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3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35篇
水产渔业   42篇
畜牧兽医   1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正>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是分子量14~15千道尔顿的细胞内可以与蛋白质结合的疏水性配体。1972年,R.K.Ockner等人最早向世界公布发现了脂肪酸结合蛋白。脂肪酸结合蛋白是低分子量的细胞蛋白质,参与脂质运输和代谢和作为细胞内信号物质。据报道,一些成分参与调节细胞生长和分化。哺乳动物的FABPs被分为不同类型,包括心型、肝型、肠型、脂肪细胞型、髓磷脂型和表皮型,根据它们的主要结构和首次被分离出来所在的组织分类。脂肪酸结合蛋白的分子结构、分  相似文献   
12.
海南陵水小型金枪鱼驯养基地在小头鲔(Euthynnus affinis)养殖过程中发现有寄生虫附着现象,文章对小头鲔寄生虫进行了分离、形态观察及18S、28S rRNA分子鉴定。结果显示,经18S rRNA分子鉴定,该寄生虫与Branchiomma sp.相似性为99.13%;而28S rRNA显示,该寄生虫与黑斑鳍缨虫B.nigromaculatum相似性为100%,与Branchiomma sp.(EF116223.1)相似性为99.12%。形态观察发现,该寄生虫虫体呈墨绿色、棕黄色或红棕色,具鳃冠,全长30~90 mm,寄生于小头鲔鳃弓后缘的体表及胸鳍中后部。该寄生虫由鳃冠、胸区和腹区组成,无钙质管,其消化道包括口、口腔、咽、肠、肛门等,与黑斑鳍缨虫存在少许生活习性和形态差别。因此,该寄生虫是否为鳍缨虫属(Branchiomma)、黑斑鳍缨虫(B.nigromaculatum),仍需进一步验证。该虫附着于小头鲔体表后,小头鲔摄食量明显下降,游泳速度加快,易受惊吓。采用甲醛浸泡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去除后小头鲔成活率为75.9%。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掌握尖吻鲈仔鱼期的骨骼生长发育规律,为开展尖吻鲈骨骼发育相关基因研究及鱼类化石探究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采用软骨—硬骨双染染色技术,连续观测0~23日龄尖吻鲈仔鱼发育过程中脊柱及附肢骨骼中的胸鳍、背鳍、腹鳍、尾鳍、臀鳍形成及生长发育特征.[结果]1日龄的尖吻鲈全长1.70±0.10 mm,其身体细长笔直,骨骼尚未开始骨化,附肢骨骼未出现;3日龄时,尖吻鲈仔鱼脊索发生自然弯曲并开始发育,胸鳍、尾鳍原基逐渐形成;5日龄时,尖吻鲈仔鱼脊索末端开始向上弯曲,背鳍开始发育;9日龄时,尖吻鲈仔鱼脊索出现弯曲,髓弓和脉弓开始形成,尾杆骨上翘,随之形成尾鳍,胸鳍原基、背鳍鳍皱开始出现,臀鳍开始发育;13日龄时,尖吻鲈仔鱼的胸鳍和尾鳍发育基本完成,髓棘、脉棘开始出现;15日龄时,尖吻鲈仔鱼的腹鳍开始发育,背肋和腹肋以软骨的形式生长,尾杆骨收缩,背鳍和胸鳍进入发育后期;19日龄时,尖吻鲈仔鱼脊柱骨化,胸鳍出现鳍棘,附肢骨骼发育接近完全;21日龄时,尖吻鲈仔鱼的背肋和腹肋开始骨化,尾鳍骨化基本完成,髓弓、脉弓、髓棘和脉棘也开始骨化;23日龄时,尖吻鲈仔鱼脊柱骨化完全,胸鳍发育完成,鱼体骨骼基础框架完成发育,鳍条开始骨化并出现分节,仔鱼完成变态.脊柱畸形首次出现在10日龄的尖吻鲈仔鱼中,至22日龄时畸形率占样本采集总量的8%,其中前期畸形的仔鱼在14~15日龄时基本被淘汰.[结论]尖吻鲈仔鱼脊柱及附肢骨的发育顺序与其他鱼类基本一致,但发育时间节点有所不同.尖吻鲈仔鱼的骨骼发育畸形首次出现在10日龄左右,但主要集中在20~22日龄.  相似文献   
15.
运用阿尔新蓝—茜素红分染染色法对尖吻鲈仔、稚鱼(1~20日龄)尾部骨骼发育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在尖吻鲈仔鱼体长为(1.86±0.05)mm时眼睛发育完全、口张开、消化道形成,骨骼开始发育,脊柱出现弯曲,头部与躯干形成139°~149°的夹角;在体长(2.48±0.1)mm时,第一片尾下骨出现;体长(2.58±0.1)mm时,第二片尾下骨和第三片尾下骨同时出现;体长(2.85±0.1)mm时第四片尾下骨、第五片尾下骨和尾下骨旁骨同时出现;体长(3.28±0.1)mm时尾杆骨的上翘逐渐明显,尾下骨变宽,尾杆骨尚未缩短;体长(5.11±0.2)mm时,尾杆骨缩短,尾部骨骼变形完成;体长(10.11±0.5)mm时,胸鳍发育完成,鱼体骨骼发育趋于成熟,变态发育完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不同养殖水温对卵形鲳鲹仔鱼骨骼组织病理和分子表征的影响,为进一步阐明鱼类骨骼发育的分子机理和骨骼畸形发生可能的机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技术对分别在24、28和32℃水温下养殖一周后的卵形鲳鲹仔鱼头部和脊柱的骨骼组织进行观察,并利用原位杂交技术探究不同温度处理下骨骼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规律。【结果】随着水温的升高,卵形鲳鲹仔鱼头部软骨的细胞增大,软骨基质增多;高温下更多仔鱼的脊索向脊柱转变,软骨组织增多增大。头部骨骼中BMP2、BMP4、RUNX2、MMP9、MMP13和OCN的原位杂交信号均随水温的升高而有所增强;而在脊柱中,BMP2和BMP4的原位杂交信号随水温的升高而增强,RUNX2、MMP9和OCN在不同处理组之间的差异不明显,MMP13的信号则先增强后减弱。【结论】水温的升高会影响一系列骨骼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而促进卵形鲳鲹仔鱼头部骨骼的发育,在促进脊柱软骨组织增殖肥大的同时抑制脊柱的矿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明确三斑海马早期发育阶段各主要器官形态指标的异速生长现象,丰富三斑海马发育的基础生物学数据,同时为完善我国三斑海马人工育苗技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0~28日龄三斑海马为研究对象,运用光学显微镜结合个体生态学的方法进行早期发育观察,并测量各主要器官形态性状,构建异速生长模型。【结果】三斑海马与大多数鱼类形态差异明显,游泳器官为胸鳍、背鳍和臀鳍,无腹鳍和尾鳍;尾部延长,具有较强攀附功能;体表及头部具有突出的棘;吻延长,其长度约占头长的50%。三斑海马全长与日龄的关系方程为y=0.9869x+7.9538(R2=0.9860)。在0~28日龄发育阶段,三斑海马的尾长(异速生长指数1.1472)呈正异速生长,吻长(异速生长指数0.9568)呈等速生长,头长(异速生长指数0.8801)、眼径(异速生长指数0.7629)、头高(异速生长指数0.8836)、口径(45°的异速生长指数0.6803,90°的异速生长指数0.6252)、躯干长(异速生长指数0.8787)、体高(异速生长指数0.8914)、尾柄高(异速生长指数0.9428)、背鳍长(异速生长指数0.8483)及臀鳍长(异速生长指数0.6923)均呈负异速生长;头冠长和胸鳍长出现拐点,其中,头冠长的生长拐点依次为8日龄和12日龄,胸鳍长的生长拐点依次为16日龄和24日龄。【结论】三斑海马吻长等速生长保证其摄食口径和捕食能力,尾长正异速生长提供强大的攀附能力,头冠的生长速度变化在特定阶段为其提供保护,而特定阶段的胸鳍快速发育可有效提高其捕食能力。三斑海马早期生长发育过程中存在异速生长现象,主要优先发育攀附功能器官,其次是摄食器官。  相似文献   
18.
逆向转移的农民工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他们通过带回的资金、技术、先进的观念和管理经验,参与新农村建设。本文在立足于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对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数据总结分析,分析了农民工逆向转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农民工逆向转移的现实问题进行重新归纳和整理,并据此提出促进农民工回乡创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测定了采自海南陵水黎族自治县新村镇附近海域野生的体质量为132~199 g的青干金枪鱼Thunnus tonggol和体质量为311~504 g的小头鲔Euthynnus affinis幼鱼全鱼及肌肉的营养成分,分析其利用价值.结果 显示,与小头鲔相比,青干金枪鱼腹脂率低,出肉率高;总蛋白含量高,有多种脂肪酸,且多不饱...  相似文献   
20.
以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及蓝鳍金枪鱼Thunnus maccoyii为例,围绕金枪鱼生物学中的鱼龄与生长、摄食及繁殖3个方面,综述了现阶段金枪鱼生物学研究的常用方法与主要的研究成果,即金枪鱼为提高种群的合适度,形成的多个独特的生物学特征,如多生长增速拐点、机会捕食者及多种繁殖策略等。同时,针对金枪鱼生物学研究领域现存的不足,从研究方法、设备和技术手段等方面提出未来研究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