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6篇
  5篇
综合类   51篇
畜牧兽医   5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利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鸡A-FABP和H-FABP基因的差异表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依据鸡A-FABP和H-FABP基因及参照基因GAPDH序列设计引物,以鸡心肌、胸肌和腿肌、肝脏和腹脂总RNA逆转录合成的cDNA为模板,GAPDH基因为参照基因,应用SYBRGreenI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如皋黄鸡和安卡红鸡A-FABP和H-FABP基因的差异表达。结果表明:A-FABP、H-FABP基因和参照基因GAPDH基因融解曲线为单峰,无杂峰及二聚体,其扩增效率分别为99.7%、99.8%和100.0%。如皋黄鸡H-FABP基因在心肌、胸肌和腿肌的差异表达量分别是安卡红鸡的0.0860、0.0680倍和0.0580倍(P0.05)。H-FABP基因mRNA表达量与肌内脂肪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如皋黄鸡A-FABP基因在腹脂和肝脏的表达量分别是安卡红鸡的15.9640倍和10.9640倍(P0.05),而在心肌、胸肌和腿肌的表达量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92.
冷应激可引起动物生产性能下降,诱发多种疾病,甚至造成死亡。研究动物冷应激发生机制,探索科学的应激监测方法,对提高应激预防水平,保障畜牧业发展有重要意义。动物应激可涉及多种基因表达的改变。作者简要综述了包括抗冻蛋白(AFP)基因、热休克蛋白(HSP70)基因、即刻早期基因(c-fo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基因在动物冷应激反应中的表达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93.
通过比较不同杂交组合优质冷鲜鸡体重和鸡冠性状,初步筛选杂交组合,并通过分析鸡冠性状与体重的相关性,建立最佳回归方程,提高育种效率。对63日龄三个杂交组合优质冷鲜鸡体重和鸡冠指标进行测定,利用SPSS 16.0软件进行相关及回归分析,采用逐步回归法构建体重与鸡冠性状的多元回归方程。结果表明:三个杂交组合63日龄母鸡体重均超过1.8kg,公鸡体重均超过2.2kg。冷鲜鸡杂交组合1(ABC)大鸡冠公鸡鸡垂周长、总周长、鸡冠面积、鸡垂面积与总面积均显著高于其他组合;ABC大鸡冠公鸡鸡冠平均色R显著高于其他组合;ABC大鸡冠公鸡鸡垂色度级别显著高于冷鲜鸡杂交组合2(ABD)公鸡和冷鲜鸡杂交组合3(AEB)公母鸡;ABC大鸡冠公鸡鸡冠色度级别显著高于ABC母鸡、ABD公鸡、AEB公母鸡。63日龄体重与鸡垂周长、总周长(鸡冠+鸡垂)、鸡垂面积、鸡冠面积、总面积(鸡冠+鸡垂)均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在0.579~0.753之间,其中与总周长(鸡冠+鸡垂)相关系数最大,为0.753。建立鸡冠对体重的最优回归模型:Y=1659.091+9.186 X1+0.052 X2,通过测定鸡冠总周长和鸡冠总面积能够较准确地评估体重变化。  相似文献   
94.
为探讨慢收缩骨骼肌型Tnl(slow skeletal muscle troponin I,TNNI1)基因在鸭早期肌肉发育中的m RNA表达规律及与肌纤维发育的相关性,以地方品种高邮鸭为素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胚胎期21、25、27胚龄及出雏后5日龄时腿肌腓肠肌外侧头中TNNI1基因m RNA表达量,结果发现,25胚龄是TNNI1基因的表达高峰期,之后显著下调,并持续至5日龄。肌纤维类型变化则是随时间的推移,慢肌纤维比例逐渐升高,快白肌纤维比例逐渐下调;25胚龄时,慢肌纤维直径和横切面积均出现显著增高(P0.05),快白肌纤维横切面积则出现下调;之后,3种类型肌纤维直径和横切面积在各个时间点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TNNI1基因m RNA表达量与快红肌纤维比例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肌纤维直径、横切面积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提示TNNI1可能在鸭发育早期骨骼肌肌纤维类型转换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5.
【目的】肌纤维类型的差异是直接影响肌肉生长发育和肉品质的重要因素,红肌纤维比例高的肌肉肉品质要显著优于白肌纤维比例高的肌肉,然而,目前对于鸡骨骼肌纤维类型形成及转换的分子调控机制尚不明确。本究以中国优良的地方品种清远麻鸡为研究对象,首次对其骨骼肌中不同类型肌肉的转录组差异进行了研究,以期挖掘在鸡肌纤维生成和类型转换中发挥调控作用的关键因子。【方法】采用Agilent鸡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对清远麻鸡骨骼肌表型差异较大的比目鱼肌和趾长伸肌中与肌纤维类型组成和转换相关的候选基因进行系统筛查,采用荧光定量PCR对芯片筛选出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验证,采用慢病毒质粒包装系统构建特异靶向鸡PPARGC1A基因的RNA干扰慢病毒载体进行基因功能研究。【结果】芯片结果共发现差异倍数在2倍及以上的基因1 224个(P0.05,FC≥2),以趾长伸肌作为参照,比目鱼肌中上调基因为654个,下调基因为570个,尽管芯片和荧光定量PCR两种方法得出的差异倍数并不完全一致,但所选基因的表达趋势是一致的,表明芯片结果是可靠的。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GO ontology)功能分类,共发现了74个显著性GO,主要分为生物学过程、分子功能和细胞组分等3大类。基于KEGG Pathway分析发现,一些已知的与肌纤维类型转换、肌肉发育以及脂质代谢相关的信号通路在两种类型的肌肉中被显著富集。综合差异基因的GO、KEGG Pathway和共表达网络分析,推测PRKAG3,ATP2A2以及PPARGC1A可能是与肌纤维类型性状紧密关联的关键基因。进一步对PPARGC1A基因进行功能研究发现,PPARGC1A基因的敲低,引起了PPP3CA,MEF2C以及SM等慢肌纤维标志基因以及与肌纤维发育与转换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显著降低,而快肌纤维标志基因FWM的表达水平则显著上升。【结论】揭示了鸡红肌和白肌两种不同类型肌肉间的转录组差异,证明了PPARGC1A基因能够与钙离子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协同从而在鸡肌纤维类型组成和转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而为中国地方鸡肉品质性状的遗传改良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6.
通过调查我国11个地方蛋鸭品种的保存现状,发现文登黑鸭已经濒临灭绝,其他10个蛋鸭品种均处于正常保种状态。筛选28个多态性较好的微卫星标记检测了我国10个地方蛋鸭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利用等位基因频率计算出各群体的平均遗传杂合度(H)、多态信息含量(PIC)和群体间的遗传距离(Ds)。结果表明,10个蛋鸭品种中,平均杂合度范围是0.514~0.617,杂合度均较高,最高的是三穗鸭(0.617),最低的是金定鸭(0.514);多态信息含量最高是三穗鸭(0.535),最低的是金定鸭(0.435);遗传距离用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将10个蛋鸭品种聚为3类。根据调查结果及遗传多样性检测数据,分析了10个地方蛋鸭品种的保存状态,并提出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97.
6个中国重点保护地方鹅品种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对我国6个受重点保护的地方鹅品种资源(四川白鹅、狮头鹅、豁眼鹅、雁鹅、伊犁鹅和皖西白鹅)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微卫星标记的研究。结果表明:6个品种的平均杂合度都较高,最高的是四川白鹅(0.6415),最低的是雁鹅(0.5010),表明了各鹅种的杂合度和遗传多样性水平都较高,而且杂合度的高低与PIC值的大小体现了较高的一致性;通过计算DS遗传距离发现6个品种的遗传距离较远,分化时间较长;UPGMA聚类结果将6个重点保护鹅品种聚为五类,安徽省的雁鹅和皖西白鹅聚为一类,豁眼鹅、伊犁鹅、狮头鹅、四川白鹅分别独自聚类。UPGMA的聚类结果分析与几个鹅品种的选育历史及地理分布是一致的。本研究结果为加强对我国现有鹅品种资源的保护和有效、合理、持续利用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8.
成熟的基因扩增及测序技术,结合比较发达的网络与信息技术,给我们提供了以DNA为基础的系统分类方法.一种新的DNA分类方法--DNA条形编码(DNA Barcoding)技术应运而生.本研究以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ytochrome c oxidase Ⅰ,CD Ⅰ)基因的特定序列作为DNA条形码,对我国7个地方鸡种进行分子评估.研究结果表明:选择的这段CO Ⅰ基因序列有22个突变位点,为13个单倍型,其中11个单倍型为各品种所特有;6个鸡种有其特异位点,这些特异单倍型和特异位点作为DNA条形码可以对其进行分子评估,并可以作为辅助各品种鉴定的依据.7个品种间Kimura双参数遗传距离为0.017~0.389.7个品种的DNA分类和形态学分类基本一致,该基因可以探讨地方鸡种分类问题.  相似文献   
99.
[目的]了解我国地方鸡种禽白血病的自然感染状态,为今后该病的净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ELISA法和病毒分离方法,对国内10个地方鸡种开展了ALV-AB和ALV-J主要外源性禽白血病流行病学调查,并进一步对其中4个品系的F_2代鸡群进行ALV跟踪监测,同时对饲养过程中使用的弱毒活疫苗也进行了ALV抽样检测。[结果]ALV-P27抗原阳性率为0~62.1%,ALV-AB抗体阳性率为0~25.0%,ALV-J抗体阳性率为0~59.0%,病毒分离阳性率为0~22.0%。4个品系的F_2代鸡群1日龄胎粪ALV-P27抗原阳性率为6.0%~67.0%,6周龄病毒分离检测阳性率为2.0%~34.3%;国内有1个厂家2个种类2个批次的疫苗分离有ALV。[结论]我国地方鸡种普遍存在ALV感染,不同地方鸡种间差异较大,可能与不同地方鸡种对ALV的遗传抗性有关;某些品系种群的F_2代雏鸡ALV阳性率甚至略有提高,可能与疫苗接种污染有关。  相似文献   
100.
冷应激对家禽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应激可引起家禽生产性能下降,诱发多种疾病,甚至造成死亡。研究家禽冷应激发生机制,探索科学的应激监测方法,对提高应激预防水平,保障畜牧业发展有重要意义。冷应激反应的生理机制几乎涉及所有器官和组织,能量代谢、神经内分泌、行为和生产性能等均发生改变,其中,神经内分泌在整合调节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主要综述了寒冷应激对以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SAM)系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HPA)轴和下丘脑-垂体-甲状腺(HPT)轴为主的神经内分泌机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