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70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62篇
林业   148篇
农学   102篇
基础科学   96篇
  105篇
综合类   686篇
农作物   89篇
水产渔业   98篇
畜牧兽医   442篇
园艺   85篇
植物保护   28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61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77篇
  2013年   79篇
  2012年   121篇
  2011年   90篇
  2010年   90篇
  2009年   127篇
  2008年   81篇
  2007年   72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76篇
  2003年   64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4篇
  1978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为建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的快速鉴别检测方法,本研究针对PRRSV美洲型经典株、高致病性变异株以及TJM-F92疫苗株的Nsp2基因序列特点,设计2对特异性引物。经优化反应条件后,建立了能同时检测并区分PRRSV美洲型经典株、变异株及疫苗株的多重RT-PCR方法。该方法特异性强,与猪其他病毒间不存在交叉反应;敏感性高,对重组质粒标准品的检出下限为1.13×103拷贝/μL。应用所建立的方法对349份临床疑似病料进行检测,结果检出PRRSV阳性119份,其中美洲型经典株5份、变异株107份、TJM-F92疫苗株7份,且有变异株和TJM-F92疫苗株混合阳性7份。表明本研究成功建立了PRRSV美洲型经典株、变异株及TJM-F92疫苗株的多重RT-PCR鉴别检测方法,可用于PRRSV的临床检测及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992.
由于水稻种子的饱满度受水稻自身遗传基础和水稻灌浆期生长环境的双重影响。为了了解不同饱满度水稻种子对稻米食味特性的影响,本研究选用比重1.15,1.10,1.05的氯化钠溶液(简称为盐水)和比重为1的蒸馏水(依次设为Ⅰ,Ⅱ,Ⅲ,Ⅳ共4个处理)对3个水稻品种进行了选种,清选后立即干燥,并对干燥后不同品种不同比重范围的12个试样进行了稻米外观和食味特性的测定。结果表明,水稻处理Ⅰ的比例占到接近50%或更高,处理Ⅱ的比例略低,而处理Ⅲ和Ⅳ所占比例较低。稻米外观中的整精米率、成分测定中的食味评分随着饱满度的降低呈现了减少趋势,而垩白米率和碎粒率呈现增加的趋势。处理Ⅰ、Ⅱ和处理Ⅲ、Ⅳ间在崩解值和消减值方面的差异较为显著,而各处理间直链淀粉含量和最高粘度的变化并不明显。本研究有利于实际生产中精确把握不同品种的灌浆特性,选育灌浆结实好的品种,以便在稻米加工中进行准确的稻米品质分级,整体提高稻米的食味品质。  相似文献   
993.
通过模拟试验研究了茭草淹水还田培养过程中土壤溶液Eh、pH值、溶解性有机碳(DOC)和金属离子浓度以及土壤磷形态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茭草淹水还田可增强土壤的还原作用,提高上覆水和孔隙水中DOC的浓度,从而促进土壤中氧化铁结合态磷的溶解,增加向上覆水中磷的释放。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茭草淹水还原过程中Eh和溶液中DOC浓度的变化是引起上覆水磷浓度变化的主要原因。茭草还田前期可显著增加茭白田上覆水中磷的浓度。  相似文献   
994.
采用新一代害虫自动监测系统,逐日采集害虫诱捕数量,由系统进行数据统计、数据传输和数据分析,实现害虫预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监测诱捕器的供电设备由锂电池和太阳能充电能保证7~10 d的用电量,因此,在当地连续阴雨天的气候条件下仍能保持正常供电。通过实验分析,整个监测系统达到了测报工作的总体性能要求,总结了该系统在工作中的优缺点并提出了改进该系统的建议。  相似文献   
995.
调查重要增殖放流鱼类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在左江和右江的生长特征,分析近年赤眼鳟在广西水域的生长参数水平,为赤眼鳟资源的合理利用及增殖工作提供参考。利用随机采集的鱼类获得其生长特征参数,分析鱼类体长生长、体质量生长、生长速度及其加速度参数等研究赤眼鳟在左江和右江的生长异同,以及与其他研究成果的关系。结果表明,左江和右江赤眼鳟生长特征参数总体水平较低。左江赤眼鳟的渐近体长、渐近体质量、生长速度参数、体长生长速度、体质量生长速度分别比右江赤眼鳟高14.81%、72.99%、16.67%、38.25%、52.35%。左江和右江赤眼鳟渐近体长、渐近体质量、体长生长速度、体质量生长速度分别比广西历史调查结果低56.95%、91.49%、94.72%、73.54%。为充分利用赤眼鳟的生产性能,维护水域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左江和右江赤眼鳟合理起捕标准应为3龄以上体质量为250 g以上个体。  相似文献   
996.
为了解鸭群中鸭1型甲肝病毒(DHAV-1)的流行及其分子变异情况,对2015-2016年福建、广东、浙江及江西鸭群采集的327份临床样品进行检测、病毒分离鉴定、序列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自327份临床样品中检出DHAV-1阳性样品35份,阳性率10.7%;从阳性样品中分离获得23株DHAV-1,主要来自30日龄以内的麻鸭和半番鸭。对DHAV-1的VP1基因分子特征及遗传变异分析,表明23株病毒VP1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介于93.3%~99.9%,分属2个病毒亚群,两亚群间的遗传距离为0.06。23株临床分离株中有18株与引起雏鸭胰腺泛黄的毒株(MPZJ1206株)处于同一亚群,为目前流行的优势毒株,与国内外疫苗株核苷酸同源性在91.3%~96.2%,存在较大差异。由此可见,我国福建省及周边地区鸭群中不同DHAV-1流行株之间及流行毒株与疫苗株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997.
通过水培实验研究了Sb(Ⅲ)和Sb(Ⅴ)对水稻根伸长抑制的生态毒性。本文以Sb为典型有毒污染物,基于水稻根伸长实验研究了Sb(Ⅲ)和Sb(Ⅴ)两种形态的Sb对44种水稻的生态毒性,并选取两种对Sb敏感的和耐性的水稻品种,研究两种形态Sb的毒性机理。研究发现Sb(Ⅲ)对水稻根伸长的毒性显著大于Sb(Ⅴ),44种水稻的EC_(50,Sb())值范围是0.82~100.24 mg·L~(-1),EC_(50,Sb(Ⅴ))值的范围是13.34~766.78 mg·L~(-1)。受试的44个品种中,扬粳687对Sb(Ⅲ)较为敏感,其EC50值为0.82 mg·L~(-1),而徐旱1号对Sb(Ⅲ)较耐性,其EC50值为100.27 mg·L~(-1),两者相差122倍;深两优5183是Sb(Ⅴ)的敏感品种,其EC50值为13.34 mg·L~(-1),紫香米则是耐性品种,其EC50值为776.78 mg·L~(-1),两者相差58倍。分析了水稻根部的SOD酶和MDA含量,发现Sb胁迫下水稻根部的SOD酶活力增加,MDA含量增加,表明水稻根部受到了Sb的毒害,可能致毒机制是氧化胁迫。结果表明:Sb(Ⅲ)和Sb(Ⅴ)对水稻根伸长均有抑制作用,且Sb(Ⅲ)的抑制作用大于Sb(Ⅴ)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98.
为了研究家蚕造血器官受损后的血球机能与抗菌活性 ,对家蚕幼虫的造血器官进行碳离子射线局部照射 ,调查了照射后血球的生死比率及血液的抗菌活性。结果表明 :对照蚕整个 5龄期血液中的死血球数基本不变 ;而照射蚕血液中的死血球数及机能低下的血球数随着发育明显增加 ,熟蚕时与对照蚕达到极显著差异 ;照射蚕血清中的酚氧化酶活性及对大肠杆菌的杀灭效果明显比对照蚕低。由此认为 ,血球的数量减少及其机能低下是引起家蚕免疫机能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99.
淡水养殖的河蟹、青虾、罗氏沼虾、南美白对虾中常有麦穗鱼、鲫鱼和泥鳅等野杂鱼存在,这些野杂鱼与虾蟹争夺饲料.降低丁饲料利用率.影响虾蟹生长。以前清除虾蟹池中的野杂鱼常用五氯酚钠,但五氯酚钠的毒性强、环境污染重,国家已明令禁止使用。  相似文献   
1000.
耕作年限对水稻土有机碳分布和腐殖质结构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分析比较了浙江慈溪耕作年限为50、100、500、700、1 000、2 000 a的水稻土剖面和不同粒级复合体中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并利用红外光谱技术,探讨了长期耕作对水稻土腐殖质结构和功能基团的影响。结果表明,耕作年限在50~2 000 a范围内,稻田耕作表层有机碳含量受耕作年限影响不大,随着耕作年限的增加,约30~60 cm深度土层中有机碳含量有升高趋势。稻田土壤0~40 cm土层和40~80 cm土层有机碳储量变化幅度(Δ)随着耕作年限的增加逐渐下降,表明早期开垦的水稻土仍有很大的固碳潜力。100、500、1 000a水稻土耕作表层中,<2μm复合体的有机碳含量受耕作年限影响不大;随着耕作年限延长,<2μm复合体有机碳分配系数不断增大,10~50μm复合体有机碳分配系数则呈下降趋势。100、500、700 a水稻土胡敏酸的芳化度随耕作年限增加有所提高,500和700 a水稻土胡敏酸的脂肪族-CH2-、-CH3基团含量要高于100 a水稻土,胡敏酸的聚合程度基本上不受耕作年限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