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畜牧兽医   1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11.
鸡IL-2基因的克隆及序列测定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应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技术,参照Sundick发表的鸡白细胞介素2(IL-2)cDNA基因序列,利用在行设计合成的1对引物,从ConA活化的5周龄HWL-SPF鸡脾细胞中,扩增出长445bp的鸡IL-2cDNA基因,以PUC119为载体,克隆了扩增片段,经酶切鉴定及DNA序列测定,确认为鸡IL-2基因,该序列与Sundick报道的结果一致。对氨基酸的比较发现,鸡IL-2与牛IL-2  相似文献   
12.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超强毒GZ株VP2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已发表的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52/70株基因组序列,设计并合成了1对特异扩增IBDV VP2基因的引物。以IBDV超强毒(vvIBDV)GZ株基因组为模板,利用PT-PCR技术扩增出了1.5kb的cDNA产物,将VP2基因克隆于pUC119质粒上,得到重组pUC119质粒。对VP2基因全序列进行了测定。序列分析和聚类分析表明,GZ株与欧洲超强毒株UK661非常相似,而与经典强毒株、弱毒株和变异株相差较大。  相似文献   
13.
以新城疫病毒F基因的cDNA与真核表达载体pcDNA3重组 ,构建了新城疫病毒F基因疫苗。采用不同剂量接种SPF鸡后 ,通过抗体监测和强毒攻击试验 ,分析了其诱导的体液免疫应答及免疫保护作用。结果表明 ,接种剂量为1 0 0 ,2 0 0ug时 ,试验鸡在免疫后第 2周出现较明显的抗体反应 ,接种剂量为 1 0ug时抗体变化不明显。以标准强毒F4 8E9攻击后 ,空白对照组及接种剂量为 1 0 ,1 0 0ug组的鸡只全部发病死亡 ,未获得免疫保护 ;而 2 0 0ug组鸡只 30 %存活 ,获得部分免疫保护。表明基因免疫效果与接种的剂量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根据 NCBIG Gene Bank记载的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超强毒 ( vv IBDV) OKYM株的核苷酸序列 ,设计并合成 1对特异性扩增 IBDV主要宿主保护性抗原 VP2 基因的引物。从 IBDV F981 1感染发病鸡法氏囊组织中提取病毒 RNA,经 RT-PCR扩增出约 1 .5kb的基因片段 ,采用平端连接法将此基因片段克隆至p UC1 1 9质粒的 Sma 位点上。经核苷酸序列测定 ,并与国内外其他 vv IBDV VP2 基因序列进行比较分析 ,发现 F981 1与 OKYM在 VP2 基因上有 1 8个核苷酸不同 ,但在氨基酸序列上仅 2 1 2位存在差异 ,从而从分子生物学角度证明 F981 1为 vv IBDV。对 1 4 3~ 3 82氨基酸区域所作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 ,F981 1、G92 0 1与OKYM、UK661、HK4 6相近 ,而 F950 2、G93 0 3与 OKYM、U K661、HK4 6较远 ,说明我国存在许多不同的vv IBDV毒株  相似文献   
15.
16.
鸡传染性贫血病及其危害不容忽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鸡传染性贫血病(CIA)是由鸡传染性贫血病病毒(CAV)引起的幼龄鸡以再生障碍性贫血和淋巴组织萎缩为特征的传染病,是一种重要的免疫抑制性疾病。CAV是由日本学者Yuasa于1979年首次发现[1],其后在美、德、荷等一些世界养禽大国纷纷报道分离到该病毒。我国崔现兰于1992年在国内首次分离到CAV[2],并建立了IFA方法。现已证实国内鸡群CAV感染较为普遍,有的感染率达60%以上。几年以前,大家都还普遍认为,CAV感染后,直接死亡率不高,发病鸡临床表现不明显,直接影响不严重。但近年来,CIA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