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8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72篇
林业   149篇
农学   112篇
基础科学   96篇
  108篇
综合类   741篇
农作物   107篇
水产渔业   99篇
畜牧兽医   454篇
园艺   86篇
植物保护   35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65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80篇
  2013年   83篇
  2012年   125篇
  2011年   92篇
  2010年   96篇
  2009年   132篇
  2008年   83篇
  2007年   83篇
  2006年   77篇
  2005年   75篇
  2004年   83篇
  2003年   67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4篇
  1978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1 毫秒
91.
社区林业:林业发展与生态良好的完美结合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中对社区林业的概念及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进行了概述,并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对生态良好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在此基础上,从社区林业的参与主体、实践内容、科研与管理、发展目标等方面阐述了其与生态良好之间的密切联系,指出社区林业提供了一条确保林业发展与生态良好完善结合的途径。  相似文献   
92.
金沙江干热河谷区退耕还林适宜造林树种筛选研究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金沙江干热河谷上段退耕还林区适宜造林树种筛选结果:甜酸角、山毛豆、苏门答腊金合欢、新银合欢、久树、印度黄檀等适宜在海拔1400m以下地带造林,构树、木豆、坡柳、余甘子、川楝等适宜在海拔1600m以下地带造林,山合欢、黑荆树、墨西哥柏、干香柏等适宜在海拔1400~1600m地带造林。木豆、坡柳、山毛豆等可进行直播造林,山合欢、黑荆树、川楝、苏门答腊金合欢、新银合欢、久树等采用百日容器苗造林,甜酸角、墨西哥柏、干香柏、印度黄檀等采用1年生容器大苗造林效果更好。块状整地(规格40cm×40cm×40cm),施有机肥加一定量的N、P肥作基肥,塘底施放高丙体粉防治白蚁危害,于雨季初期择时取苗造林,造林后应防止种植塘积水。造林苗木选用充分木质化的粗大壮苗;造林后和雨季中、后期及时清除种植塘周围杂草。  相似文献   
93.
川西亚高山云杉林采伐迹地土壤肥力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省西部的横断山脉北段孕育着浩瀚的原始森林,构成长江上流区的水源涵养林为主体的亚高山暗针叶林.随着大规模开发,采伐迹地面积逐年扩大,在海拔3500m以上的山原地带,迹地更新保存率低,导致该区环境质量的退化,造成极端条件下的更新.为解决这一地区采伐迹地上人工更新的成活和保留问题,对采伐迹地土壤条件变化进行了5年定位研究,现将研究的初步成果简结如下,供高海拔迹地人工更新参考.  相似文献   
94.
针对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J)基因序列保守区域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和一条特异性探针,通过构建重组阳性标准质粒作为阳性标准品,建立了检测ALV-J核酸的荧光定量PCR方法。优化反应体系和条件后进行特异性、敏感性、重复性试验。结果显示,该检测方法特异性强,与其它禽源病毒如A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A)、B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B)、新城疫病毒( NDV)、禽流感病毒(AIV)、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IAV)和马立克病病毒(MDV)均不发生交叉反应;该方法可检测到3.2×102拷贝/μL的病毒核酸,与常规RT-PCR相比,敏感性高100倍;重复性试验的变异系数小于2%。研究结果表明,建立的Real-time RT-PCR 检测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重复性好,可用于ALV-J的定量检测。  相似文献   
95.
长期磷肥投入显著增加了耕层土壤各团聚体组分中磷素累积,而作为评判磷素是否向地下水迁移的重要指标,深层土壤团聚体磷素分配对长期磷肥投入的响应仍缺乏系统评估。本研究依托始于1981年红壤稻田长期定位试验,选取不施磷肥(NK)、氮磷钾化肥(NPK)和氮磷钾化肥配施有机肥(NPKM)处理,在长期试验40年后(2020年),分别采集0~20、20~40、40~60 cm深度的土壤样品,测定了全土和各团聚体组分的总磷和有效磷含量,并探讨了施肥-团聚体质量百分比-团聚体磷素之间的内在关系。结果表明,所有施肥处理均表现为>2 mm团聚体质量百分比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与NK处理相比,磷肥施用显著提高了0~20 cm和20~40 cm全土和团聚体组分中有效磷含量,且NPKM处理的增幅最大。与NK处理相比,NPKM处理下0~20、20~40cm和40~60 cm各团聚体总磷含量分别提高了2.14~2.60、1.39~2.80倍和27.03%~180%,各团聚体有效磷含量增幅分别为12.95~18.29、7.57~12.31倍和70.67%~709%。同时,NPKM处理总磷和有效磷的增幅呈现出随着团聚体粒径的增大而逐渐增加的趋势。水稻吸磷量和磷素盈余量也表现为NPKM处理最高,NPK处理次之,NK处理最低。进一步分析发现,团聚体总磷和有效磷含量主要受磷素盈余量的影响,且团聚体中的有效磷含量还受总磷含量的直接调控。研究表明,40年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显著影响红壤稻田表层和深层团聚体磷素分配,且>2 mm团聚体组分中有效磷含量的响应最为敏感,通过调控磷素盈余可以显著影响团聚体中磷分配。  相似文献   
96.
一株丙硫菌唑降解菌的筛选及其降解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活性污泥中筛选出以丙硫菌唑为唯一碳源的降解菌株,对该菌株进行形态学、生理和生化特征结合16S rDNA基因序列鉴定为假单胞菌属绿脓杆菌,命名为 Pseudomonas aeruginosa W-313。通过响应面法对菌株W-313降解丙硫菌唑的条件进行优化,初始pH值为7.40,温度为 32 ℃,葡糖糖含量为0.60%时,W-313降解丙硫菌唑效果最佳,48 h降解率可达65.12%,与实际情况下基本吻合。研究结果为利用环境微生物降解丙硫菌唑及其代谢物进而有效规避残留农药污染提供新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7.
近年来,水产养殖病害频发,抗生素和化学消毒剂滥用现象日益严重,对养殖水环境和人类安全都存在巨大威胁.免疫增强剂作为一种新的药物类型,其主要作用是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提高机体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从而增强机体抗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能力,是一种有望取代抗生素的有效方法.本研究主要以近年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免疫增强剂的研究和应用现状为基础,从微生物及其多糖、动植物多糖及提取物、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和营养元素等几类免疫增强剂对中华绒螯蟹的免疫、抗病力、抗氧化及生长代谢等重要功能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分析,为中华绒螯蟹免疫增强剂的科学合理使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以期达到中华绒螯蟹健康养殖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98.
近年来淮安市麦田杂草抗性和种群不断变化,麦田化除难度日益加大.为探寻既能提高防除效果又能降低农药用量的新路子,连续3年开展了麦田草害调查与防除试验.结果表明,在冬季(越冬期)小麦经历过低温锻炼后,选择药效期长、对低温不太敏感的除草剂进行麦田冬季化除可行,除草效果、保产效果、药害风险均好于春季化除.  相似文献   
99.
稻田养鱼在全国很多单位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曾多有报导。本课题的设立是对过去的一些稻田养鱼研究中某些尚未弄清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并以此开发吉水县二万亩稻田养鱼。通过二年的试验研究,在二百亩连片的稻田中养殖鲤鱼、尼罗罗非鱼,获得了较高的鱼产量,对稻田里养了鱼之后稻谷增产的主要原因,在不投饵的养鱼稻田里鱼产量与底栖动物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0.
坦布苏病毒鸡源分离株全基因组及遗传变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引起鸡产蛋骤降的坦布苏病毒全基因组分子特征,本试验运用RT-PCR技术克隆测定了2株坦布苏病毒鸡源分离株全基因组序列,其基因组为10 990nt,包含1个10 278nt的开放阅读框架,与GenBank数据库中登录的坦布苏病毒参考株一致,与2010年以来的坦布苏病毒毒株核苷酸及推导氨基酸同源性均在98%以上,与2010年前的坦布苏病毒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仅分别为88%和96%左右。基于坦布苏病毒全基因组序列的分子系统进化分析,发现2株鸡源坦布苏病毒与2010年以来分离的各种禽源坦布苏病毒株均处于同一大的进化分支,且相互间的遗传距离均小于2%。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坦布苏病毒鸡源分离株与其他禽源病毒分离株的基因组差异不明显,各分离株亲缘关系非常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