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3篇
基础科学   2篇
综合类   10篇
畜牧兽医   3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膜蛋白是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主要结构蛋白,可能存在着具有重要免疫作用的抗原决定簇,能诱导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但其免疫生物学功能尚不清楚.本研究选择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中国分离株SAIBWJ,通过RT-PCR扩增获得其膜蛋白基因M基因并插入到PGEM-T载体中,获得重组质粒PGEM-M,将重组质粒中的克隆片段进行序列测定及分析.对PGEM-M进行双酶切获得M基因片段,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中,通过菌落PCR、双酶切证明获得了M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利用DNAstar软件将IBV SAIBwj株的膜蛋白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与GenBank中的国内外参考毒株进行比较,其核苷酸序列的同源率为91.6%~98.8%,氨基酸序列的同源率为91.6%~99.6%.糖基化位点的增加和减少对M蛋白的抗原性产生很大的影响.在M蛋白近N端含有两个糖基化位点,第一个跨膜疏水区距离亲水区大约20个氨基酸.SAIBwjM基因核苷酸、氨基酸进化关系可以看出,SAIBwjM与国内外参考株的同源性均较高,因此可能具有交叉保护性抗原,可望用于制备诊断试剂及制备基因工程疫苗.由于IBV变异较大,常规疫苗不能产生完全保护力.在IBV的免疫保护机制中,细胞免疫起着关键的作用,近年来一些研究者已经进行了IBVDNA疫苗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IBV的S1基因真核表达质粒可同时诱导机体形成针对IBV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由于S1基因经骨骼肌细胞内源性表达后主要通过MHCI类分子提呈抗原,特别有利于CD8+细胞毒T淋巴细胞的激活,对IBV免疫保护极有意义.陈洪岩等将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肾型T株S1基因cDNA连接于pcDNA3构建了真核表达质粒,经肌肉注射免疫SPF鸡后血清IgG抗体逐渐升高,至35日龄左右达到高峰,但血清IgG抗体升高幅度不及IB油苗.质粒DNA免疫攻毒后有40%的鸡可耐过强毒的攻击,说明S1基因在体内获得了表达并使鸡产生了一定的免疫力.刘思国等将鸡传染性支气管炎HB株的核蛋白基因(N基)亚克隆到pcDNA3,构建了真核表达质粒pcDNA-N.用该质粒两次免疫SPF雏鸡一周后进行攻毒试验,结果保护率为40%,表明N蛋白介导的细胞免疫在抗感染中发挥了作用.现在的DNA疫苗研究主要集中在免疫原性较高的N基因和S基因,对免疫原性较低的M基因的研究,国内未见报道.国外有报道M蛋白也能刺激机体产生低水平的抗体,M蛋白上可能存在着具有重要免疫作用的抗原决定簇,本研究将为进一步研究M基因的免疫原性及其在IBV中的作用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12.
变刚度关节是一种具有本质柔顺性的机器人机构,能够提高机器人与人交互作用时的安全性。本文设计了一种采用弹簧片的机械式仿生变刚度关节,利用差动轮系实现关节位置与刚度的独立控制。基于弹簧片大挠度变形,在关节中采用的2种弹簧片末端施力结构对刚度特性的影响进行分析,仿真结果表明,末端施力结构对偏转时的刚度变化有较大影响。对变刚度关节样机的刚度性能进行试验,试验结果与仿真结果一致,表明该关节具有较大的刚度变化范围,并且2种末端施力结构可以分别满足持续高刚度和碰撞安全性的应用要求。  相似文献   
13.
从表现腹泻、神经症状、肠道粘膜局部出血、坏死以及卵泡充血、出血为特征的病死产蛋鸭分离到一株病毒,经血凝(hemagglutinin,HA)、血凝抑制(hemagglutination inhibition,HI)和血清中和试验(seium neutralization,SN)及部分融合蛋白(F)基因的序列测定初步鉴定为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命名为JSD0812株。该毒株10日龄SPF鸡胚平均死亡时间(mean deathtime,MDT)为54.6h,1日龄SPF鸡脑内接种致病指数(intracerebral pathogenicity index,ICPI)为1.75,6周龄SPF鸡静脉接种指数(intravenous pathogenicity index,IvPI)为2.68,其F蛋白裂解位点氨基酸序列为^112R—R—Q—K—R—F^117,上述结果符合NDV强毒株的分子特征,证实该毒株为NDV强毒株。致病性试验表明该毒株对鸡、鸭和鹅均有很强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快速检测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方法根据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M)hlyA基因序列中的保守区域,采用在线引物设计软件Primer Explorer4.0进行设计,获得一套特异性的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引物,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hlyA基因进行LAMP扩增,并与常规PCR方法进行比较。结果建立的LAMP方法能成功扩增出梯形条带,LAMP检测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纯培养物和人工染菌的灵敏度为5.44×102cfu/mL,而对照PCR检测的灵敏度为5.44×104cfu/mL。对10株细菌进行LAMP扩增,仅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得到阳性结果。从DNA提取到报告结果,耗时仅1h。结论 LAMP检测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灵敏度高,特异性强,耗时短,方法简便,有望发展成为快速检测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禽多杀性巴氏杆菌(Pm)外膜蛋白A(Omp A)的免疫原性,根据C48-1菌株Omp A基因序列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采用PCR方法扩增去信号肽的成熟Omp A基因.将去信号肽的成熟Omp A基因扩增片段双酶切后,克隆到p GEX-6p-1表达载体中,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 GEX-Omp A,转化宿主菌BL21并经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SDS-PAGE的结果显示,融合蛋白GST-Omp A大小约为63 ku,与预期的分子质量相符.免疫印迹分析结果表明,该融合蛋白与鸡抗Pm血清具有明显的免疫反应,说明Omp A具有良好的抗原性,这为禽Pm Omp A在免疫防御研究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鸡住白细胞虫病,又称鸡白冠病,是由卡氏或沙氏住白细胞原虫寄生于鸡的红细胞、成红细胞、淋巴细胞和白细胞而引起的贫血性疾病.该病对雏鸡危害严重,发病率高,症状明显,常引起大批死亡;成年蛋鸡发病率、病死率及症状表现与雏鸡有许多不同,现将一起成年蛋鸡发生住白细胞虫病的诊断和防治措施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nfectious bronchitis,IB)是由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引起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给养殖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近年来随着反向遗传操作技术的发展,国内外学者在分子生物学水平对IBV基因组结构与功能开展了深入研究,在IBV...  相似文献   
18.
根据GenBank中公开的鸡新城疫病毒(NDV)血凝素-神经氨酸酶(HN)基因序列合成了1对引物,通过RT-PCR扩增出了鹅源NDV JG97分离株的HN基因.将扩增产物克隆到pGEM-T载体中,并进行了序列测定.结果表明,扩增的基因片段含1个完整的、长1 716 bp的HN基因阅读框(ORF),编码的571个氨基酸中含13个Cys残基和5个潜在的糖基化位点.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JG97株与SF02、GD/1/98/Go、JS/1/97/Go、JS/2/98/Go、JS/5/01/Go、NA-1、SD/5/04/Go和ZJ/1/00/Go等8个毒株的HN基因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6.3%~98.2%和97.0%~98.9%,而与F48E9株分别为84.8%和89.8%,与La Sota株分别为82.1%和86.9%,表明JG97株与我国其他鹅源NDV毒株的亲缘关系较近,它们可能具有共同的来源,但与经典NDV毒株间差异较大.此外,鹅源NDV毒株HN蛋白中有6个独特的氨基酸变异,另有14个仅与Taiwan95和VOL95毒株共有的氨基酸变异.  相似文献   
19.
用PCR方法扩增猪圆环病毒PCVwhn株编码Cap蛋白的基因(ORF2),将ORF2插入到真核表达载体pcI)NA3.1( )中构建重组质粒pcDNA-PCV-ORF2,然后肌肉注射免疫小白鼠,通过ELISA诊断试剂盒检测小白鼠的血液中特异性抗体的变化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小白鼠产生了抗猪圆环病毒的特异性抗体,从第1周开始产生抗体,第4周抗体水平达到最高,抗体可维持10周以上.本研究通过对小鼠的免疫试验,产生了特异性抗体,表明成功构建了能够在活体细胞中高效表达的真核表达载体,为进一步研究猪圆环病毒DNA疫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IBV M基因与IL-18基因共表达DNA疫苗的免疫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的M基因和禽白介素18(IL-18)基因分别插入双顺反子质粒pIRES-EGFP/DsRed中,构建IBV M和IL-18基因的共表达质粒pIRES-M/IL18及表达M基因的pIRES-M质粒。通过脂质体转染Vero细胞,利用RT-PCR及间接免疫荧光检测质粒在体外的表达。将构建的质粒用脂质体包裹后,通过腿部肌肉多点注射免疫7日龄雏鸡,28日龄加强免疫1次;免疫前后均采血检测ELISA抗体效价和外周血CD3+、CD4+、CD8+T淋巴细胞的数量;二免后2周用IBV肾型强毒进行攻毒。结果显示,pIRES-M/IL18、pIRES-M质粒均在Vero细胞中有效地转录并表达目的蛋白。从免疫后7 d起,pIRES-M/IL18免疫组产生的抗体水平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数量均高于pIRES-M组。pIRES-M/IL18、pIRES-M组对强毒的攻击保护率分别为65%和40%。以上结果表明,禽源IL-18基因与IBV M基因共表达可增强鸡体对DNA疫苗的免疫应答,提高对IBV强毒的抵抗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