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1篇
综合类   8篇
水产渔业   35篇
畜牧兽医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为探讨大杂交鲟(Huso dauricus♀×Acipenser schrenckii♂)适宜投喂率和投喂频率,本实验分别设计了5个投喂率(0.4%、0.8%、1.2%、1.6%和2.0%)和5个投喂频率(1次/d、2次/d、3次/d、4次/d和5次/d),研究不同投喂率和投喂频率对大杂交鲟生长、体成分和生化指标的影响。投喂率实验中鱼初重(335.87±0.82)g,投喂频率实验中鱼初重(334.77±1.06)g,养殖周期为10周。结果表明,随着投喂率升高,实验鱼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肝体比、脏体比、肥满度,肌肉粗蛋白、粗脂肪和肝粗脂肪含量显著升高(P0.05),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胃蛋白酶活性均显著升高(P0.05);饲料效率、全鱼和肌肉水分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全鱼粗脂肪含量,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肠脂肪酶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P0.05)。随着投喂频率增加,实验鱼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无显著差异(P0.05);1次/d投喂频率组脏体比、肥满度和全鱼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2次/d投喂频率组全鱼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不同投喂频率对实验鱼除血清葡萄糖含量以外的其他血清生化指标和胃肠消化酶活性或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综合以上结果认为,在300~600g大杂交鲟的养殖过程中日投喂率在1.2%~1.6%,投喂频率为2次/d比较适宜。  相似文献   
22.
为评价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烟酸对杂交鲟(Acipenser schrenckii♂×A. baeri♀)幼鱼生长性能、肌肉成分、肌肉质构和抗氧化性能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 mg/kg、30 mg/kg、120 mg/kg、1200 mg/kg的烟酸配制成4种实验饲料,投喂初始体重(54.41±0.79)g的杂交鲟幼鱼84d,实验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5尾鱼。结果表明:饲料添加不同水平的烟酸对杂鲟幼鱼增重率有显著影响(P0.05), 0 mg/kg组增重率显著低于30 mg/kg、120 mg/kg、1200 mg/kg烟酸组(P0.05),各添加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成活率、饲料系数和肝体比不受饲料烟酸的影响(P0.05)。120 mg/kg烟酸组的肥满度显著低于0 mg/kg、30 mg/kg、1200 mg/kg烟酸组, 0 mg/kg、30mg/kg、1200mg/kg烟酸组之间肥满度无显著差异(P0.05)。120mg/kg烟酸组的脏体比显著低于0mg/kg和1200 mg/kg烟酸组(P0.05),与30 mg/kg烟酸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肌肉硬度和弹性随烟酸添加水平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 1200 mg/kg烟酸组的肌肉硬度和弹性显著低于其余各烟酸添加组(P0.05)。30 mg/kg烟酸组的肌肉咀嚼性、回复性和黏性均在各组之间最大,且显著高于0 mg/kg、120 mg/kg、1200 mg/kg烟酸组(P0.05)。30 mg/kg烟酸组的肌肉凝聚性显著高于0 mg/kg、120 mg/kg、1200 mg/kg烟酸组(P0.05), 0 mg/kg、120 mg/kg、1200 mg/kg烟酸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肌肉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灰分含量不受饲料烟酸影响(P0.05)。30 mg/kg烟酸组肌肉T-SOD活力显著高于0 mg/kg和120 mg/kg烟酸组(P0.05),与1200 mg/kg烟酸组无显著差异(P0.05)。30 mg/kg烟酸组肌肉T-AOC活力显著高于0 mg/kg、120 mg/kg、1200 mg/kg烟酸组(P0.05), 0 mg/kg、120 mg/kg、1200 mg/kg烟酸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烟酸对杂交鲟幼鱼的生长、肉质和抗氧化性能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鲟鱼饲料中烟酸的建议添加量为30 mg/kg。  相似文献   
23.
将繁殖季节顺产出的鲢卵从未受精卵开始到出膜后45d的鱼苗进行连续切片,观察其性分化。经观察,鲢苗出膜后24d在腹腔上皮的下方清晰可见性腺原基。出膜后34d则已明显性分化,雄性生殖嵴之体细胞增殖,与性细胞一起突向体腔,以柄状精巢系膜连于腹膜上皮;雌性生殖嵴之体细胞增殖,沿腹膜上皮横向伸展。用口服甲基睾丸酮(MT)的方法,设3个梯度(15×10-6、30×10-6、45×10-6)对鲢雌核发育苗进行性转,结果以出膜后3~4d的鱼苗口服MT(30×10-6),连续投喂50d,转雄效果较好,鱼苗能正常摄食药饵,成活率可达79.2%。  相似文献   
24.
中华鲟人工繁殖关键技术的改进效果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完善中华鲟的人工繁殖技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等研究单位从1998~2005年对中华鲟人工繁殖技术进行改进及其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改进的技术在提高中华鲟产后亲鲟的成活率、催产率、受精率、出苗率、孵化率以及提高培育放流中华鲟的规格和规模上均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25.
为研究杂交鲟(Acipenser baerii♀×Acipenser schrenckii♂)幼鱼对饲料中有效磷的需要量,实验以磷酸二氢钙为磷源,配制了有效磷水平分别为0.37%(对照组)、0.65%、0.96%、1.22%和1.48%的5组等氮等能饲料。每组饲料设置3个重复,每个重复22尾鱼,饲喂初重(10.06±0.39)g杂交鲟幼鱼8周。结果显示:(1)饲料中不同有效磷水平对实验鱼的成活率、肝体比、脏体比和肥满度均无显著影响。随饲料有效磷水平增加,实验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呈先升高后趋于平稳的趋势,0.96%、1.22%和1.48%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0.37%组和0.65%组;全鱼粗脂肪含量呈降低趋势;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2)不同有效磷水平饲料对全鱼水分、粗蛋白和肌肉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磷含量均无显著影响。0.96%、1.22%和1.48%组全鱼粗灰分、磷含量和脊椎粗灰分、磷含量均显著高于0.37%组和0.65%组。(3)随饲料有效磷水平增加,实验鱼血清磷含量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呈先升高后趋于平稳的趋势。0.96%、1.22%和1.48%组血清磷含量显著高于0.37%组和0.65%组,对照组的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低于其他组。(4)分别利用折线模型拟合分析实验鱼的增重率、全鱼磷含量和脊椎磷含量与饲料有效磷水平的相关性,得到饲料中适宜有效磷需要量分别为0.93%、1.02%和0.95%。综上所述,建议杂交鲟幼鱼饲料中有效磷添加水平为0.93%~1.02%为最佳。  相似文献   
26.
鲢的性分化及性转技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繁殖季节顺产出的鲢卵从未受精卵开始到出膜后45d的鱼苗进行连续切片,观察其性分化。经观察,鲢苗出膜后24d在腹腔上皮的下方清晰可见性腺原基。出膜后34d则已明显性分化,雄性生殖嵴之体细胞增殖,与性细胞一起突向体腔,以柄状精巢系膜连于腹膜上皮;雌性生殖嵴之体细胞增殖,沿腹膜上皮横向伸展。用口服甲基睾丸酮(MT)的方法,设3个梯度(15×10-6、30×10-6、45×10-6)对鲢雌核发育苗进行性转,结果以出膜后3~4d的鱼苗口服MT(30×10-6),连续投喂50d,转雄效果较好,鱼苗能正常摄食药饵,成活率可达79.2%。  相似文献   
27.
以几种淡水养殖鱼的组织和胚胎为材料,经12一24个月的继代培养,先后建立T鲢尾鳍细胞晕(简称SCF)、鳙吻端细胞系(简称BHS)、团头鲂尾鲔细胞系(简称WCF)、银鲫囊胚细胞系(简称CGB)、鲤胚胎细胞系(简称CE)和太鳞副泥鳅胚胎细胞系(简称LB)。上述细胞的最适培养温度是25—28℃,细  相似文献   
28.
苯唑卡因对美洲鲥运输应激的缓解作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苯唑卡因为麻醉剂,研究了人工养殖1+龄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幼鱼在有无麻醉剂作用下长途运输2 h后血清皮质醇和生化指标的变化,探索美洲鲥运输后高死亡率的原因以及麻醉剂对运输应激的缓解作用。实验对运输前、运输2 h、加20 mg/L苯唑卡因麻醉运输2 h后的美洲鲥血清中的皮质醇激素以及血液生化指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运输应激对美洲鲥皮质醇和血液生理生化指标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运输2 h后美洲鲥血清皮质醇激素含量非麻醉运输组[(41.97±17.92)ng/mL,n=9和麻醉运输组[(15.62±1.80)ng/mL,n=9比运输前[(2.05±1.48)ng/mL,n=10分别显著上升20倍和4倍左右(P<0.05),麻醉运输组鱼皮质醇激素显著低于非麻醉运输组(P<0.05)。不加麻醉剂2 h运输应激后血清TP、AP、AKP、CHE、ALT、K+、Ca2+、GLU显著高于运输前水平(P<0.05),白蛋白与球蛋白之比AP/GP显著低于运输前水平(P<0.05),而麻醉运输组的上述指标与运输前没有显著差异。非麻醉运输组和麻醉剂组,运输后血清LDH、AST都呈不显著增加(P>0.05)。实验结果显示,美洲鲥在运输应激后,心脏和肝脏等组织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可能是导致美洲鲥运输后较高死亡率的原因。麻醉剂苯唑卡因应用于长途运输有助于维持鱼体生化指标的稳定,对鱼体运输应激反应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29.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测定法(RIA)对人工繁殖的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早期发育阶段中17β-雌二醇(17β-estradiol,E2)和睾酮(testosterone,T)的整体水平进行了测定。实验共测定了4批次(分别来自4尾雌鲟)受精卵及仔鱼的E2和T水平,结果表明:中华鲟胚胎发育期间E2水平在小范围内波动,T水平除胚胎发育早期出现上升外总体呈下降趋势;仔鱼出膜后E2水平开始逐渐上升,T水平是先降低后又逐渐升高。其中第1批次的测定结果(单位为pg/gtissue)为:胚胎发育期间E2水平在1.37~7.38之间波动,仔鱼出膜后3d为5.21,出膜后9d为37.26;胚胎发育期间T水平最低为293.58,最高为1420.41,仔鱼出膜后4d为117.96,出膜后7d为27.25,出膜后9d为148.48。对于仔鱼出膜后体内高水平的E2和T的来源,推测其可能与仔鱼自身合成性类固醇激素有关。另外,本实验中还发现,质量较差的卵子T水平明显低于质量较好者。  相似文献   
30.
中华鲟常见病害及其防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Gray)是国家一级 保护水生野生动物,我国采取了人工增殖放流等技 术措施。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每年 向长江放流约5万尾15cm 以上的中华鲟幼鱼,这 些幼鲟是人工养殖获得,同时为实现中华鲟的全人 工繁殖,从1997年开始我们人工养殖了部分后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