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4篇
畜牧兽医   21篇
  2019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1.
内毒素(endotoxin)是革兰氏阴性细菌(gram negative bacillus,GNB)死亡时裂解出来的细胞壁脂多糖(1ipopolysaccharide,LPS)成分。LPS的基本结构由0一特异性抗原多糖、核心多糖和类脂A(1ipidA)三部分组成,其中lipidA是内毒素的生物学活性主要毒性成分。当进入动物体内的内毒素超过一定限量后,可触发体内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引起发热、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多器官功能性衰竭,以致死亡。由于内毒素具有稳定性强、致死率高等特点,因此,研制高亲和力、能中和内毒素且毒性低的药物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近年来抗内毒素蛋白及多肽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2008年初,广东云浮思劳片区番鸭养殖场出现下痢、张口呼吸、脚软、堆积、采食量减少等症状.发病后的前3天曾经用过抗生素治疗,但没有效果,死亡率高达80%.病理解剖主要表现为肠道中后段膨大约3倍、整个肠道出血严重,有凝固性栓子.肝脏肿大,胆囊明显膨大,肾脏忡胀.为查明原因,笔者对发病的雏鸭进行病毒的分离与鉴定工作,通过病毒分离、PCR、琼脂扩散和动物回归试验证实获得1株番鸭小鹅瘟病毒.经番鸭胚接种、雏番鸭攻毒试验,证实所分离的病毒具有较强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13.
鸭细小病毒病是由鸭细小病毒(Duck parvovirus,DPV)引起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以雏鸭易感,临床主要表现为气喘、脚软和渗出性肠炎,死亡率约50%~80%,在世界各养鸭地区都有分布,其预防和控制已直接关系到水禽养殖业的持续稳定发展[1]。临床和实验室试验证实番鸭细小弱毒疫苗是预防控制该病最有效措施,而对细小病毒特异性抗体的监测是评价疫苗免疫效果及鸭群合理制定免疫程序的关键[2]。目前国内已经报道[3]的检测番鸭细小病毒抗体的方法有血清微量中和试验、微量点凝试验、胶乳凝集反应、琼脂扩散试验,  相似文献   
14.
从广东新兴某鸭场大批发病和死亡的10日龄雏鸭肝、脾脏中分离到1株病毒,该病毒无血凝性,攻毒1日龄雏鸭能引起100%发病死亡,利用Ⅰ型鸭病毒性肝炎病毒标准血清进行中和试验、血清被动免疫保护试验、RT—PCR鉴定及序列分析表明该毒株为Ⅰ型鸭病毒性肝炎病毒。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自主研发的Ⅰ型鸭病毒性肝炎弱毒疫苗(简称:自Ⅰ型)免疫效果,将自Ⅰ型与目前使用的上海某公司生产的Ⅰ型鸭病毒性肝弱毒疫苗进行对比试验.分别对1日龄雏鸭进行免疫接种,通过动物攻毒保护试验结果评估疫苗免疫效果。结果显示.自Ⅰ型比对比品对早期野毒感染预防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6.
广东新兴株Ⅰ型鸭病毒性肝炎鸡胚化弱毒疫苗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从广东新兴地区分离的I型鸭病毒性肝炎毒株中筛选出免疫原性优良SS毒株,用鸡胚传代培育出Ⅰ型鸭肝炎病毒79代鸡胚化弱毒疫苗株SS79.按弱毒疫苗规程相关试验结果表明,该苗对1日龄雏鸭安全无致病性,免疫剂量为10-5.16个EID50/只.接种1日龄雏鸭后第3天可检测到抗体,7 d可产生高峰期中和抗体,并可完全保护雏鸭抵抗同型强毒的攻击,1次免疫抗体可维持4周以上.疫苗在-20℃保存6~12个月仍能保持良好的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17.
采用RT-PCR方法对2株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分离株的S1基因进行序列扩增、测定及分析,应用DNAStar软件将这些分离毒株与中国常用疫苗毒株、其他血清型的代表参考毒株分别进行核苷酸和氨基酸系统发生进化关系分析。核苷酸与氨基酸序列分析结果均表明:2株分离毒株与J2、Q1、T3毒株的亲缘关系较近,与疫苗株H120和4/91的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18.
根据国内外已发表的番鸭细小病毒(MDPV)FM株和GD株基因序列,应用DNAstar分子生物学软件设计1对引物,应用PCR技术扩增MDPV XX株的结构蛋白基因VP2全基因片段。将扩增得到的VP2全基因克隆到PGEM-T easy载体上,经菌液PCR鉴定后的重组子进行序列测定。结果表明,MDPV XX株基因大小为1764bp,编码587个氨基酸,其基因序列与国内外发表的FM株、GD株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8.4%和99.8%,而与同属的小鹅瘟病毒B株核苷酸同源性仅为78.2%。可见编码番鸭细小病毒结构蛋白的VP2基因较保守,且和同属的小鹅瘟病毒明显不同,这也是该病毒目前只有一个血清型的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19.
猪源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流行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代表株NADL的NS5B基因序列,设计合成2对引物进行套式PCR,检测从浙江、安徽、湖南、江西、广西、辽宁等地采集的43份猪病料中BVDV的流行情况,结果有7份病料可以扩增出360bp的特异性条带,阳性率为16.3%。为追踪BVDV在猪体中的流行来源,我们又对细胞培养用国产及进口犊牛血清进行了检测,结果也能扩增到目的条带。对这些病料和血清中扩增出的目的条带进行克隆、测序,并用DNASTAR软件分析,结果表明这些目的片段均为BVDV序列,这些不同BVDV序列可以分为两个亚群,ZJ133、HN386、LN247、NCS-J属于BVDV-Ⅰa亚型,ZJ114、AH138、JX60、GX96、NCS-G、DZ属于BVDV-Ⅰb亚型。这些毒株与BVDVI型间的同源性为80.3%-98.6%,与BVDV-Ⅱ型的同源性为72.2%-74.4%。本文研究结果说明我国猪群中BVDV感染情况已经比较严重,应该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从广东某鸡场送检的患有呼吸道疾病的病鸡中取病料,进行了霉形体的分离与鉴定。通过培养特性、血清学特性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分离到2株支原体,一株为鸡毒支原体,命名为GX1;另一株为滑液囊支原体,命名为GX2。为今后支原体方面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