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0篇
  1篇
综合类   5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39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利用副鸡禽杆菌的A、B和C3个血清型的参考菌株Hpg-8、CCM6075和Hpg-68分别制备相应的抗血清,然后对抗血清进行交叉吸收试验,得到A型、B型和C型3种单因子血清,不同血清型的单因子血清不与其他血清型菌株发生凝集。利用这3种单因子血清对临床上分离到的6株副鸡禽杆菌进行血清型的鉴定,结果表明6株地方分离株均为血清A型。  相似文献   
12.
鸡大肠杆菌地方菌株的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分离了 16株鸡致病性大肠杆菌 ,对它们进行了生化鉴定和药敏试验 ,并与标准株O1 、O2 、O78相对照。结果发现鸡的大肠杆菌对临床上常用的喹诺酮类药物产生了明显的耐药性 ,这与这几年在兽医临床上长期大剂量应用喹诺酮类药物有关。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鸭圆环病毒(Duck circovirus,DuCV)在我国鸭群中的感染状态,从我国养鸭业比较集中的山东、江苏、四川、福建、广东5个省份36个鸭群采集临床有发病表现的343只病、死鸭的病理组织样品,以提取的组织DNA为模板通过特异性斑点杂交和PCR方法检测DuCV的感染情况.结果显示上述5个省份的鸭均检出了DuCV,病、死鸭中DuCV的个体阳性率为81.63%(280/343),群体阳性率为94.44%(34/36).结果表明我国鸭群中已普遍存在DuCV的感染.  相似文献   
14.
张兴晓  陆庆泉 《饲料博览》1999,11(11):34-35
杨树皮类脂(PopularLipid)是将鲜杨树皮烘干粉碎后用石油醚萃取的一种生物活性物质。含有常量、微量元素、多种微生素、氨基酸以及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淄醇、磷脂等。经前苏联列宁格勒林学院、前苏联科学院彼得生物所、中央药物研究所等单位协同进行药理学研究证明,山杨树皮类脂具有高度生物活性。以松针粉为载体制成杨树皮类胀饲料添加剂,含粗蛋白7.7o,粗脂肪23.3o,粗纤维25.7o,无氮浸出物45.8%,灰分2.7%。前苏联BN希尼钦等人在列宁格勒胜利农场以山杨树皮类脂为添加剂喂养俄罗斯白猪,每千克活重每日添加0.059叶匕对照组…  相似文献   
15.
16.
杨树皮类脂(Poplar Bark Lipid)系从杨树皮中提取的一种橙黄色脂溶性物质,富含大量的多糖、有机酸、甾醇、磷脂、甙类及维生素等物质。多糖类具有促胸腺体液反应、刺激网状内皮系统,提高机体特异性免疫反应能力;有机酸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能够刺激和促进单核吞噬细胞功能,对抗免疫抑制对免疫器官的抑制作用;甙类能够加速抗体的产生,促进淋巴细胞转化和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功能等作用。这些物质在动物体内协调统一,大大提高动物体的免疫机能  相似文献   
17.
新城疫病毒(NDV)在鸡胚中的增殖受母源抗体,接种日龄,培养时间,接种剂量,种毒及其稀释倍数,孵化温度,孵化湿度等因素的影响,通过对NDV在免疫鸡胚中增殖条件的优化配置,得出如下结果,10日龄的免疫鸡胚,在母源抗体较高的情况下,(7log2-9log2),接种种毒的稀释倍数为1000-5000倍,经过一定孵育时段,尿囊液量与病毒的血凝效价均可出现了个极值。  相似文献   
18.
为了对鸭疫里默氏杆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RA)中国分离株的外膜蛋白A(OmpA)基因的序列进行分析,根据GenBank中已发表的鸭疫里默氏杆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RA)的外膜蛋白A(Om-pA)基因序列,在其高度保守区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应用PCR技术,分别扩增从中国广东、福建和山东等地分离的8株鸭疫里默氏杆菌中国分离株的OmpA基因,克隆测序后与GenBank中已发表的26株鸭疫里默氏杆菌进行序列比较,结果表明:所有菌株的OmpA基因均为由1164个碱基组成的ORF,编码387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起始密码子均为ATG,终止密码子均为TAA,其核苷酸序列非常保守,同源性高达88.2%~100%,氨基酸同源性达到88.9%~100%。试验表明,OmpA基因具有种内相对保守性,其核苷酸与氨基酸同源性与鸭疫里默氏杆菌的血清型、分离时间和地点之间无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19.
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S基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严重危害养禽业的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正受到兽医界的普遍关注。文章就人们在分子生物学领域对IBV S基因的结构特征、免疫活性、与病毒血清的关系、基因工程疫苗等方面的研究概况作了综述,并且根据病毒与热休克蛋白(HSPS)之阃相互作用,设想使IBV的S基因与HSPS结合,开发出一种新型高效的IBV疫苗。  相似文献   
20.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为冠状病毒的代表种,其S蛋白是IBV在免疫学上最重要的蛋白,与该病毒的致病性和抗原性有密切关系。该蛋白合成后在病毒成熟过程中被水解为S1、S2两个片段。S1片段由520~538个氨基酸残基构成,能诱发产生病毒中和抗体和血凝抑制抗体,并且还是免疫保护的主要诱导物。本研究通过将IBV S1基因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V5-His—TOPO,阳性克隆鉴定后,在脂质体作用下转染CEF细胞,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证明S1蛋白可大量表达,为下一步进行生物学活性研究及核酸疫苗的研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