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1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71篇
林业   47篇
农学   26篇
基础科学   66篇
  88篇
综合类   237篇
农作物   7篇
水产渔业   43篇
畜牧兽医   128篇
园艺   38篇
植物保护   12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1 毫秒
41.
长期种植绿肥稻田土壤颗粒有机碳演变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基于长期定位试验探讨长期冬种绿肥稻田颗粒有机碳演变特征与土壤肥力的关系。【方法】以中国农业科学院祁阳红壤实验站水田轮作制度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测定了1982年至2012年每6年一次的历史土壤-样品的颗粒含量、颗粒有机碳含量和稻田土壤养分含量。试验设4个处理:1)稻-稻-冬闲(R-R-WF):2)稻-稻--油菜(R-R-RP):3)稻-稻-紫云英(R-R-MV);4)稻-稻-黑麦草(R-R-RG)。晚稻收获后,采集0-20 cm耕层土壤。土壤颗粒分级采用改进的Anderson离心法得到砂粒(53~2000μm)、粗粉粒(5~53μm)、细粉粒(2~5μm)、粗粘粒(0.2~2μm)和细粘粒(0.2μm)。采用重铬酸钾法测定土壤颗粒有机碳含量。【结果】1)30年试验后三种绿肥处理稻田土壤有机碳在不同土壤颗粒中的分布表现为细粘粒(28.05~28.27 g/kg)粗粘粒(25.76~26.91 g/kg)细粉粒(12.80~14.52 g/kg)、砂粒(13.83~14.92 g/kg)粗粉粒(1.67~2.62g/kg),与冬闲处理(R-R-WF)相比,土壤总有机碳、细粘粒有机碳和粗粘粒有机碳含量分别显著增加34.6%~42.4%、12.3%~13.2%、6.1%~10.9%砂粒有机碳含量显著降低26.2%~31.6%(P0.05)。2)30年试验后,三种绿肥处理稻田土壤总有机碳在不同颗粒中平均分布比例为粗粘粒有机碳(45.0%)细粉粒有机碳(25.8%)细粘粒有机碳(15.1%)砂粒有机碳(11.5%)粗粉粒有机碳(2.7%),与R-R-WF处理相比,总有机碳在粗粘粒中的比例提高8.0%~12.8%在砂粒中的比例降低36.8%~42.9%在细粘粒、细粉粒、粗粉粒中的比例提高5.3%~6.1%、5.5%~6.4%、6.5%~8.1%。3)长期种植绿肥土壤总有机碳、粗粘粒有机碳、细粘粒有机碳含量与时间(年)呈现极显著线性正相关(P0.01),累积速率分别为0.16 g/(kg·a)、0.31 g/(kg·a)、0.22 g/(kg·a);砂粒有机碳、粗粉粒有机碳、细粉粒有机碳含量与时间(年)呈现显著线性负相关(P0.05),消减速率分别为0.59 g/(kg·a)、0.35 g/(kg·a)、0.19 g/(kg·a)。粗粘粒有机碳年均增幅1.5%,是细粘粒有机碳增幅的1.5倍;粗粉粒有机碳年均减幅2.7%,是细粉粒、砂粒有机碳减幅的2.8倍和1.5倍。4)细粘粒、粗粘粒有机碳含量与总有机碳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且与粗粘粒有机碳相关性更为紧密;细粘粒、粗粘粒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全氮、全磷、有效磷、碱解氮、速效钾含量呈(极)显著相关关系(P0.01)且粗粘粒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养分含量相关性更为紧密。【结论】粗粘粒有机碳含量高、分布比例大,是稻田土壤有机碳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粗粘粒对有机碳的固持能力强,对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变化的响应最敏感,是土壤有机碳最稳定的组分;粗粘粒有机碳与土壤养分相关性显著与土壤肥力关系最紧密,因此粗粘粒有机碳可以作为指示稻田土壤肥力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42.
◆夏季皮炎夏季在身体的胸、腕、腹部及上下肢,出现红色黄豆大小的丘疹,成群排列,并逐渐发展成片,有时患处有较多的抓痕,合并感染者瘙痒难忍。①内服方:土茯苓 50g(克 ),金银花 10g(克 ),水煎分 2次服,每日 1剂。②外洗方:取鲜火炭母藤 0.25~ 0.5kg(公斤 ),煎水洗患处,每天洗 2次,一般 2天可治愈。   ◆暑湿腹泻夏天腹泻主要受暑湿所致,采用车前草治疗效果较好:取 60g(克 )鲜车前草,全株洗净切细,加水 3碗煮沸 15(分钟 ),每日 1剂,分 2~ 3次服一般轻者服药 1天,重者服药 2天可治愈。如泻出物极臭且腹痛者,可加马齿…  相似文献   
43.
SRM融雪径流模型在锡林河流域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4.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因素是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建立务实有效的工作机制,规范教学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建立教师发展的引导机制,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建立素质与能力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45.
试验应用311-A拟饱和最优回归设计,研究PAA、PAM、补水量对旱作区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单因素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为PAM>PAA>补水量;两因素互作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为PAA+PAM>PAM+补水量>PAA+补水量。经模拟寻优表明,最优组合为PAA为51kg/hm2、PAM为36kg/hm2、补水量为0.302L/穴,拟获得的最高产量为7845.45kg/hm2。  相似文献   
46.
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eo(Richardson)]又名黄姑鱼、黄腊丁、嘎鱼等,属鲇形目(Siluri—formes)、鳞科(Bagridae)、黄颡鱼属(Peheobagrus),在我国各大水系均有分布,特别是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李明锋等,2010)。黄颡鱼营养丰富,肉质细嫩,无肌问刺,且具有滋补、药理作用(祁保霞,2009),成为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淡水养殖鱼类之一,在广东、广西、江苏、浙江、湖北等地区均有较大规模的养殖。黄颡鱼养殖方式主要有池塘养殖与网箱养殖两种,池塘养殖又分为池塘精养与池塘混养。黄颡鱼品种较多,有黄颡鱼、江黄颡鱼(瓦氏黄颡鱼)、岔尾黄颡鱼、光泽黄颡鱼等,人工养殖的品种主要是黄颡鱼和江黄颡鱼。本文以珠三角地区黄颡鱼养殖为例,简要介绍黄颡鱼池塘精养的几点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47.
为制备非肌肉肌球蛋白Ⅱ型重链A(NMHC-II A)的单克隆抗体(MAb),本研究将编码NMHC-Ⅱ A羧基端1 651~1 960氨基酸的表达重组质粒转化到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Rosseta中诱导表达,重组蛋白纯化后免疫BALB/c小鼠,分离小鼠脾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用PEG 4000介导融合。ELISA方法检测筛选阳性杂交瘤细胞,制备腹水并纯化MAb,以间接免疫荧光和免疫沉淀方法鉴定MAb的特异性,western blot检测MAb靶位点区域。结果表明,通过筛选得到1株稳定分泌抗体的杂交瘤细胞系,其抗体亚型为IgG1,细胞培养上清和腹水效价分别为1∶2 560和1∶1.0×106;该MAb能够特异性结合相应抗原,并结合Marc-145细胞;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该抗体与NMHC-Ⅱ A的1 812~1 894氨基酸位点结合。该抗体的制备为研究NMHC-Ⅱ A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感染细胞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8.
陈波  张璐 《中国奶牛》2012,(23):13-16
本文阐述了黄曲霉毒素的理化性质、来源及危害,指出使用品质好的饲料原料、良好的贮藏环境和使用有机霉菌吸附剂是保证奶牛免受霉菌毒素危害、保证牛奶品质和安全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49.
选用沈阳市东陵区天柱山耕作棕壤,采用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外源马尿酸在土壤中的分解特点及其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外源马尿酸在土壤中的分解均呈现出分解速率较快的特点,于第7d降解率可达98%以上,其分解速率可用动力学模型进行描述。马尿酸对土壤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培养的7~42d;其中,对中性磷酸酶、脲酶、转化酶活性的影响均表现为中、高浓度显著抑制,低浓度显著促进,且浓度间差异显著;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各浓度均表现为显著的抑制作用,随浓度增加抑制增强,不同浓度间差异均达显著水平。与马尿酸在土壤中的分解特点相比,马尿酸对各酶的影响显示出了滞后性,进而对养分转化的影响会有较长期性。  相似文献   
50.
为高效分泌表达牛α干扰素(boIFN-α),本研究通过人工合成boIFN-α基因,将目的基因克隆至表达载体pPIC9K中,构建重组质粒pPIC9K-boIFN-α,将其电转化于毕赤酵母菌株GS115,利用抗药选择压力G418筛选重组菌,对重组菌诱导表达,取上清进行SDS-PAGE和western blot检测,并优化重组菌的诱导表达条件.结果显示:筛选获得高效分泌表达boIFN-α的重组菌,其最佳诱导条件为:250 r/min,26℃培养,1%甲醇浓度诱导,诱导72 h.上清中目的蛋白表达量最高可达200 μg/mL,本研究为boIFN-α在生产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