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综合类   5篇
畜牧兽医   72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镰形扇头蜱肌钙蛋白Ⅱ基因的克隆及其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从镰形扇头蜱半饱血雌蜱唾液腺cDNA文库的EST中筛选了1个含polyA尾的基因序列,经5′-RACE方法得到该基因全长序列。经同源性比较,该基因预测的氨基酸序列与长角血蜱肌钙蛋白(GI:14041807)的同源性为84.47%,肌动蛋白结合位点位于147~167氨基酸处,且与长角血蜱肌钙蛋白肌动蛋白结合位点完全相同,表明该基因是镰形扇头蜱肌钙蛋白基因。以镰形扇头蜱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到编码肌钙蛋白的基因组序列,序列分析表明该序列不含内含子。RT-PCR分析表明该基因在镰形扇头蜱的卵及其幼蜱、若蜱、成蜱的壳、唾液腺和肠均有表达。  相似文献   
42.
犬附红细胞体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步建立犬附红细胞体PCR检测方法。方法 据已发表的附红细胞体基因序列,设计了一对特异性引物,以犬附红细胞体基因组DNA和附红细胞体可疑病犬样品DNA为模板,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扩增产物经克隆测序分析。结果 CR扩增产物大小为541bp,序列分析表明与GenBank数据中发表的序列一致,表明这套引物成功扩增出目的基因序列,但正常犬血样品DNA和弓形虫、伊氏锥虫、吉氏巴贝斯虫、犬细小病毒、犬瘟热的DNA样品都不能扩增出目的基因片段。结论 研究建立的PCR方法可以用于犬附红细胞体的检测,为犬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及分子流行病学的调查提供了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43.
伊氏锥虫不同地理株对小鼠致病性的比较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伊氏锥虫是地理分布广泛的锥虫,可以引起骆驼、马、黄水牛、犬和大小鼠等动物的伊氏锥虫病,宿主中以马、犬和大小鼠等为高度易感动物,感染后往往发病急,死亡快,由于其因地理和宿主条件的不同而表现出感染力和毒力的差异[1],我们进行了不同地理株对小鼠的感染力及其毒力的比较观察。材料和方法材料1、伊氏锥虫:伊氏锥虫云南株于1987年在宜良分离自云南水牛体内,广东株于1981年在阳江分离自广东水牛体内,安徽株分离自安徽水牛体内,江苏株分离自江苏高邮水牛体内,新疆株分离自新疆骆驼体内,以上伊氏锥虫都经小鼠繁殖后保存于液氮中…  相似文献   
44.
镰形扇头蜱唾液腺抑制消减杂交文库的构建和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寻找镰形扇头蜱吸血后较吸血前唾液腺差异表达基因。【方法】以抑制消减杂交法分别构建镰形扇头蜱半饱血雌蜱和吸血雄蜱唾液腺以pGEM-T-easy为载体的cDNA文库,并测序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分别测得247个雌蜱有效EST序列和168个雄蜱有效EST序列,并预测雌蜱可能含有5′末端和3′末端的EST序列分别为25个和44个,雄蜱可能含有5′末端和3′末端EST序列分别为53个和74个。随机选择非重复的24个雌蜱序列和21个雄蜱序列以RT-PCR方法验证消减效果;在吸血后唾液腺中,雌蜱有13个基因表达上调或新表达,消减效率为54%,雄蜱有9个基因表达上调或新表达,消减效率为43%。对所测有效序列经BLAST分析,检索247个雌蜱序列获得141个匹配,匹配率为57%,其中有32个蜱基因,占141个匹配基因的23%;检索168个雄蜱序列获得125个匹配,匹配率为74%,其中有29个蜱基因,占125个匹配基因的23%。BLAST检索结果显示这些蛋白主要包括帮助蜱口器固定免疫调节蛋白、抗凝血蛋白、加强能量代谢的线粒体蛋白和促进基因转录的各种转录因子。【结论】这些蛋白主要是为了适应蜱吸血的生理过程及应变蜱因吸血而产生的免疫防御和排斥。  相似文献   
45.
长角血蜱是我国常见的一种硬蜱,在自然界存在孤雌生殖和两性生殖的种群。本研究通过对分离的长角血蜱孤雌生殖上海株、安徽株和山东株的线粒体细胞氧化酶I(COI)基因部分序列进行了测定,并与国内其他单位所测定的两性或孤雌生殖的多株长角血蜱COI基因序列进行了比对分析。结果发现,长角血蜱孤雌生殖种群与两性生殖种群的COI基因序列存在特征性差异;COI基因序列可应用于长角血蜱的孤雌生殖种群和两性生殖种群的快速鉴定。  相似文献   
46.
为了探索新型弓形虫疫苗的传递系统,本试验分别构建了细胞渗透肽反式转录激活因子(TAT)与3种弓形虫抗原和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融合表达的重组质粒,即pET28a-TAT-EGFP,pET28a-TAT-SAG1,pET28a-TAT-GRA4和pET28a-TAT-AMA1质粒。重组质粒被转化到大肠杆菌中并通过IPTG诱导,成功进行了融合表达,表达产物采用Ni-NTA树脂进行纯化,然后进行SDS-PAGE分析。结果得到31 ku的TAT-EGFP融合蛋白、34 ku的TAT-SAG1融合蛋白、38 ku的TAT-GRA4融合蛋白和62 ku的TAT-AMA1融合蛋白,经过Western blotting分析,感染弓形虫的小鼠血清可特异性地识别融合TAT的SAG1、GRA4蛋白和微弱地识别TAT-AMA1蛋白。  相似文献   
47.
根据丝氨酸蛋白酶保守性氨基酸序列设计引物,以镰形扇头蜱半饱血雌蜱cDNA为模板,经PCR扩增得到SP30基因的保守区,通过5’RACE(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和3’RACE技术得到全长基因。将该基因连入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经IPTG诱导纯化得到重组蛋白。以镰形扇头蜱卵、幼蜱、若蜱、成蜱各发育阶段的cDNA为模板进行Real-timePCR实验。结果显示,SP30基因全长1194 bp,开放阅读框长900 bp,编码299个氨基酸,预计蛋白分子质量30 kDa。Real-time PCR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在四个不同的发育阶段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  相似文献   
48.
目的分离、克隆镰形扇头蜱一新基因。方法本实验从镰形扇头蜱半饱血雌蜱唾液腺cDNA文库的100个EST(Expressed Sequence Tag)序列中选取一个带有polyA尾的序列,经5’RACE(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得到此序列的全长基因,命名为RhHp2,基因全长1002bp,开放阅读框(ORF)从31bp至879bp,共848bp,编码282个氨基酸。经序列比较,RhHp2基因与其它序列在核苷酸水平上基本无同源性,但在氨基酸水平上与其它物种同源性最高可达50.81%。RhHp2基因连接于PET32a(+)载体后克隆于表达菌B121,1mM IPTG诱导表达,产生分子量约为55kD的融合重组蛋白,并以不溶性包涵体形式存在。经纯化和体外复性的重组蛋白三次免疫新西兰兔后,将镰形扇头蜱未吸血成蜱和若蜱接种于此免疫兔耳,并对接种48h后的蜱上体数、蜱的饱血数量、饱血时间、饱血重量等进行记录。结果发现蜱的吸血行为受到一定影响,若蜱在48h的减虫率(上体数减少)为58%,在整个吸血过程中的死亡数增加,成蜱的饱血体重显著降低。结论此结果表明RhHp2基因的重组表达产物具有一定的免疫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9.
对伊氏锥虫(Trypanosoma evansi):新疆株(XJCA)、湖北株(HBM)、云南株(YNB)、广东株(GDB2);马媾疫锥虫(Trypanosoma equiperdum)、布氏锥虫(Trypanosoma brucei)、刚果锥虫(Trypanosoma congolense)提取基因组DNA,根据已报道的伊氏锥虫株18SrDNA基因序列设计合成引物,用PCR扩增了锥虫虫株基因组DNA,伊氏锥虫新疆株、湖北株、云南株、广东株、布氏锥虫、刚果锥虫均为373bp的片段;马媾疫锥虫为372bp的片段,PCR产物经电泳鉴定后用试剂盒回收纯化,纯化后PCR产物经连接、转化后测序,将测得的序列用DNAMAN软件分析并与国外已发表的相应序列进行了同源性比较,并绘制了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与国外AJ009153、AJ223564、D89527株同源性达到99%~100%,与另外11株同源性75%。本研究为锥虫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及分类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50.
克隆伊氏锥虫2个VSG的分离纯化和电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蛋白酶抑制剂TLCK对伊氏锥虫安徽株单虫克隆的2个抗原变异体ShTat1.3和ShTat1.5的变异表面糖蛋白(VSG)进行了分离纯化,采用SDS-PAGE和等电聚焦电泳对VSG的分子量和等电点进行比较研究。结果,VSG的分子量约为40000,等电点约为pH5.0,但2个抗原变异体的VSG在分子量和等电点都有差异,提示其抗原变异由VSG变化引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