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61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41篇
林业   280篇
农学   109篇
基础科学   86篇
  71篇
综合类   714篇
农作物   74篇
水产渔业   143篇
畜牧兽医   328篇
园艺   209篇
植物保护   36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56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115篇
  2013年   64篇
  2012年   79篇
  2011年   106篇
  2010年   125篇
  2009年   104篇
  2008年   99篇
  2007年   84篇
  2006年   69篇
  2005年   65篇
  2004年   80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55篇
  2001年   74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64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60篇
  1996年   47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2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利用石蜡切片和HE染色技术,观察了体质量50~100 g 1龄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头部、下颌部、背部和腹部皮肤的组织结构.结果 显示:施氏鲟各部位皮肤组织结构基本相似,均由表皮层和真皮层组成.表皮层主要由腺层和生发层组成,真皮层由疏松层和致密层组成.不同部位皮肤厚度不同,下颌部表皮层和真皮层最...  相似文献   
72.
氮肥用量对不同穗型小麦品种穗部结实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深入了解不同氮素水平下小麦穗部籽粒发育变化规律,为小麦高产施肥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05~2006年,以大穗型小麦品种矮早8和多穗型品种周麦18为供试品种,设3个氮素水平,分别为180、2403、00 kg/hm2,研究了2种不同穗型的小麦品种籽粒结实粒数、小穗粒重、小穗单粒重在不同氮素水平下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供试品种在3个不同氮肥水平下小穗粒重、结实粒数随穗位的上升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中下部小穗粒重、结实粒数的增加幅度明显大于中上部与上部小穗;平均单粒重随氮肥水平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小穗单粒重最大的穗位低于小穗粒重最大的穗位。对于大穗型品种,小穗粒重和结实粒数表现出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而对于多穗型品种,小穗粒重表现出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小穗结实粒数的影响呈现出不明显的趋势。增施氮肥对提高大穗型品种小穗粒重、结实粒数的效应更明显。[结论]籽粒在穗部的位置决定了小麦穗部籽粒结实与物质积累的空间分布特征。这些研究结果对于量化小麦穗部籽粒产量的调控途径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3.
杂交撑绿竹引种与丰产栽培研究初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撑绿竹为优良杂交竹品系之一,具有生长快、产量高、适应性强、出笋率高和适于造纸等特点,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显著。研究表明,撑绿竹适合于湘南、湘东、湘西的大部分地区引种与丰产栽培。通过引种与扩繁,对丰富我省竹类资源,调整结构,加快竹产业化进程,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4.
以长江以南8个不同种源的1年生喜树实生苗为研究对象,采用温室土培盆栽模拟干旱环境,研究干旱对不同种源喜树苗期生长的影响,同时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干旱胁迫下各种源叶片喜树碱含量,计算单株叶片喜树碱产量。结果表明:干旱胁迫限制喜树苗期的生长,不同喜树种源地径和苗高的生长以及总生物量的积累均受到抑制,不同干旱处理间和种源间喜树的地径增粗、苗高增长、总生物量及叶产量等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干旱对叶片喜树碱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且不同种源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随干旱处理程度加深,叶片喜树碱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干旱导致大部分种源的单株叶片喜树碱产量降低,仅有桂林种源和南京种源的单株叶片喜树碱产量在轻度干旱胁迫下有所升高,不同种源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轻度干旱下种源桂林的喜树碱产量最高,达到27.904mg。轻度干旱可以提高喜树苗木叶片喜树碱含量,同时种源桂林在所有受试种源中均有较高的叶片喜树碱含量和产量。  相似文献   
75.
采用水解法提取麻竹笋干中的L-酪氨酸,研究料液比、pH值、脱色时间等因素对提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麻竹笋干提取L-酪氨酸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料液比1:7,pH值为5.6,脱色时间60min。在此条件下,麻竹笋干提取L-酪氨酸的提取率为0.109%。  相似文献   
76.
研究不同腐烂程度毛竹蔸中的微生物菌群,结果发现细菌对数值最低为5.477,最高为7.380;真菌对数值最低为5.301,最高为6.903;放线菌对数值最低为5.740,最高为7.000;纤维素降解菌对数值最低为4.301,最高为6.477;木质素降解菌最低为4.415,最高为6.799。毛竹蔸腐烂过程中,前期各菌增长较快;中期细菌、真菌、放线菌对数值不断变化;后期菌对数值都较高;各菌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协助和竞争。了解竹林砍伐前期的竹蔸腐烂规律,可为砍伐后的竹蔸降解提供参考,同时为竹蔸微生物在种级单位上的分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7.
辽宁省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的成效及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宁省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同时也是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项目自2011年实施以来,辽宁省主要从加强领导、规范管理、示范推动、科技先导、强化管护等5个方面入手开展工作,项目实施后项目区形成了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分析了当前农业农村改革不断深化条件下辽宁省水土保持工作主要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8.
以黄石市黄荆山采矿废弃地为研究对象,对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性状的相关关系进行了探讨。经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和直接通径分析发现,含水量和全氮是影响真菌数量的主要因子,其中含水量的影响最大;有机质、p H和速效氮是影响细菌数量的主要因子,其中有机质的影响最大;有机质和含水量是影响放线菌数量的主要因子,其中有机质的影响最大;速效氮、全氮和速效磷是影响固氮菌数量的主要因子,其中速效氮的影响最大。未发现真菌、细菌、放线菌及固氮菌数量与速效钾含量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9.
水氮供应对温室辣椒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不同水氮供应对温室辣椒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期探索提高温室辣椒高效生产的水氮管理模式。利用温室小区灌溉试验,以‘陇椒2号’为供试品种,设置3个灌水水平:低水W60(60%ETc)、中水W75(75%ETc)和高水W90(90%ETc),全生育期灌水量分别为132、156和180 mm;3个施氮水平:低氮N150(150kg·hm~(-2))、中氮N225(225kg·hm~(-2))和高氮N300(300kg·hm~(-2)),共9个处理。在生育期内对辣椒的各生长指标进行观测,并统计产量、产量构成及测定品质等指标。结果表明:灌水量、施氮量及水氮交互作用对温室辣椒生长指标、干物质积累、水氮利用效率、产量及品质都有显著影响;辣椒产量以W75N225处理最高,为52.87t·hm~(-2),较其他处理增产4.31%~88.63%,且水分利用效率(WUE)提高11.74%~59.91%;辣椒干物质积累量以W90N300处理最高,为6 986.57kg·hm~(-2),与W75N225处理差异不显著;果实的干物质积累量以W75N225处理最高,为4 221.58kg·hm~(-2),较其他处理增加7.35%~109.38%;施氮量对辣椒株高影响显著,W90处理下N300和N225处理与N150处理相比,株高增幅分别为16.09%和10.57%,但茎粗之间无显著差异。W75N225处理辣椒果实品质较高,与其他处理相比,维生素C、可溶性蛋白质和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分别增加3.95%~12.88%、-3.09%~14.12%和-0.66%~15.33%,硝酸盐质量分数较W75N300处理降低24.49%。综合分析产量、品质及水氮利用效率可知,W75N225处理为关中地区温室辣椒最适的水氮组合。  相似文献   
80.
不同水温和饲料蛋白质水平对镜鲤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不同水温和饲料蛋白质水平对镜鲤Cyprinus specularis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中设3个温度梯度(18、22、26℃),每个温度下投喂5种含不同蛋白质水平(质量分数为29%、31%、34%、38%、40%)的饲料,共15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14尾鱼,共饲喂60 d。结果表明:镜鲤血清中的肌酐(CREA)浓度随饲养水温的升高而降低,在22、26℃下CREA浓度显著低于18℃下(P〈0.05);血清中总胆固醇(CHOL)浓度随水温的升高而升高,在22℃和26℃下CHOL浓度显著高于18℃下(P〈0.05);血清中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H)、谷草转氨酶(AST)浓度和AST/ALT在22℃下比18℃和26℃下有所降低,但无显著差异(P〉0.05)。各水温环境下,血糖(GLU)、总蛋白(TP)、球蛋白(GLB)、白蛋白(ALB)浓度随饲料中蛋白质水平的增加而升高;在18℃下,LDH浓度随蛋白质水平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其中38%蛋白质组显著高于29%蛋白质组(P〈0.05);在22℃下,CHOL浓度随蛋白质水平的增加而降低,其中40%蛋白质组显著低于其它蛋白质组(P〈0.05);在26℃下,40%蛋白质组的谷丙转氨酶(ALT)活性显著高于31%和34%蛋白质组(P〈0.05)。这表明22℃下比18、26℃下更有利于镜鲤的营养代谢,18、22、26℃下,饲料中蛋白质的质量分数分别为38%、40%、40%时,有利于改善镜鲤血清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