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1篇
基础科学   2篇
综合类   4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1.
2010年我县实施动物卫生及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建设,采用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把RFID电子标签作为信息载体,通过对可追溯动物的饲养、运输、屠宰及动物产品的加工、储藏、销售等环节相关信息进行记录,实现对动物及其产品从养殖场(户)到餐桌的全程监管,从而真正实现畜产品从养殖到餐桌的可追溯,探索畜产品安全监管新措施,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本文将对可追溯体系建设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宁夏农垦局负责由山东省嘉祥县、梁山县、东平县从4月20日起到7月25日止,先后调入4至8月龄纯种小尾寒羊母羔4189只。自从4月20日这些羊调入以来,先后有因发热咳嗽经治疗无效而死亡的羊60只;发热咳嗽伴发脑包虫死亡10只;伴发羊只传染性脓疱死亡25例。  相似文献   
13.
农产品品牌与流通一体化是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对于新发展格局下促进农业经济增长至关重要。本文立足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构想,在厘清农产品品牌和流通一体化影响农业经济增长机制的基础上,综合选取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数据并匹配地级市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非线性门槛模型,分品牌、分区域系统揭示农产品品牌、流通一体化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呈现明显的空间差异,以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为代表的农产品品牌与农业经济增长差异呈现趋同关系。农产品品牌、流通一体化对农业经济增长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存在明显空间异质性,农产品品牌对中西部地区农业经济增长的边际作用更大,流通一体化对东部地区农业经济增长的边际作用更大。从细分农产品品牌来看,与“地理标志商标”相比,“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地理标志产品”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边际效应更大。流通一体化对于农产品品牌影响农业经济增长具有非线性门槛效应,全国层面来看,随着流通一体化程度跨过更高的门槛,农产品品牌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边际效应具有非线性递增现象;分区域看,东部与中西部地区流通一体化的非线性门槛效应具有异质性,对于中西部地区而言,随着流通一体化程度迈过更高门槛,农产品品牌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边际影响递增现象更加明显。因此,建议加快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和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同时要注重农产品品牌建设与流通体系建设的协同性,以品牌现代化和流通体系现代化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鸭病毒性肝炎属小核糖核酸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病毒引起.是雏鸭的一种传播迅速和高度致死的传染病.  相似文献   
15.
炭疽病是人畜共患传染病,由炭疽杆菌引起各种家畜、野生动物感染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型传染病.2005年7月份以来,我国贵州、宁夏、辽宁、吉林等省份先后发生人间皮肤炭疽,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财产构成严重威胁.我县发生的一起牛炭疽病经及时确诊和综合防制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相似文献   
16.
Gn1a是控制穗粒数的重要基因,对提高水稻单产具有重要意义。利用Gn1a基因内功能标记Gn1a-M1对44份迟熟中粳品种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该基因尚未在直立穗迟熟中粳品种中得到应用。为探明Gn1a在直立穗粳稻中的遗传效应,构建一套以直立穗粳稻品种海丰1号(gn1agn1a)为受体亲本,籼稻黄华占(Gn1aGn1a)为供体亲本,包含133个系的导入系群体,并通过重测序明确其中39个导入系携带Gn1a基因。在此基础上,通过对10个携带Gn1a基因导入系、10个未携带Gn1a基因导入系以及受体亲本农艺、产量和品质性状的测定及分析,明确了Gn1a基因在直立穗粳稻背景下能显著增加二次枝梗数、二次枝梗颖花数、穗长及一次枝梗数,但显著降低单株穗数;在外观品质上表现为粒宽显著增加、长宽比显著减小,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有增加的趋势,但对稻米淀粉理化性质和蒸煮食味品质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7.
奶牛生产瘫痪是奶牛养殖中常遇到的疾病之一,防治不当,易致奶牛死亡,给奶牛业造成很大损失。笔者根据十多年奶牛临床诊疗经验,对奶牛生产瘫痪病的病因、症状、防治及注意事项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为防治奶牛生产瘫痪提供理论依据及实践经验,供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求新型稻渔共作模式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贺兰县光明渔村开展了新型稻渔共作模式的实践。不同情况下稻田灌溉模式影响了水稻的生长以及产量。实验分为每隔5 d灌溉一次鱼塘水,每隔7 d灌溉一次鱼塘水以及不灌溉鱼塘水。水稻种植品种为“吉宏6号”,水稻平均亩产544.97kg,总体旱田亩产量高于水田,不同灌溉周期亩产量5 d灌溉一次>7 d灌溉一次>不灌溉鱼塘水。地上部分生物量旱田大于水田。灰色关联度分布为0.576~0.907。各水稻根茎秆构成因子与水稻产量关联度由强到弱排序依次为:根长(0.907)>秆基部外径(0.863)=穗基部外径(0.863)>秆长(0.846)>株高(0.829)>穗长(0.776),其中与水稻产量关联度最大的根茎秆构成因子是根长,关联度最小的是穗长;水稻产量构成因子与水稻产量关联度由强到弱排序依次为:有效穗数(0.869)>穗粒数(0.847)>生物量(0.813)>结实率(0.806)>千粒质量(0.759)>每公顷穴数(0.715)>根干质量(0.625)>成穗率(0.576),其中与水稻产量关联度最大的产量构成因子是有效穗数,关联度最小的是成穗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