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综合类   12篇
水产渔业   29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1.
采用药物浸泡的方法,在水温(23±1)℃、pH(6.8±0.5)、溶解氧(6.81±0.35)mg·L~(-1)条件下,研究不同质量浓度聚维酮碘、高锰酸钾和盐对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受精卵孵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10min浸泡处理,随着聚维酮碘质量浓度增加,试验组孵化时间、孵化周期逐渐变短,显著大于对照组,30~50mg·L~(-1)聚维酮碘溶液处理组孵化率和畸形率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高锰酸钾组随处理质量浓度升高,孵化时间、孵化周期逐渐缩短,但均高于对照组,孵化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趋势,且各组均低于对照组,畸形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盐水组中10、20mg·L~(-1)组孵化率显著高于40mg·L~(-1)组和对照组,孵化时间、孵化周期、畸形率和存活率各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不显著。因此,在斑鳜育苗过程中,建议使用质量浓度30~50mg·L~(-1)的10%聚维酮碘溶液或10~20mg·L~(-1)的盐水消毒受精卵10min以提高受精卵的孵化率;高锰酸钾具有较强的氧化性,建议生产上慎用。  相似文献   
12.
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吉富尼罗罗非鱼群体(GF)、尼罗罗非鱼群体Ⅰ(NLⅠ)、尼罗罗非鱼群体Ⅱ(NLⅡ)、尼罗罗非鱼群体Ⅲ(NLⅢ)和尼罗罗非鱼群体Ⅳ(NLⅣ)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用81个ISSR引物对5个尼罗罗非鱼群体进行扩增,15个ISSR引物获得多态片段。根据Nei’s遗传距离矩阵构建了5个尼罗罗非鱼群体的遗传关系树状图。UPGMA聚类图表明:NLⅢ群体和NLⅣ群体最先聚在一起;其次二者再与GF群体聚在一起;NLⅠ群体与NLⅡ群体聚在一起。分析结果显示:GF群体与其它4个罗非鱼群体区分较明显;用UBC835扩增的500 bp片段为GF所特有,可作为区别GF和其它尼罗罗非鱼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13.
倒刺鲃仔鱼饥饿耐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温为(27.0±0.5)℃条件下,通过饥饿试验,观察了饥饿对倒刺鲃Spinibarbus denticulatus仔鱼摄食、生长与形态变化和存活的影响,研究饥饿胁迫下倒刺鲃仔鱼的饥饿耐力。结果表明:倒刺鲃5日龄仔鱼初次开口的摄食率达90%,6-11日龄仔鱼的初次摄食率持续达100%,12日龄开始下降,17日龄进入饥饿不可逆点(PNR);延迟1-8 d投喂对仔鱼存活的影响不显著,之后,仔鱼的成活率随延迟投喂天数的增加而显著降低,饥饿仔鱼超过50%死亡率发生在PNR前1 d;完全饥饿条件下,饥饿0-7 d内,仔鱼全长为正增长,之后,全长开始转为负增长,饥饿仔鱼鳍褶消失速度减缓,臀鳍芽发育停滞,腹鳍芽未能形成,在接近或处在PNR期时,仔鱼的形态发生显著变化,出现脊索弯曲、头大身瘦、肠道萎缩、胆囊膨大且里面充满黄绿色胆汁以及"胸角"等现象。从形态上的变化可对倒刺鲃仔鱼的营养水平作出初步判断。倒刺鲃仔鱼的补偿生长能力和耐饥饿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14.
系统地报道了淡水银鲈大批量人工育苗技术及其早期生活史阶段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5.
比较不同能量蛋白比饲料和不同维生素添加量对罗非鱼生长的影响,同时观察不同浮游生物含量的土池和水泥池中饲料维生素含量的变化与罗非鱼生长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饲料中能量蛋白比的增加,罗非鱼生长速度和饲料效率有下降的趋势,罗非鱼幼鱼的合适能量蛋白比为39.62~48.29 kJ·g-1,饲料中蛋白质水平28%~31%为宜.在水泥池中浮游生物含量比较少的情况下,饲料中维生素含量对罗非鱼生长影响很大,并有随着饲料中维生素添加量的增加,生长速度提高.  相似文献   
16.
在23.7℃~31.2℃条件下,将初始体重约为31.65g的新吉富罗非鱼(NEW GIFT,Oreochromis niloticus)饲养在12只直径1.0m的圆形不锈钢桶中,每桶20尾,采用4种不同投喂模式饲喂47d:A组(每天投喂,对照组)、B组(隔天投喂)、C组(隔1d投喂3d)和D组(隔1d投喂5d),研究了不同投喂模式对新吉富罗非鱼补偿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D组的增重率显著高于其它各组(包括对照组)(P<0.05),达到164.76%;B、C、D组的摄食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B组和D组的饲料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都达到70%以上。B组和C组新吉富罗非鱼仅有部分补偿生长能力,而D组显示了超补偿生长效应。这种补偿生长效应主要通过饥饿后食欲增强,摄食量增加实现,但饲料效率的提高对补偿生长也有一定的贡献。研究结果为罗非鱼的科学养殖及其补偿生长效应在生产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以人工繁殖的倒刺鲃仔鱼为材料,观察了仔鱼发育过程,对各个发育期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结果表明:倒刺鲃仔鱼发育可分为卵黄囊仔鱼、晚期仔鱼、稚鱼期;初孵仔鱼平均全长(6.16±0.29) mm;水温(25±0.5) ℃时,开口时间为2日龄,具有摄食能力的时间为5.15日龄;卵黄囊消失时间为7.79日龄,混合营养期为2.64 d;发育到9日龄时,尾鳍鳍条开始出现;到18.79日龄时,仔鱼各鳍鳍条全部形成,进入稚鱼期;发育到22日龄时,个别鱼体出现透明鳞片;仔鱼全长与日龄成直线相关,其回归方程为:LT=0.4801D+6.9620(R2=0.9870).  相似文献   
18.
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饥饿试验,研究饥饿胁迫下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仔鱼摄食、存活、生长发育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25±0.5)℃水温条件下,中华倒刺鲃仔鱼初次开口摄食的初次摄食率达86.7%,6~11日龄初次摄食率持续达100%,12日龄开始下降,18日龄进入PNR。延迟1~6d投饵对仔鱼成活率的影响不显著,之后,开始显著下降(P<0.05)。完全饥饿条件下,累计死亡率超过50%发生在19日龄,22日龄全部死亡。饥饿对仔鱼全长、头长、眼径、体高和尾柄高5项形态学生长指标的影响不同步,分别在延迟投饵时间达6,7,5,3,4d起显著低于正常投饵组(P<0.05)。饥饿仔鱼鳍发育停滞,饥饿达7d以上仔鱼除出现头大身瘦,脊索弯曲,肠道萎缩等饥饿仔鱼的一般形态特征外,还出现胸角现象。中华倒刺鲃仔鱼开始投饵的最适时间建议在6~8日龄。  相似文献   
19.
采用人工催产和干法授精技术,进行了以中华倒刺鲃、倒刺鲃为母本与其父本及黑脊倒刺鲃雄鱼的种间杂交实验,获得4个杂交组合和2个自交组合,在(27±0.5)℃温度条件下,对其F1卵膜径、受精率、孵化率、孵化时间、畸形率、子代早期形态特征与成活率进行了比较,同时,观察了胚胎发育及其异常现象,结果表明:以中华倒刺鲃为母本的F1卵膜径差异不显著;以倒刺鲃为母本的F1卵膜径,在多细胞期时差异不显著,在耳石期时,倒刺鲃♀×中华倒刺鲃♂F1卵膜径显著大于母本(P<0.05)。杂种F1的受精率、孵化时间与母本差异不显著,畸形率显著高于母本(P<0.05)。中华倒刺鲃杂种F1的孵化率较高,与母本差异不显著(P<0.05)。倒刺鲃♀×中华倒刺鲃♂F1的孵化率与母本之间差异不显著,倒刺鲃♀×黑脊倒刺鲃♂F1的孵化率显著低于母本(P<0.05)。中华倒刺鲃杂种F1仔鱼早期发育阶段存在死亡高峰期,成活率显著低于母本(P<0.05)。中华倒刺鲃种间杂交和倒刺鲃♀×黑脊倒刺鲃♂杂种F1既具有父本特征,同时又具有母本特征,初步证明倒刺鲃属种间杂交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水温对倒刺鲃仔鱼发育生长及饥饿致死时间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倒刺鲃(Spinibarbus denticulatus)人工催产、干法人工授精的受精卵在25.0~27.2 ℃条件下孵化的正常初孵仔鱼为对象,参照倒刺鲃繁殖期的水温状况,观察比较了不同水温条件(23 ℃、25 ℃、27 ℃、29 ℃、31 ℃)对仔鱼发育进程、生长、存活和饥饿致死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温对倒刺鲃仔鱼的发育进程、生长和存活影响显著,仔鱼发育的适宜水温和最适水温范围分别为25~31 ℃和27~29 ℃;水温23~31 ℃时,倒刺鲃仔鱼的饥饿半致死时间为21.0~12.8 d,仔鱼50%、100%饥饿致死时间与水温之间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对倒刺鲃苗种培育生产的适宜时间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