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6篇
畜牧兽医   20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4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为提高猪圆环病毒2型(PCV2)的增殖规模及单位体积内的病毒滴度,本研究利用转管微型反应器,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对PCV2在PK-15细胞中复制特性和增殖动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显示,转管(内置0.6 g纸片载体)中接种约2.98×107个DF-1细胞,培养7 d细胞增至1.93×108~2.0×108个,并确定培养7 d时为最佳接毒时间;病毒的最佳接种剂量为120.8 MOI,最佳收毒时间为接毒后的100 h,可达5.53E+06以上。细胞数增长与糖耗间呈明显平行关系,在细胞生长期内(168 h)平均每个细胞耗糖量为3.09×10-8g/24 h,可以根据糖耗量的多少推测细胞生长状态和数量。相同培养液中利用转管微型反应器培养PK-15细胞生产PCV2最终获得的病毒液毒价比转瓶培养毒价提高1.65倍。本实验为PCV2在生物反应器中大规模培养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脑心肌炎病毒(encephalomyocarditis virus,EMCV)对不同动物宿主的感染情况。本试验应用改进的"细胞接种与RT-PCR方法相结合"技术,成功分离到国内首株地方土猪源EMCV、首株家养野猪源EMCV、1株鼠源EMCV和3株良种猪源EMCV,并进行了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显示,6株EMCV分离毒的基因组全长从7 724~7 735bp不等,ORF长度均为6 879bp,彼此间核苷酸同源性为99.3%~99.8%,与其他不同动物源EMCV参考毒株的同源性为79.9%~99.9%,与国内猪源、鼠源分离毒的同源性均在99.4%以上;各基因片段中,以VP1和2A变异幅度最大,VP2和3D最为保守;基于EMCV全基因组、ORF和VP1基因序列绘制的系统发育进化树显示,EMCV可分为G1、G2和G3 3个群,猪源EMCV主要分布在G1、G2群,鼠源EMCV在G1、G3群中均有分布;6株EMCV分离毒与其他国内参考毒株同属于G1群,但分布并不完全集中。结果表明,地方土猪和家养野猪可感染EMCV并引起发病,提醒在进行地方品种养殖和野生动物家养时要充分考虑人兽共患疫病传播的生态学;鼠在良种猪、家养野猪和地方土猪EMCV之间的交叉感染、传播与流行中起到重要媒介作用;不同EMCV地方流行株间存在较大的地域差异,其传播具有一定的区域限制性;EMCV在感染不同动物时可能会发生某些突变,以适应新的宿主。  相似文献   
13.
苜蓿草粉对四川白鹅生长性能及抗氧化和免疫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用160只四川白鹅仔鹅,随机分为4个处理,每处理4个重复,每重复10只(公母各半),分别饲喂基础日粮(对照),添加10%(T1)、20%(T2)和30%(T3)的苜蓿草粉日粮,研究苜蓿草粉对内鹅生长性能及抗氧化和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10%苜蓿草粉组体质量日平均增加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料重比显...  相似文献   
14.
河南部分地区17株禽源大肠杆菌的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河南地区禽源大肠杆菌耐药性的变化,为临床药物使用提供参考。[方法]从河南省部分地区鸡场有大肠杆菌病典型症状的病例(鸡)采集病料,分离出禽源性大肠杆菌17株,检测其对24种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24种药物中有21种药物的耐药率〉70%,其中链霉素、青霉素、阿奇霉素万古霉素、氯霉素、环丙沙星、诺氟沙星、恩诺沙星、四环素、泰乐菌素10种药物的耐药性达90%,青霉素、阿奇霉素、氯霉素、泰乐菌素4种药物的耐药性达100%。[结论]河南省部分地区禽源大肠杆菌对常见抗生素耐药性增强,抗性增加。  相似文献   
15.
PBL教学法在禽病学教学中的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传统禽病学教学法的不足及PBL教学法的优势,论述了PBL教学法在禽病学教学中实施情况,讨论了实施PBL教学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相似文献   
16.
某肉鸽场暴发蛔虫病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某肉鸽场成年鸽群突发死亡,死亡率为2.5%,临床剖检可见胃肠道大量蛔虫寄生, 应用饱和蔗糖溶液漂浮法对该鸽场共226份粪便样品进行调查,共发现4种蠕虫:蛔虫、圆线虫、绦虫和毛细线虫,感染率分别为39.8%、2.7%、2.7%和2.2%,其中,蛔虫为主要感染虫种,且感染强度较大,确诊该场暴发了蛔虫病。随后对鸽群进行针对性治疗,用药后鸽群未再出现死亡,蛔虫感染率从39.8%下降到19.8%,感染强度明显降低,圆线虫和绦虫未能检出,表明该场鸽肠道寄生蠕虫病得到较好的防治。  相似文献   
17.
1992年1月至1993年6月,我们在河南省17个地区112个鸡场210群鸡中随机抽检1619份血样,共检出EDS—76血清阳性鸡:448只(27.76),阳性鸡群90个(42.8%),阳性鸡场69个(61.8%)。测检25群鸭173份血样,检出阳性鸭66只(38.2%),阳性鸭群21个(84%)。全省17个地区中12个地区  相似文献   
18.
鸡原代输卵管上皮细胞体外分离培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鸡原代输卵管上皮细胞分离培养方法,本研究分别对消化酶、消化时间、取材部位和表面包被物等条件进行比较和优化,筛选出鸡原代输卵管上皮细胞分离和纯化的最佳方法,并对培养细胞进行鉴定与传代。结果显示,取鸡输卵管漏斗部,0.25%胰酶+0.02%EDTA联合消化15min、低速离心去除单细胞、差速贴壁除去成纤维细胞,在20%FBS包被的细胞培养瓶中可获得满意的输卵管上皮细胞分离效果,细胞贴壁性良好。培养的细胞在24h时成团贴壁,48~60h明显增殖,呈圆形或多角形"铺路石样"的单层细胞生长,72h后细胞增殖速度减慢,可以维持至10d以上,且传代后细胞贴壁生长良好,经姬姆萨染色和透射电镜观察鉴定为鸡输卵管上皮细胞。本研究建立的鸡原代输卵管上皮细胞分离培养方法可获得纯度较高的目的细胞,为研究鸭源鸡杆菌对鸡输卵管细胞的侵袭特性提供了良好的体外研究模型。  相似文献   
19.
为了对近年从郑州郊区鸡群中分离到的1株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Jin13株)进行定型鉴定,作者采用气管环(TOC)中和试验、血凝抑制(HI)试验、单抗交叉ELISA、序列分析和免疫试验对其进行了研究。气管环(TOC)中和试验和血凝抑制(HI)试验表明Jin13病毒只与M41阳性血清反应,而与其它ND、EDS76、H9AI、IBD标准阳性血清不发生反应,序列分析证实该分离毒Jin13株是IBV。在交叉气管环(TOC)中和试验和交叉血凝抑制(HI)试验中Jin13株与肾变型Y株不交叉(R≤0.25),而与马萨株血清型的M41株和H52株有明显交叉(0.25≤R≤0.8);单抗交叉ELISA结果显示Jin13株与针对M41株的J1单抗有很好的反应(≥640~1 280),而与针对肾变型Y株的单抗C2几乎不反应(≤40),这进一步证实了Jin13与呼吸型M41株、H52株属同一血清型。与M41株相比较,Jin13株S1氨基酸序列在第126,386,390,461位出现了突变,又在S1基因第1 166位出现一个新Aiu I酶切位点,是M41株的一个变异株。对Jin13株纯化后原代毒进行免疫效力检测证实其免疫原性优于M41株和H52株。Jin13毒株是一株免疫原性良好的IBV地方流行毒株。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IBDV流行强毒HQ-b株囊毒与其细胞适应毒间生物学特性差异及2毒株毒力变化与VP2、VP5基因变异的关系,对2毒株的细胞适应性、致病性等进行比较,同时对其VP2、VP5基因序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HQ-b株囊毒对CEF、CEK、CELi、DF-1和Vero均不适应,而细胞适应毒HQ株仅不能适应Vero细胞、且批内及批间毒价稳定。致病性结果显示HQ-b株对4周龄SPF鸡致死率高达80%,是真正的超强毒,而细胞适应毒致死率已降为0%。对VP2基因高变区研究表明,HQ-b株具备IBDV超强毒株的分子特征,即222A、256I、294I和299S;其细胞适应毒HQ株除222A→P、256I→V、294I→L和299S→N外,在VP2公认的毒力位点253(Q→H)、279(D→N)、284(A→T)位氨基酸也发生改变,导致细胞适应毒具备经典弱毒株的分子特征,即222P、256V、279N、284T、294L和299N。对VP5基因研究表明:流行强毒HQ-b株也具有IBDV超强毒株的分子特征;其细胞适应毒VP5基因有12个位点碱基突变并导致9处氨基酸变异,尤其是ORF区第2个碱基由"T"突变为"C"后,导致细胞适应毒VP5的N端丢失了4个氨基酸,这种突变与现有的疫苗毒完全一致。本研究提供了超强毒HQ-b培育、驯化后致病性和细胞适应性转变的分子机理,也丰富了IBDV分子流行病学的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