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农学   1篇
  2篇
综合类   17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53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 毫秒
41.
PBL教学法在禽病学教学中的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传统禽病学教学法的不足及PBL教学法的优势,论述了PBL教学法在禽病学教学中实施情况,讨论了实施PBL教学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相似文献   
42.
为了解2009-2010年间在河南、甘肃地区分离鉴定的5株大肠埃希菌O157(E.coli O157)携带stx的情况及不同分离株间stx分子进化与变迁的情况,本研究利用PCR方法对分离株进行了stx基因检测,并完成了序列测定与系统演化分析。结果表明,5株不同动物源的分离株均含有stx1及stx2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5株分离株间stx1、stx2的核苷酸及氨基酸同源性均较高;stx1基因均与参考株中的山羊源和食品源E.coli O157菌株的同源性较高,进化树中遗传距离最近;分离株的stx2基因与多株牛源及少数人源参考株也具有较高的同源性,进化树中虽然5株分离菌均在一个大主干分支中,但分离株27与其他各分离株及参照株遗传距离最远,独自处于一次级分支中;分离株L37与W、12与50分别分布于牛源、人源E.coli O157小次级分支中;由此可推测,分离株所携带的stx1很有可能是经食品源或羊源E.coli O157传递而来;分离株L37与W、分离株12与50的stx2可能是由牛源、人源E .coli O157菌株传递而来,分离株27的stx2来源不清楚。研究结果表明,5株E.coli O157分离株均含有stx1、stx2基因,但两个基因的起源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43.
根据GenBank中猪2型圆环病毒的核苷酸序列,设计两对引物,对来源于河南省不同地市的4株PCV2细胞培养物进行鉴定,并扩增出ORF2基因,克隆到pMD18-T载体上,获得重组质粒pMD18-T-ORF2,并对其进行测序,结果表明所克隆的ORF2基因与其它PCV2 ORF2基因核苷酸同源性在92.4%~99.6%之间,氨基酸同源性在90.6%~97.9%之间。同时采用PCR从重组质粒pMD18-T-ORF2中扩增出587bp的ORF2基因,克隆到表达载体pET-32a,成功构建了重组质粒pET-32a-ORF2,经诱导表达了ORF2基因编码的结构蛋白,表达的重组蛋白为融合蛋白,分子量为40kD,经Western-Blot检测,重组蛋白可被PCV2阳性血清识别。  相似文献   
44.
对河南部分地区鸡和猪的5株致病性大肠杆菌进行了血清学试验、药物敏感试验、生化试验,并提取质粒DNA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以比较不同菌株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耐药性与质粒电泳图谱有一定关系;耐药性强的菌株的提取DNA进行电泳后未见质粒条带,耐药性差的菌株电泳后质粒条带清晰.生化反应相近的菌株其质粒电泳图谱也相似.本研究为细菌的分类及本病的防制方法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45.
为建立胞内劳森菌特异性抗体检测方法,将密码子优化合成的胞内劳森菌表面蛋白LsaA的编码基因克隆于pET32a(+)载体,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诱导表达。用纯化的重组LsaA蛋白作为包被抗原,通过一系列条件优化,建立了检测胞内劳森菌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结果显示:该方法可以特异地检测抗胞内劳森菌抗体,与大肠杆菌、猪霍乱沙门菌、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和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等常见猪腹泻病原的抗血清均无交叉反应。来自PCR检测粪便呈胞内劳森菌阳性猪的血清,用所建立ELISA检测均为胞内劳森菌抗体阳性。该方法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重复性,阳性血清经过1∶800稀释检测结果仍为阳性,批内和批间重复试验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352%~2.752%和0.877%~3.000%。应用建立的ELISA方法对河南省部分地区猪场胞内劳森菌的感染情况进行了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被检地区猪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胞内劳森菌抗体阳性,阳性率在13.3%~57.1%,平均阳性率为30.6%。结果表明,本研究所建立的ELISA方法可以用于胞内劳森菌抗体的检测,为胞内劳森菌感染的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方法。  相似文献   
46.
河南省致病性猪链球菌耐药性监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 2 2株河南省猪链球菌分离株的耐药性进行测定 ,发现河南省猪链球菌耐药性非常普遍 ,并且表现出多重耐药性。 5耐及以上的耐药菌株有 17株 ,占 77.3%。分离株对不同药物耐药率最低的是新霉素 ,其次为阿米卡星。  相似文献   
47.
支原体是细胞和病毒培养中常见的污染物,本研究尝试使用滤膜过滤法、反复多次冻融法、支原体抑制药物M-plasmocin处理法、氯仿抽提法等4种方法清除猪细小病毒种子批中污染的猪鼻支原体,并对4种方法的清除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支原体抑制药物M-plasmocin处理法与氯仿抽提法效果较好,支原体抑制药物处理84 h以及氯仿与被支原体污染的猪细小病毒液作用5 min均能彻底清除猪细小病毒种子批中污染的支原体。本研究筛选出的清除猪细小病毒中支原体方法为非囊膜类病毒种子批中支原体的清除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8.
SYBR Green Ⅰ实时PCR对猪细小病毒体外复制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已经发表的猪细小病毒(PPV)的VP2基因序列,设计2对特异性引物,建立了检测PPV的SYBR GreenⅠ实时PCR方法。该方法最小检出量为12个PPV拷贝。模板稀释度在108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与猪圆环病毒2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乙型脑炎病毒、猪瘟病毒、伪狂犬病病毒无交叉反应。应用本方法对PPV在体外感染细胞后的复制动态进行了观察,并绘制了病毒的体外增殖曲线。数据换算为每瓶中细胞内、外病毒拷贝数,结果显示细胞外病毒含量在接毒初始的36h逐渐下降,随后开始逐步增加;接毒后84h培养液中的病毒含量(1.739×1010拷贝)逐渐超过细胞内的病毒含量(1.321×1010拷贝);在接毒后108h培养液中病毒含量达到峰值(7.626×1010拷贝),随即病毒含量开始快速下降。细胞内病毒粒子在接毒后24h内为对数增长期,然后为缓慢增长期,至接种后72h达到复制峰值(1.425×1010拷贝),并维持至108h。与病毒复制动态变化相对应的细胞病变是从细胞聚集、开始形成空斑到约80%的细胞病变产生,108h之后随着细胞的大量死亡,细胞内、外病毒数量都开始急剧减少。  相似文献   
49.
为研究鸭源鸡杆菌(Gallibacterium anatis)在鸡体内的动态分布及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对其的影响,将鸭源鸡杆菌和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分别或同时人工接种SPF蛋鸡,分别于接种后12、24、48、72、96 h对鸡进行剖检,无菌采集鸡的10种组织样品(上腭裂、气管、肺脏、心脏、脾脏、卵巢、肾脏、肝脏、十二指肠和输卵管),利用SYBR Green I定量PCR(Quantitative PCR,qPCR)方法检测鸭源鸡杆菌组、混合感染组在不同时间点、不同器官中的鸭源鸡杆菌DNA含量.结果显示:鸭源鸡杆菌单独感染时,12 h时即可侵袭到气管、心脏、脾脏、卵巢和肾脏,24 h时便可感染肝脏、十二指肠和输卵管,48 h时可传播到肺脏,72 h时感染上腭裂.混合感染组结果表明,鸭源鸡杆菌12h到达卵巢,24 h时即可出现在所有器官.混合感染组各器官的总体qPCR检出率为37.1%,显著高于鸭源鸡杆菌组的25.3%.鸭源鸡杆菌组和混合感染组qPCR检测结果均显示,鸭源鸡杆菌DNA在气管中的检出率最高,在卵巢中达到最高含量.鸭源鸡杆菌能够造成试验鸡的全身感染,该菌主要对鸡的呼吸系统和生殖系统有致病性,气管和卵巢是其主要的致病器官;2种病原同时接种加重了全身感染,IBV促进了鸭源鸡杆菌在鸡体内的传播,尤其促进了其在十二指肠中的增殖,增强了鸭源鸡杆菌对消化系统的致病性,导致鸡腹泻的发生.  相似文献   
50.
<正>1猪流行性腹泻该病是目前猪场发病最严重的疾病之一,主要发生于1周龄以内的小猪,呕吐、急性水泻、严重脱水以及高死亡率是该病主要的特征。首先,病毒变异是导致该病暴发的主要原因,其次是疫苗因素和混合感染导致。所有传染病的最终控制和最经济有效的手段永远是接种疫苗。然而对于本病却很难做到,首先很难分离到流行毒株,即便分离到流行毒株后,也很难在短时间内转化成商品疫苗。所以,临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