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45篇
  免费   667篇
  国内免费   1347篇
林业   1020篇
农学   1526篇
基础科学   1069篇
  1806篇
综合类   4345篇
农作物   608篇
水产渔业   525篇
畜牧兽医   1991篇
园艺   623篇
植物保护   846篇
  2024年   62篇
  2023年   212篇
  2022年   532篇
  2021年   616篇
  2020年   541篇
  2019年   527篇
  2018年   349篇
  2017年   546篇
  2016年   473篇
  2015年   574篇
  2014年   632篇
  2013年   710篇
  2012年   917篇
  2011年   938篇
  2010年   834篇
  2009年   734篇
  2008年   700篇
  2007年   609篇
  2006年   551篇
  2005年   432篇
  2004年   239篇
  2003年   224篇
  2002年   274篇
  2001年   242篇
  2000年   228篇
  1999年   197篇
  1998年   170篇
  1997年   134篇
  1996年   142篇
  1995年   123篇
  1994年   135篇
  1993年   116篇
  1992年   106篇
  1991年   79篇
  1990年   94篇
  1989年   75篇
  1988年   48篇
  1987年   37篇
  1986年   24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23篇
  1980年   14篇
  1979年   13篇
  1976年   6篇
  1963年   5篇
  1958年   6篇
  194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2011年10月-2014年10月连续3年在河北省任县安排了定位试验,通过饲用黑麦不同播期与棉花构建几种棉草复种茬口搭配方式,从产量、经济效益、水分利用效率和养分利用效率以及对土壤肥力影响等方面综合分析棉花饲用黑麦复种的可行性及复种方式。结果表明,棉花可与饲用黑麦复种,为降低饲用黑麦对棉花的影响,饲用黑麦可适当推迟到10月20日播种,次年4月底收获,效益可提高5470.1元·hm-2。棉花饲用黑麦复种与棉花单作相比,平均水分利用率提高16.49%;水分经济利用效率提高56.54%;并且土壤有机质平均增长幅度提高5.71%,土壤含盐量平均降低幅度达到23.72%,土壤改良效果明显;是适用于该区域的高效复种模式。  相似文献   
72.
AIMS: To determine the suitability of diets containing either approximately 85% fodder beet (Beta vulgaris L.) with barley straw or 65% fodder beet with pasture silage when fed to non-lactating dairy cows, by measuring intakes, digestibility, rumen function including microbial growth, and N excretion.

METHODS: Holstein-Friesian cows fitted with permanent rumen fistulae were fed either 65% fodder beet with pasture silage (Silage; n=8) or 85% fodder beet with barley (Hordeum vulgare L.) straw (Straw; n=8) in an indoor facility over a 9-day period, for measurement of intakes, digestibility, rumen function and urine production. The cows were adapted to the diets over 2 weeks before the indoor measurements. Feed was available for about 6 hours/day, as practiced commercially for wintering non-lactating cows.

RESULTS: Five cows fed the Straw diet had to be removed from the trial because of acute acidosis; four on Day 1 of the measurement period and one on Day 7. One cow allocated to the Silage diet refused to eat fodder beet bulbs and was also removed from the trial. Two cows fed the Silage diet were also treated for acidosis. DM intakes were lower with the Straw than Silage diets (6.4 (SE 0.4) vs. 8.3 (SE 0.5) kg/day) and organic matter (OM) digestibility was lower with the Straw than Silage diets (77 (SE 1) vs. 83 (SE 1) g/100g). The N content of the two diets was 1.14 and 1.75?g/100?g DM and there was a net loss of N by cows fed the Straw diet (?22.7 (SE 7) g/day). Rumen microbial N production was much lower in cows fed the Straw than the Silage diet (6.6 (SE 1.3) vs. 15.8 (SE 0.7) g microbial N/kg digestible OM intake). Concentrations of ammonia in rumen liquid collected on Days 5–6 were below detection limits (<0.1?mmol/L) in 36/48 (75%) samples collected from cows fed the Straw diet and in 27/48 (56%) cows fed the Silage diet. Mean urinary N excretion was lower in cows fed the Straw than the Silage diet (52.0 (SE 5.8) vs. 87.7 (SE 5.9) g/day).

CONCLUSION AND CLINICAL RELEVENCE: An over-wintering diet for dry cows comprising about 65% fodder beet with 35% pasture silage provided adequate nutrition, although there was some risk of acidosis. In contrast, the diet containing about 85% fodder beet with barley straw resulted in lower DM intakes, poor rumen function, negative N balance so that both nutrition and welfare were compromised.  相似文献   
73.
为了研究不同精粗比日粮对广河羊羔肉品质的影响,在广河县羔羊肉生产区,选择不同精粗比饲喂的6月龄健康陶寒杂交(陶赛特羊♂×小尾寒羊♀)断奶去势公羔各3只进行屠宰,取股二头肌、背最长肌、肱二头肌3个部位肌肉和肾周脂肪、皮下脂肪、尾部脂肪3个部位脂肪,用气象色谱法分析其脂肪酸的种类及含量。结果表明,在所有组织中均检测出38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17种,不饱和脂肪酸21种。脂肪组织中饲喂低精粗比日粮的亚油酸(C18∶2n6c)、α-亚麻酸(C18∶3n3)、饱和脂肪酸(SFA)、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及其与饱和脂肪酸比值(P/S)、n3系多不饱和脂肪酸和n6系多不饱和脂肪酸均显著高于饲喂高精粗比日粮(P<0.05);饲喂低精粗比日粮的所有组织中花生四烯酸(C20∶4)的含量显著高于饲喂高精粗比日粮(P<0.05);与饲喂高精粗比日粮的羊羔肉相比,饲喂低精粗比日粮既节省了生产成本又明显改善和提高了羊羔肉中脂肪酸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74.
吴渊  林慧龙 《草业科学》2018,35(4):933-939
在"互联网+"大潮改造着各行各业的背景下,新时期的草业企业经营管理模式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基于此,以草业电商的实例——草都易牧连锁超市为例,分析其经营管理模式,并运用成本效益分析法从理论上探讨其经济可行性。结果表明,草都易牧连锁超市的经营管理模式为"互联网+草业"模式。该模式能将牧区饲草料的需求和供给对接起来,增加参与其中的线上牧户与入驻企业的利润,实现二者的共赢,在理论上具有经济可行性。草都易牧连锁超市的大胆尝试是草业企业在当前经济社会环境下一种重要的"互联网+草业"创新模式。通过对"互联网+"在草业中具体应用的深入探讨,认为草业企业的"互联网+草业"模式多主体分析、实证分析以及草产业链尺度分析或将成为"互联网+草业"未来的3个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5.
以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873毒株为试验材料,建立了GCRV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用GCRV873株感染CIK细胞及草鱼,通过对病毒RNA复制水平、子代病毒含量以及细胞病变等情况进行监测,研究其在CIK细胞及草鱼体内的生长特性。在CIK细胞中,GCRV感染后12 h即可检测到子代病毒,36 h时,所有细胞被感染;72 h时,病毒滴度达到最高,为10~(6.75) TCID_(50)/mL。在草鱼的肝、脾、肾中,均能检测到GCRV RNA,其中肾脏中含量最高,其次是肝脏,脾脏中最少。本试验为研究GCRV致病机理及制备细胞灭活疫苗奠定了试验基础。  相似文献   
76.
为了解湖南省当前猪病的总体流行情况,对2017年湖南省13个市州72个规模化猪场和15个散养户送检的87例临床病例,进行了实验室诊断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显示:该省猪群疫病多以散发形式出现,以高热、腹泻和呼吸道症状多见,气温偏低或偏高季节发病率较高,保育猪发病率高于其他生产阶段猪群,尤其是存栏量小的猪群;共检出11种病原,其中猪圆环病毒2型(PCV2)和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HPPRRSV)检出率最高,且多以混合感染形式存在。结果表明,湖南省猪群中病毒感染较为广泛,PCV2和HPPRRSV是主要感染病原,在气温偏低和高温季节,要特别注意加强猪病防控。  相似文献   
77.
78.
论述了朝阳市图书馆依托于本地区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借助本身具有的资源优势,将本馆的地方文献进行优化整合,开辟了地方文化专题文献,积极为朝阳的地方文化建设服务,从而提升了图书馆的社会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79.
以宁夏枸杞(Lycium barbarum)中的两个品种扁果枸杞和宁杞0702为材料,对比二者在渗透胁迫、盐处理以及渗透胁迫和盐处理互作条件下的生长特征、叶组织含水量以及各器官Na~+、K~+积累量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0.5 MPa渗透胁迫下,扁果枸杞和宁杞0702的生长均受到抑制,其鲜重分别降低了34%和38%,根长分别降低了32%和17%;与对照相比,50mmol·L~(-1) NaCl使扁果枸杞幼苗的鲜重显著增加了38%(P0.05),干重、株高和根长均不受影响,但宁杞0702幼苗鲜重、干重、株高和根长分别显著降低了27%、34%、44%和14%(P0.05);渗透胁迫~+盐处理下,扁果枸杞幼苗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而宁杞0702幼苗的鲜重、干重、株高和根长分别显著降低了37%、28%、44%和13%。与对照相比,渗透胁迫下,扁果枸杞叶组织含水量维持稳定,而宁杞0702显著降低了12%(P0.05);在盐处理下,扁果枸杞和宁杞0702叶组织含水量分别显著增加了25%和18%(P0.05),在渗透胁迫~+盐处理下二者均维持稳定。在扁果枸杞中,鲜重和叶组织含水量与叶、茎中Na~+浓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在宁杞0702中,鲜重仅与叶中的K~+浓度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茎中的Na~+则呈显著负相关(P0.05),叶组织含水量则与各器官中的Na~+、K~+浓度均不相关。与对照相比,扁果枸杞在渗透胁迫和盐处理下ST值分别显著增加了84%和43%(P0.05),而宁杞0702则分别显著降低了63%和47%(P0.05)。上述结果表明,扁果枸杞能通过体内积累适量的Na~+,调控体内Na~+、K~+平衡,改善体内的水分状况,维持其正常的生长,具有盐生植物的特点;宁杞0702则不具备这些特征。  相似文献   
80.
为探究氮添加对高寒草原生态系统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于2018年在中国科学院巴音布鲁克草原生态系统研究站,选择4个氮添加水平(对照,N0,0 kg·hm^-2·a^-1;低氮,N1,10 kg·hm^-2·a^-1;中氮,N3,30 kg·hm^-2·a^-1;高氮,N9,90 kg·hm^-2·a^-1),开展土壤酶活性对氮添加响应的研究,分析土壤酶活性对氮添加的响应特点,土壤酶化学计量比以及土壤酶活性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氮添加在N3水平显著增加β-1,4葡萄糖苷酶(βG)、β-D-纤维二糖水解酶(CBH)和β-1,4木糖苷酶(βX)酶活性(P<0.05),N1和N3水平显著增加碱性磷酸酶(AKP)活性(P<0.05),N3水平显著降低多酚氧化酶(PPO)活性(P<0.05),氮添加对亮氨酸氨基肽酶(LAP)活性影响不显著,N3水平下显著增加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活性(P<0.05)。相关分析表明,8种土壤酶活性均与土壤有机碳(SOC、NAG除外)和总磷(TP)显著相关,与土壤总氮(TN)不相关。研究区土壤酶活性C∶N∶P化学计量比为1∶1∶1.2,与全球生态系统的土壤酶活性C∶N∶P的比值1∶1∶1相偏离,表明该研究区土壤微生物生长受磷素限制。冗余分析(RDA)进一步揭示出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全磷含量是影响土壤酶活性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