,在高盐度水体中使用高脂饲料对尼罗罗非鱼的生长与肉质则有较大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0.
东海南部海区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模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1999~2002年间对东海南部海区的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进行调查后所获得的数据和资料,应用Ecopath with Ecosim5.1软件构建了该海区生态系统的生态通道模型,基于该模型对生态系统结构特征进行了量化分析。生态通道模型由20个功能组构成,基本覆盖了东海南部海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主要过程。分析结果表明,东海南部海区生态系统各功能组的营养级为1.00~4.23,能量流动主要由6个整合营养级构成,营养级I的利用效率颇为低下,大量初级生产力未进入更高层次的营养流动,造成生态系统下层营养流动的"阻塞"。鲹科鱼类、沙丁鱼、鳀科鱼类和其他小型鱼类的生产量较高,占鱼类总生产量的85.6%,而其他大中型肉食性鱼类的生产量都较低。混合营养分析表明,在能量从低级向高层次转化的食物网中,底层功能组起关键作用。反映系统成熟度的指标,包括较高的净初级生产力(NPP)和净初级生产力/呼吸(NPP/R),以及较低的连接指数(CI)、系统杂食指数(SOI)和Finn’s循环指数(FCI)等,均表明该海区处在一个"幼态化"的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