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3篇
  1篇
综合类   11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11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阴、阳结合型温室葡萄浆果发育过程中光合作用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阴、阳结合型温室内红地球葡萄果粒生长的4个物候期的光合作用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自然光照下,在果粒发育过程中,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2均表现为阴棚低于阳棚,而光合速率在不同物候期的变化不同:幼果期,阴棚呈单峰型,阳棚呈双峰型,2棚光合速率的下降均受气孔和非气孔的限制;膨大期,阴、阳棚均呈双峰型,阴棚光合速率的下降均受气孔和非气孔限制,而阳棚主要受气孔限制;转色期,阴棚呈双峰型,阳棚呈单峰型,阴棚光合速率的下降主要受非气孔限制,而阳棚均受气孔和非气孔限制;成熟期,阴、阳棚均呈单峰型,阴棚光合速率的下降受气孔和非气孔限制,而阳棚主要受非气孔限制.经方差分析,光合速率及光合参数的差异性没有达到显著水平,说明阴、阳棚对葡萄叶片的光合作用没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22.
为了充分认识山西省春季大风异常的时空分布特征并揭示其成因,为农业防灾减灾、改善生态环境提供决策依据,利用65个地面气象站1986—2009年逐日风观测资料和海气相关资料,应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合成分析、序列相关分析和奇异值分解等方法,对山西省春季大风日数异常变化及其与海气异常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山西省春季大风日数年际异常主要存在2种不同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全区基本一致型为主,且这种分布型式呈现出年际变化特征;此外,还存在偏多、偏少并存的分布特征,且这种分布型式呈现出年代际变化特征。(2)山西省春季大风日数年际异常与中高纬环流形势异常存在显著关系。山西春季大风日数偏多年份,200 hPa、500 hPa和850 hPa高度场中高纬环流形势的异常主要表现为东亚大槽的加深、乌拉尔山脊的加强。山西省春季大风日数与同期春季亚洲西风环流指数、前期冬季北半球极涡强度指数以及前期东亚冬季风指数之间相关性较大。(3)太平洋海温异常主要影响山西春季大风日数的年代际异常,且这种影响具有持续性,而前期冬季太平洋海温场异常对山西省春季大风日数异常的影响比同期春季或前期秋季海温场异常对它的影响更为显著。当赤道太平洋呈PDO暖位相时,山西春季大风日数异常场呈现自东北向西南负正相间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23.
在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繁殖最盛的夏季,如果鸡舍卫生环境差、饲料和饮水不够清洁,加之产蛋鸡此时饮水量的增加等原因,极易引发蛋鸡严重的水样腹泻。这种顽固性水泻死亡率虽然不高,但由于此间属高发季节  相似文献   
24.
蓉椒5号是以07-16为母本、07-24为父本组配而成的辣椒一代杂种。该品种为中熟,从定植到采收需60 d左右,前期产量占总产量的17%;株高77.5 cm,开展度75~81 cm;果实长羊角形,青熟果绿色,老熟果红色,果纵径18~20 cm,果横径1.4~1.6 cm,果肉厚0.20 cm,平均单果质量14.2 g;耐高温,抗病性强,味较辣,宜干制、泡渍、酱制,综合性状优良;每667 m2鲜椒产量2 000~2 200 kg;适合在四川各主要辣椒产区栽培。  相似文献   
25.
石家庄地区冬小麦适播期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候变暖改变了作物的生长环境,冬季积温的增加使冬小麦的最佳播种期发生了改变,因此,为了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分析气候变暖背景下冬小麦最佳播期的变化就显得尤为必要。基于这个目的,本文利用石家庄地区9个气象站1963—2012年的逐日气象数据,采用趋势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和Morlet小波等分析方法,对该地区冬小麦适播期(冬前积温为495~570℃·d)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0 a来,石家庄地区山区冬小麦的适播期后延了3~4 d,山前平原区后延了5~7 d;在近50 a的时间序列里,山前平原区冬小麦的适播期发生了突变过程,突变发生年出现在1995年左右,在2006年左右适播期后延趋势显著增强;该地区冬小麦适播期自北向南相差3~4 d。山区部分的冬小麦适播期随气候变暖的变化不明显,近50 a的变化趋势为-0.1~0.4 d·10a-1;山前平原变化趋势较大,增加趋势为0.4~1.3 d·10a-1。该研究对当地冬小麦可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6.
文章旨在研究不同水平的烘干桑树叶粉对产蛋鸡生产性能和蛋品质的影响。试验选择产蛋性能一致的26周龄海兰粉壳蛋鸡90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45只鸡。试验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共含4种日粮。对照组饲喂玉米-豆粕型日粮,3个处理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10%、15%和20%的桑树叶粉,试验共开展12周。结果:日粮中桑树叶粉添加水平显著影响蛋鸡的生产性能(P<0.05);随着桑树叶添加水平的升高,蛋鸡产蛋率、采食量、蛋重和平均蛋重显著降低(P<0.05)。随着桑树叶粉添加水平的升高,鸡蛋哈夫单位显著提高(P<0.05),蛋黄和蛋壳重量显著降低(P<0.05);32周龄鸡蛋蛋黄颜色L、a、b评分显著升高(P<0.05),20%桑树叶粉组蛋黄颜色L、a、b评分最高(P<0.05)。日粮添加10%~20%桑树叶粉较对照组均显著提高了38周龄鸡蛋蛋黄颜色L、a、b评分(P<0.05),其中蛋黄颜色L和a评分随桑树叶粉添加水平的升高显著升高(P<0.05)。结论:日粮桑树叶粉添加水平可以达到10%,其对蛋鸡的产蛋性能和蛋品质无负面影响。蛋鸡日粮添加桑树叶粉可以提高产蛋高峰期鸡蛋蛋黄的着色效果。  相似文献   
27.
宁夏灌区春小麦干热风灾害的时空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给宁夏灌区春小麦干热风防治提供参考,根据春小麦干热风国家气象行业标准,利用1981-2014年宁夏灌区16个气象站的气象资料,分析了当地春小麦高温低湿型干热风日数和天气过程次数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近34年中干热风日数与天气过程次数均呈上升趋势,且在1995年出现了突变;近24年中6月中旬干热风日数增多,7月下旬减少,干热风日出现的时间提前;2001-2010年干热风日数和天气过程次数最多。在宁夏灌区北部、东部和南部春小麦干热风出现较多,其中大武口最多;春小麦干热风日在宁夏灌区发生的区域呈扩大趋势,但干热风天气过程发生区域2008年前呈扩大趋势,2008年后呈缩小趋势。为了减轻干热风灾害对春小麦的危害,在实际生产中,应采取长期治理生态环境和短期预防相结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8.
气候条件及其对农业影响的评价模式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利用WMO推荐的气候异常度指标及Z指数,确定太原季、年气候条件的定量评价模式;利用气候要素与相对气象产量的关系,建立了夏、秋粮气候年景定量评价模式。这些模式具有较好的定量识别能力,在气候影响评价业务中有较好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9.
大鲵精巢的解剖及组织形态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 3只成年不同时期的大鲵精巢进行大体解剖及组织形态结构观察 ,结果表明 ,大鲵精巢由被膜和实质构成。被膜由外层的腹膜和内层的白膜构成 ,白膜从精巢头部向实质伸入形成隔膜 ,把精巢实质分成许多形状和大小不同的精小叶 ;大鲵精巢实质由皮质部和髓质部两部分构成 ,皮质部主要由精小叶和少量的间质组织构成 ,精小叶内分布有生殖细胞聚集而成的精小囊和壶腹。雄性大鲵的生殖细胞的整个发育过程都是在精小囊和壶腹中进行 ,不同时期的精巢内的生殖细胞发育有一定的规律 ;髓质部主要由丰富的血窦、毛细淋巴管和结缔组织构成。  相似文献   
30.
1969—2013年华南前汛期极端降水年际异常及影响因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发布的逐日降水资料、NCEP/NCAR逐月再分析风场及NOAA重构延长的逐月海表温度(SST)资料,研究了华南前汛期极端降水年际异常时空特征,并进一步从海洋及大气环流上探讨极端降水年际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华南前汛期各极端降水指数呈显著年际变化特征,且在广东、广西、福建中北部和江西中南部呈一致性异常,贵州中南部呈相反异常分布。特别是1990s 以来,广东、广西及福建中北部是洪涝灾害的高风险区,而贵州中南部则易发生干旱。(2)“类ENSO”型海温异常及相应大气环流异常是影响华南前汛期极端降水的主要因子,前冬到次年前汛期,“类ENSO”型正异常维持但有一定程度减弱,南海以北的东亚大陆沿岸自南向北依次存在反气旋—气旋—反气旋环流系统,南海及菲律宾群岛以东洋面的反气旋环流系统向北输送暖湿气流,贝加尔湖以东的反气旋环流和日本群岛附近的气旋式环流分别向南输送干冷和湿冷气流,南北气流交汇于华南地区,易造成华南前汛期洪涝灾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