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综合类   4篇
畜牧兽医   2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正>细菌为了在宿主体内生存、繁殖和扩散,必须分泌一些毒力因子。革兰氏阳性细菌(G+)具有单一胞浆膜,胞浆膜外是一层由肽聚糖组成的细胞壁;革兰阴性细菌(G-)则有两层生物膜,分为内膜(胞浆膜)和外膜,内膜和外膜之间为一层肽聚糖层和外周质间隙。毒力蛋白质的分泌需要跨膜,蛋白质跨膜所依赖的分泌通路称为分泌系统[1]。截至目前,已经在细菌中发现了5种主要类型的分泌系统:Ⅰ型分泌系统(TypeⅠsecretory system,T1SS)、Ⅲ型分泌系统(TypeⅢsecretory system,T3SS)、Ⅳ型分泌系统(TypeⅣsecretory system,T4SS)、Ⅴ型分泌系统(TypeⅤsecretory system,T5SS)和Ⅵ型分泌系统(TypeⅥsecretory system,T6SS)[2-4]。  相似文献   
22.
"兽医生物制品学"是动物医学、动物药学、动植物检疫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课程。在介绍了传统讲授法教学的优点与不足的基础上,针对"兽医生物制品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河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2013级动物医学专业为实施对象,探索出"任务发布、任务完成、结果评测、期末考试"为流程的教学模式和"任务成绩、期末考核和平常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实施结果显示,采用任务教学法的学生考核成绩显著高于传统讲授法教学,考核成绩结果结合调查问卷的反馈分析表明,"兽医生物制品学"课程采用任务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学生个人能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23.
旨在探究猪霍乱沙门菌胞外产物的核酸酶活性及其对巨噬细胞胞外诱捕网形成的影响。采用平板培养法、琼脂糖凝胶电泳法和琼脂扩散法观察猪霍乱沙门菌胞外产物降解λDNA的活性,同时,分析不同温度、pH和金属离子对胞外产物核酸酶活性的影响以及胞外产物对巨噬细胞胞外诱捕网形成的影响。猪霍乱沙门菌胞外产物具有降解λDNA的DNA酶活性,高温和酸性条件抑制DNA酶的活性,活性最适温度和pH分别为42℃和9.0,且胞外产物的核酸酶可被60℃以上的温度灭活。添加Na+、K+、Ca2+和Ni2+对胞外产物切割λDNA的活性没有影响;5.00和10.00 mmol·L-1的Ba2+、Mg2+和Mn2+可提高胞外产物的DNA酶活性;0.01~1.00 mmol·L-1的Zn2+、Cu2+和Fe3+对胞外产物的DNA酶活性具有促进作用,但Co2+则表现出抑制作用。荧光显微镜和定量分析均显示,猪霍乱沙门菌不能刺激巨噬细胞释放胞外诱捕网,而猪霍乱沙门菌胞外产物可显著降解白色念珠菌刺激巨噬细胞形成的胞外诱捕网。本研究证实了猪霍乱沙门菌胞外产物的DNA酶活性,为进一步探究胞外产物在猪霍乱沙门菌感染与宿主免疫互作中的作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4.
<正>旋毛虫是一种寄生在哺乳动物横纹肌中的致病性线虫,旋毛虫病是一种较严重的人兽共患病,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1]。T4旋毛虫(伪旋毛虫)是一种与之有很近亲缘关系的种系,它既能感染哺乳动物又能感染鸟类[2],与旋毛虫不同的是其在肌幼虫发育时期并不能形成包囊[3]。近几年,世界各地的伪旋毛虫病的感染情况也变得愈发严重[4]。吉林大学人兽共患病研究所教育部人兽共患病研究重点实验室通过构建伪旋毛虫肌幼虫cDNA文库[5],利用免疫筛选首次获得伪旋毛虫肌幼虫期高特异强反应原性的  相似文献   
25.
为构建表达鸡新城疫病毒(NDV)HN和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VP2融合蛋白的重组减毒沙门菌,并分析其生物学特性。本研究扩增了NDVHN和IBDVVP2主要抗原基因片段,通过重叠延伸PCR扩增获得HN-VP2融合基因,构建重组质粒pYA-HN-VP2,将该重组质粒电转化至减毒鼠伤寒沙门菌SL1344ΔcrpΔcyaΔasd中,获得表达HN-VP2融合蛋白的减毒重组菌SL1344ΔcrpΔcyaΔasd(pYA-HN-VP2),并分析其生化特性、遗传稳定性和毒力等生物学特性。Westernblot结果显示,重组减毒沙门菌可分泌表达HN-VP2融合蛋白,大小为84ku,且该融合蛋白分别能与相应特异性阳性血清发生反应;生物学特性结果显示,重组菌株失去了利用麦芽糖、山梨醇及乳糖等碳源的能力,其生长速度显著慢于野生菌株SL1344;毒力较野生菌株至少下降5个对数单位,且能够稳定遗传重组质粒pYA-HN-VP2。本研究为鸡新城疫-传染性法氏囊病-沙门菌病的三联口服疫苗研制奠定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26.
通过自杀性质粒介导的细菌同源重组技术,构建鼠伤寒沙门菌SL1344株的crp基因缺失疫苗候选菌株,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研究。首先构建含缺失321bp crp基因的重组自杀性质粒pREΔcrp,然后利用重组自杀性质粒介导的等位基因交换技术,两步法筛选SL1344的Δcrp缺失株,用PCR鉴定结果表明该缺失株构建成功。生物学特性研究发现,缺失株ΔcrpSL1344保留了亲本菌株SL1344的血清型1,4,5,12:i:1,2,且能够稳定遗传缺失321bp的crp基因;但是,与亲本株SL1344相比,其生化特性发生明显改变,生长速度明显减慢。缺失株ΔcrpSL1344口服感染1日龄雏鸡的LD50为7.40×109 CFU,毒力较亲本株SL1344降低32 456倍。以上研究结果表明,SL1344株crp基因缺失株构建成功,且遗传稳定,毒力明显降低,为进一步将其开发为鼠伤寒沙门菌弱毒疫苗候选菌株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7.
[目的]比较副猪嗜血杆菌国内流行血清型菌株感染后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血清细胞因子及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变化情况。[方法]将72只小鼠分为4组,分别腹腔注射副猪嗜血杆菌血清型4、5和12菌株,检测3 d、7 d和15 d各组外周血T、B淋巴细胞及血清细胞因子和Ig水平。[结果]副猪嗜血杆菌感染小鼠3 d,T、B淋巴细胞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而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Ig G、IFN-γ和IL-10水平随感染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高,而Ig A、Ig M和Ig E水平逐渐降低。感染3 d,Th1/Th2比值稍有下降,而Th1/Th2比值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明显高于对照组。不同血清型感染在各时间点之间T、B淋巴细胞、Ig A、Ig M、Ig E、IFN-γ、IL-10和Th1/Th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血清型4和5感染组小鼠血清Ig G均明显高于血清型12组。[结论]除Ig G以外,副猪嗜血杆菌国内流行血清型4、5和12菌株感染小鼠后外周血淋巴细胞、血清细胞因子及Ig水平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8.
【目的】 研究甘草查耳酮A对貂源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活性,为临床合理使用甘草查耳酮A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和平板计数法测定甘草查耳酮A对貂源铜绿假单胞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平板计数法测定1MIC、2MIC、4MIC和8MIC甘草查耳酮A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杀菌效果;吸光光度法测定1/16MIC、1/8MIC、1/4MIC和1/2MIC甘草查耳酮A对铜绿假单胞菌生长的影响;结晶紫染色法测定1/8MIC、1/4MIC、1/2MIC和1MIC的甘草查耳酮A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抑制效果以及1/4MIC、1/2MIC、1MIC和1MBC甘草查耳酮A对生物被膜的清除效果;建立小鼠皮肤刀伤模型和皮肤脓肿模型评价甘草查耳酮A对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小鼠的治疗效果。【结果】 甘草查耳酮A对貂源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菌株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MIC和MBC分别为3.125和12.5 μg/mL。时间-杀菌曲线结果显示,2MIC和1MIC组在6 h内铜绿假单胞菌数量逐渐减少,之后基本维持在1×105 CFU/mL左右;8MIC和4MIC组铜绿假单胞菌的数量一直处于下降趋势,并且分别在14和16 h后均无菌落形成。1/16MIC甘草查耳酮A对铜绿假单胞菌生长影响不明显,而1/8MIC、1/4MIC和1/2MIC甘草查耳酮A可抑制细菌生长。1MIC甘草查耳酮A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的抑制率约为70%,1MBC甘草查耳酮A可清除约50%预形成的生物被膜。体内试验结果表明,甘草查耳酮A有助于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小鼠刀伤的创口愈合,并减少皮肤脓肿。与对照组相比,甘草查耳酮A和氨苄西林组脓肿中的细菌数量均极显著减少(P<0.01)。【结论】 甘草查耳酮A对貂源铜绿假单胞菌具有良好的体外和体内抗菌活性,可进一步用于临床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制剂的研发。  相似文献   
29.
为探究5’-nucleotidase基因对鼠伤寒沙门菌感染小鼠盲肠菌群的影响,本研究将15只6周龄BALB/c雌鼠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野生株SL1344组和缺失株SL1344Δ5’-nucleotidase组,对照组小鼠灌胃200μL无菌PBS,SL1344组和SL1344Δ5’-nucleotidase组分别灌胃200μL含1.0×106 cfu的菌液。灌胃72 h后剖杀各组小鼠,收集盲肠内容物,采用Illumina Hiseq测序技术测定各组小鼠盲肠样品微生物16S r RNA V3-V4区序列,并比较分析其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和信号通路富集。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SL1344和SL1344Δ5’-nucleotidase组操作分类单元(OTU)以及Alpha多样性指数Chao1和Observed species均下降,Beta多样性分析显示SL1344组部分样品分布偏远,表明SL1344和SL1344Δ5’-nucleotidase感染使小鼠盲肠微生物数目减少,且SL1344对盲肠菌群影响较大。门、纲和属水平微生物种群分析结果显示,与SL1344组相比,...  相似文献   
30.
呕吐毒素(DON)是危害动物健康的霉菌毒素之一,本研究旨在分离出能够降解DON的益生菌,以期应用于动物饲料中降解DON。本研究从普洱茶叶中分离出一株益生菌,经16S rDNA基因序列比对确定该菌株为毕赤酵母菌MC-1菌株;其在含有DON(1 mg/L)发酵液中DON降解率为59.21%。此外研究了毕赤酵母菌MC-1生物学特性,活性成分定位和应用试验。结果表明:毕赤酵母菌MC-1具有耐盐、耐酸、耐胆盐及在模拟消化液中存活的特性;其发酵上清液(DON 1 mg/L) DON降解率为54.76%,该菌株与(DON 1 mg/kg)豆粕共同发酵48 h后DON降解率为46.79%。综上,毕赤酵母菌MC-1能够用于动物发酵饲料中降解D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