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2篇
  1篇
综合类   38篇
畜牧兽医   3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6 毫秒
31.
利用新兴的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建立了一种灵敏、特异、快速的体外环介导等温扩增检测方法.针对鹅细小病毒VP3基因的8个位点设计了6条特异性引物,建立了一种快速检测鹅细小病毒的LAMP方法.试验结果表明LAMP方法在恒温65℃水浴下50 min内即可完成GPV的检测,且其检测灵敏度达150 pg·μL-1;与其他常见的病毒无交叉反应.以钙黄绿素和Mn2+作为荧光指示剂,可快速、直观判定反应结果,可见该方法为适合基层及现场快速检测、实用灵敏的分子生物学方法.  相似文献   
32.
为明确胰腺型鸭1型甲肝病毒(DHAV-1)和经典型DHAV-1对不同品种雏鸭的致病性,以胰腺型DHAV-1和经典型DHAV-1分别感染7、14、21、28、35 d番鸭、半番鸭、樱桃谷鸭和麻鸭,结果表明番鸭对胰腺型DHAV-1最易感,半番鸭和樱桃谷鸭次之,麻鸭最不易感;而樱桃谷鸭对经典型DHAV-1最易感,番鸭次之;感染胰腺型DHAV-1的番鸭、半番鸭胰腺出血、明显发黄,肝脏未见出血。表明胰腺型鸭1型甲肝病毒、经典DHAV-1在易感宿主、组织嗜性和特征肉眼病变上均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3.
旨在明确福建省漳州地区3个"短喙侏儒综合征"半番鸭群的病原及病理组织学特征。对患病半番鸭体质量、喙长、喙宽进行测定及统计分析,采集患病半番鸭肝、脾、胰腺组织进行病原学检测、病毒分离鉴定和基因序列测定与分析,同时采集心、肝、脾、肺、肾等10种组织进行病毒分布及病理组织学研究。结果表明,患病半番鸭喙长,体质量与同场正常未感染半番鸭相比,发病鸭体质量减少达49.00%,喙长缩短达32.00%,喙宽缩短达22.00%;经PCR或RT-PCR检测显示,所采样品禽流感病毒、新城疫病毒、鸭瘟病毒、坦布苏病毒、鸭甲肝病毒、呼肠孤病毒、鸭圆环病毒、鸭疫里默氏菌、鸭大肠杆菌、鸭沙门菌均为阴性,均为水禽细小病毒阳性;对组织匀浆液致死的鸭胚尿囊液检测表明,分离毒株均为水禽细小病毒,经进一步基因序列分析显示所分离3株病毒与番鸭细小病毒病(MDPV)各代表株核苷酸同源性达97.7%以上,与新型MDPV SAAS-SHNH株核苷酸同源性高达98.9%。组织病毒分布检测结果显示,患病半番鸭心、肝、脾、肺、肾等10种组织均不同程度带毒,其中以胸腺、法氏囊、心、脾和胰腺病毒含量最高,肝、肺、脑、小肠次之,肾脏最低;病理组织学研究可见心肌颗粒变性,肝脏水泡变性,胸腺出血,骨骼肌出血、坏死。以上结果表明,福建省漳州地区的3个半番鸭群发生的"短喙侏儒综合征"由新型MDPV所致,且与经典的MDPV在感染宿主、临床症状、病变特征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为新型MDPV病的诊断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借鉴。  相似文献   
34.
采集自胰腺发黄或出血的雏番鸭病料经RT-PCR检测为鸭1型甲肝病毒阳性后,接种11日龄非免疫番鸭胚获得一株病毒(命名为MPZJ1206)。该株病毒在不同温度下均不凝集鸡、鸭和绵羊红细胞;鸭胚中和试验表明蚀斑纯化毒可被经典的鸭1型甲肝病毒高免血清特异性所中和。该株病毒对7日龄雏番鸭的致死率为38.5%,病死鸭剖检病变与临床发病鸭相同,且从病死鸭脏器中回收分离到的病毒经鉴定仍为鸭1型甲肝病毒。应用鸭1型甲肝病毒VP1基因特异性引物从该株病毒克隆获得的714bp的基因片段,与经典鸭1型甲肝病毒分离株Du/CH/LGD/111239VP1基因的同源性最高,为99.1%,经遗传进化分析表明该株病毒属鸭1型甲肝病毒谱系。以上结果表明,雏番鸭胰腺炎是由鸭1型甲肝病毒感染所致,这一新病型明显不同于经典的鸭1型甲肝病毒感染引起的肝脏出血,鉴于此,建议将本试验分离株命名为胰腺型鸭1型甲肝病毒。  相似文献   
35.
为确定引起2015年6月底福州仓山区某一养鸭场10日龄左右麻鸭发病死亡的病原,无菌采取病死鸭的肝脏、脾脏、脑等组织,经病毒分离、细菌分离纯化、PCR检测、血清学检测、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检测并分离到鸭1型甲肝病毒和11型鸭疫里默氏杆菌,该鸭1型甲肝病毒分离株与MPZJ1206株和GD株同源性最高,均为98.7%。结果表明,该病例为鸭甲肝病毒1型和11型鸭疫里默氏杆菌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36.
为明确引起蛋鸭产蛋下降的病毒病,自2011年来以建立的(RT-)PCR方法对我国部分省(区)临床调查采集和送检的表现产蛋下降蛋鸭样品进行禽流感病毒、鸭坦布苏病毒、禽1型副粘病毒和鸭瘟病毒检测,结果感染阳性率分别为25.1%(212/843)、27.7%(298/1076)、9.3%(46/495)和1.3%(8/614),其中鸭坦布苏病毒病和禽流感是危害我国蛋鸭养殖业的主要疫病;经对549份后备未开产蛋鸭组织样品进行鸭坦布苏病毒感染检测发现其阳性率为40.8%,按年份统计以2015年的阳性感染率最高达70.5%。以上检测结果揭示随着时间的推移,鸭坦布苏病毒不仅严重危害我国开产蛋鸭群导致产蛋量急剧下降,还严重危害后备未开产蛋鸭群,表现迟开产、产蛋率不稳定、产蛋率持续走低或产蛋高峰维持时间短等多种产蛋异常现象,表明我国蛋鸭群存在严重的坦布苏病毒早期感染问题,应引起我国蛋鸭养殖者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37.
为制备抗鸭1型甲肝病毒亚型(DHAV-1a)结构蛋白VP1的单克隆抗体(MAbs),本研究以pGEX-VP1重组蛋白免疫BALB/c小鼠,同时以纯化浓缩的全病毒作为包被抗原,建立了筛选抗VP1蛋白阳性杂交瘤细胞株的间接ELISA方法,经融合、筛选制备杂交瘤细胞及鉴定MAbs的稳定性、特异性、腹水效价和中和活性等生物学活性,获得了2株持续且稳定分泌抗体的杂交瘤细胞(1A2和5G3)。MAbs腹水ELISA效价分别为1:3.2×104和1:2.0×106。亚类鉴定均为IgG1/κ型。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2株MAbs均能与DHAV-1a VP1蛋白和DHAV-1a全病毒发生特异性反应。特异性试验结果显示2株MAbs能与鸭1型甲肝病毒(DHAV-1)和DHAV-1a发生交叉反应。中和试验结果显示5G3株具有中和活性。结果表明2株MAbs的ELISA效价高、特异性强、稳定性好,均能与DHAV-1和DHAV-1a全病毒发生特异性反应,其中一株具有中和活性。  相似文献   
38.
为了解鸭群中鸭1型甲肝病毒(DHAV-1)的流行及其分子变异情况,对2015-2016年福建、广东、浙江及江西鸭群采集的327份临床样品进行检测、病毒分离鉴定、序列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自327份临床样品中检出DHAV-1阳性样品35份,阳性率10.7%;从阳性样品中分离获得23株DHAV-1,主要来自30日龄以内的麻鸭和半番鸭。对DHAV-1的VP1基因分子特征及遗传变异分析,表明23株病毒VP1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介于93.3%~99.9%,分属2个病毒亚群,两亚群间的遗传距离为0.06。23株临床分离株中有18株与引起雏鸭胰腺泛黄的毒株(MPZJ1206株)处于同一亚群,为目前流行的优势毒株,与国内外疫苗株核苷酸同源性在91.3%~96.2%,存在较大差异。由此可见,我国福建省及周边地区鸭群中不同DHAV-1流行株之间及流行毒株与疫苗株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39.
鸭肠炎病毒(duck enteritis virus,DEV)疫苗株自1960年以来一直被用于防控DEV感染,该疫苗安全稳定、生产技术成熟、可快速诱导机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DEV的基因组庞大,复制非必需区多,可容纳多个外源基因的插入,被广泛用来作为基因工程载体来开发疫苗。当前,尚未见仅针对DEV疫苗株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相关研究报道。本研究通过分析DEV疫苗株和强毒株UL2基因特点,明确DEV疫苗株在UL2基因上存在528bp连续核苷酸缺失,设计针对该差异的实时荧光定量PCR引物,建立了EvaGreen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DEV疫苗株的方法。结果表明,建立的检测DEV疫苗株实时荧光定量检测方法,当UL2基因含量为5.25×101~5.25×106拷贝·μL~(-1)时有良好的线性扩增,其标准曲线方程Y轴截距为34.95,斜率为-3.218,扩增相关系数为0.999,扩增效率为100%;敏感性强,最低检测限为52.5拷贝·μL~(-1);特异性好,对DEV疫苗株扩增产物的熔解曲线分析,仅出现1个单特异峰值[Tm=(90.62±0.28)℃],无引物二聚体,对其他鸭源传染病病原(如鸭肠炎病毒强毒、番鸭细小病毒、鸭圆环病毒、番鸭源鹅细小病毒、新型基因重组型鸭细小病毒、鸭腺病毒A型、鸭源鹅多瘤病毒、鸭源大肠杆菌、鸭疫里默菌和鸭源禽多杀性巴氏杆菌)检测均为阴性;重复性好,组内变异系数和组间变异系数分别为0.55%~1.72%和0.92%~2.49%。本研究建立了DEV疫苗株实时荧光定量检测方法,为评价DEV活载体基因工程疫苗免疫防控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0.
禽腺病毒属成员鸭腺病毒3型(duck adenovirus type 3,DAdV-3)和禽腺病毒4型(fowl adenovirus serotype-4,FAdV-4)是养殖场主要流行的病原,对养禽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尚未见可同时快速检测这2种病原的双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本研究基于DAdV-3 GDMM10毒株和FAdV-4 GDMZ毒株Fiber2基因序列比对及遗传进化分析,分别在Fiber2基因保守区设计特异性引物,建立了能同时鉴别临床上常见的DAdV-3和FAdV-4双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结果表明,DAdV-3 GDMM10和FAdV-4 GDMZ Fiber2基因处于两个不同进化分支上,同源性为46.10%。建立的检测DAdV-3和FAdV-4双重荧光定量PCR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最低可检出45拷贝/μL的DAdV-3样品和17拷贝/μL的FAdV-4样品;且检测结果可直接通过Tm值差异进行判定,简化操作时间。利用该双重荧光定量PCR方法对2022年度临床上采集的34份肝炎-心包积液疑似样品进行检测,DAdV-3和FAdV-4检出率分别为17.65%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