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7篇
基础科学   2篇
综合类   14篇
畜牧兽医   6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 毫秒
21.
NDV 江苏分离株F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比较NDV江苏分离株的遗传变异特征,应用RT-PCR扩增出新城疫病毒(NDV)江苏徐州株(JSXZ)、江苏宿州株(JSSZ)、江苏连云港株(JSLYG)和江苏淮安株(JSHA)的融合蛋白F基因的全长核苷酸,将其分别克隆至pMD18-T载体中。将获得的阳性重组质粒进行序列测定后,推导出其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所获得的4个分离株F基因完整的开放阅读框长度为1662bp,共编码F蛋白的553个氨基酸;4个毒株与常用疫苗株之间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只有69.3%~80.8%。JSXZ株和JSSZ株F基因的裂解位点为112-RRQK/RRF-117,符合强毒株裂解区氨基酸组成的特征。以lbp~374bp的核苷酸序列绘制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JSXZ和JSSZ株NDV为基因Ⅷ型,JSLYG和JSHA株NDV为基因Ⅸ型。  相似文献   
22.
禽脑脊髓炎油乳剂灭活疫苗免疫效果及免疫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禽脑脊髓炎病毒 (AEV)不同毒株分别接种易感鸡胚所制作的油乳剂灭活疫苗 ,分别给 4组正常 1周龄雏鸡接种免疫 ,另设 1组SPF雏鸡作空白对照。对免疫前后及攻毒后的雏鸡 ,以琼脂扩散试验 ,淋巴因子的提取 ,血清IgG的分离、纯化及检测 ,鸡胚敏感试验 ,病理学观察为检验手段 ,以期对本油乳剂灭活疫苗的免疫效果作出综合评定 ,同时根据各试验的结果对免疫机理作初步的探讨。结果表明 ,各组试验用疫苗均安全有效 ,雏鸡免疫后体内抗体持续保持高水平 ,雏鸡免疫期至少达 37周 ,子代鸡胚敏感试验保护率≥ 92 .3%以上。免疫机理方面 :以IgG为主的体液免疫在抵抗感染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细胞免疫也同时存在 ,并与日龄的增长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而与疫苗接种不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23.
通过重叠区扩增法(PCR-based accurate synthesis,PAS)人工合成猪附红细胞体ORF2基因,并使其在大肠杆菌(DE3)中高效表达。根据GenBank注册的AJ504999的ORF2基因序列,选择大肠杆菌偏爱的密码子,设计并合成11对寡核苷酸片段,用PAS方法,人工合成ORF2基因。基因克隆入pMD18-T载体,经测序证实正确后,连接到表达载体PET-28a,获得重组表达质粒PET-28a/ORF2,导入大肠杆菌BL21(DE3),在37℃,IPTG终浓度1mmol/L的条件下诱导表达,经SDS-PAGE分析,Western-blot鉴定,在35 000附近出现目的片段。同时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其蛋白二级结构及抗原表位等方面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24.
1材料与方法收集死亡的鸡胚,打开蛋壳,依次剖检皮下、骨骼肌、内脏、脑等组织,眼观死胚的病变。将收集到的死胚剖检,取脑、头颈部水肿肌肉、心脏、肝脏、腺胃和肌胃、腿部肌肉。按常规方法制作石蜡组织切片。2结果与分析剖检死胚可见到脑的软化和水肿是最普遍和最具有特征性的病理变化。死亡的鸡胚大多表现为:死胚均已经发育完全,躯体结构完整,营养良好,有的卵黄已吸收完全,头部肿大、出血,头部占整个躯体的比例明显增高。皮下尤其是头颈部的皮下发生较严重的渗出性素质,水肿,水肿液呈胶胨样,并且混有血液;骨骼肌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肿坏死,有…  相似文献   
25.
<正> 禽白血病病毒 J 亚群(ALV-J)是英国的 Payne 和他的同事们在20世纪80年代从肉鸡中分离出来的,其属于反转录病毒中的白血病/肉瘤病毒群。目前,世界各国已经开展了对 ALV-J 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各种原因,ALV-J 还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应引起注意。1.主要挑战(1)ALV-J 的遗传不稳定性在欧洲和北美,ALV-J 不同毒株之间存在抗原和分子变动,发现了 J 亚群和其他亚群(主要为 A 亚群、B 亚群)的重组病毒以及和疱疹病毒(主要为 MDV)组成的嵌合病毒分子,因此,将来有可能在 J 亚群内部出现新毒株,或者由于重组再出现新的 ALV 亚群。这种病毒的不稳定性限制了新诊断方法在生产中应用,也就是说其诊断性检测不可能被广泛应用,但也因此具有了开发、研制重组或杀伤性疫苗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6.
血细胞观察可为禽病的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信息,也是评估个体或群体健康状况及免疫状态的重要方法.血细胞数量和形态的异常,尤其是白细胞的异常,提示机体可能处于感染、炎症、中毒或应激等状态,血细胞观察可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重要依据.但在家禽疾病临床诊断中,往往忽视对血涂片的观察,本文讨论了红细胞、白细胞、凝血细胞异常与疾病的关系,明确血细胞观察在疾病诊断中的重要作用,可全面了解疾病性质,为早期诊断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7.
 【目的】针对猪附红细胞体g1基因编码的MSG1表面粘附蛋白(rMSG1)和以此蛋白制备的多克隆抗体,建立相应的ELISA方法进行猪附红细胞体的临床检测,并进行效果评估,以获得一种猪附红细胞体感染的有效检测手段。【方法】将MSG1-pET28c_E.coli BL21菌株,在适宜的条件进行诱导表达,经菌体破碎、层析等步骤获取纯化的目的蛋白。以纯化的rMSG1制备免疫原接种小鼠,获取符合要求的多克隆抗体。以rMSG1和多克隆抗体建立ELISA检测方法,分析其敏感性、特异性、符合性和重复性。【结果】接种后获得了符合效价的抗血清;基于rMSG1的间接ELISA方法临床检测猪附红细胞体感染率为46.25%,其中阳性样本对已知小鼠抗血清有明显的阻断作用,并且与其它一些抗原无交叉反应;此ELISA方法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可达到97.06%和95.92%,较间接血凝试验(IHA)有更高的检出率。【结论】结果显示MSG1具有良好的抗原性,建立的ELISA方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符合性和可重复性,在临床检测中可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28.
 【目的】研究致瘤性病毒REV、ALV-J单一感染和共感染肉鸡后血液和脾T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与脾组织病理学的变化。【方法】用一定剂量的REV和ALV-J单一感染及共感染1日龄肉鸡,取感染后不同日龄鸡的血液和脾组织,无菌分离淋巴细胞,用3H-TdR掺入法和MTT法分别检测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和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的杀伤活性,并对脾脏进行组织切片、H.E染色检测组织病理学变化,通过免疫荧光抗体结合试验(immunofluorescence assay,IFA)分析组织病毒感染量变化。【结果】感染REV和ALV-J的肉鸡血液和脾T淋巴细胞的增值活性和CTL杀伤活性在整个感染监测期出现降低,单一感染比,共感染两种病毒的肉鸡在某些阶段出现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抑制加重;检测感染后17 d和37 d的脾脏组织病理学变化表明感染病毒的脾脏组织出现间质稀疏,淋巴细胞数量减少,生发层被破坏或减少,17 d较37 d出现病理变化更为明显;同时采用荧光标记的单克隆抗体进行IFA检测发现脾内淋巴细胞含有大量病毒粒子,在共感染两种病毒的肉鸡脾细胞内均检测出两种病毒,且含有病毒数量明显多于单一感染一种病毒的肉鸡。【结论】REV和ALV-J共感染后肉鸡T淋巴细胞功能抑制更为严重,这可能与两种病毒在肉鸡体内数量积聚增加、互为促进有重要关系;同时这两种病毒感染后造成T免疫细胞增殖活性和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降低,可能是病毒持续感染、增殖及组织病变、产生肿瘤细胞的前提,本研究为家禽临床生产中防治REV和ALV-J感染提供免疫学基础。  相似文献   
29.
纳豆激酶溶血栓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研究通过纳豆激酶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实验、纳豆激酶体内血栓溶解实验对纳豆激酶的溶栓作用做了较全面的研究。对纤维蛋白溶解活性研究结果显示:高、中、低剂量的纳豆激酶均能显著地降低血浆优球蛋白的溶解时间、显著地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含量、显著地增加纤维蛋白裂解产物的含量,表明纳豆激酶具有较强的纤维蛋白溶解性,且同等剂量的纳豆激酶和尿激酶相比,前者的纤溶性大于后者;体内血栓溶解的实验结果显示:纳豆激酶可明显地延长血栓形成时间、显著减少股动脉的长度及湿重并明显提高血栓的再通率、显著减少肺内血栓的形成,表明纳豆激酶具有较强的体内溶栓作用,且同等剂量的纳豆激酶和尿激酶相比,前者的溶栓作用高于后者。显示了纳豆激酶具有强大的溶栓作用,且起效快、药效长,有望成为一代溶栓药物。  相似文献   
30.
为研究妊娠早期子宫内交感神经对PCNA的调控效应,选取180~200日龄健康的性成熟Wistar雌性大鼠3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处理组,处理组采用静脉注射6-OHDA损毁交感神经。采用免疫组化法和qRT-PCR法,观察和分析交感神经对妊娠早期大鼠子宫内膜组织学结构以及PCNA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PCNA阳性物质主要分布在固有层浅层的蜕膜细胞及肌层的外纵肌细胞核内存在。损毁交感神经后,子宫腺较正常的妊娠状态减少,腺上皮变薄,PCNA免疫阳性细胞减少,子宫内膜的蜕膜细胞及平滑肌细胞等的PCNA发生异常表达,特别是着床前的妊娠第4天(处理组)大鼠子宫腺数量减少,但腺上皮内PCNA免疫阳性细胞增强,子宫正常的组织学微环境被打乱,导致囊胚不能与子宫建立联系,出现着床数下降而排卵数基本正常的状况。免疫组化观察和mRNA相对表达量的统计分析均显示损毁支配子宫的交感神经后,导致子宫组织的蜕膜细胞及平滑肌细胞等的PCNA发生异常表达,打破了正常生理状态下子宫内膜发育与胚泡发育的同步性,影响妊娠早期的胚泡着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