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1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35篇
林业   61篇
农学   42篇
基础科学   44篇
  62篇
综合类   345篇
农作物   20篇
水产渔业   33篇
畜牧兽医   446篇
园艺   45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71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79篇
  2011年   80篇
  2010年   70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69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91.
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型及其在兽用抗菌药物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亚军  李剑勇  李冰 《湖北农业科学》2011,50(1):114-117,121
药动学-药效学(PK-PD)结合模型,综合研究体内药物浓度的动态过程与其药效消长之间关系,被广泛用于优化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简要介绍了抗菌药物PK-PD模型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等,综述了氟喹诺酮类、β-内酰胺类及其他抗菌药的PK-PD结合模型研究应用进展,以期为兽用抗菌药物的研究开发及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92.
采用线性矩阵不等式(LMI)和H∞控制方法,对二级倒立摆平衡控制系统进行研究.给出了二级倒立摆的数学模型,最后通过仿真的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说明了此种方法的有效性,有利于对林业机器人作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93.
新疆陆地棉SSR标记指纹图谱构建和杂种纯度鉴定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新疆近50年来的50个陆地棉种质资源及品种为试材,从50对SSR引物中筛选出10对多态性好的引物,就可以建立新疆陆地棉品种的指纹图谱,每对引物可以检测到1~4个数目不等的多态性片段(allele), 10对引物共检测到27个多态性片段,平均为2.7个,片段大小介于85~300 bp.从10对引物中随机挑选了3对引物对当前新疆主栽品种进行了指纹图谱构建和杂交种纯度鉴定的实践验证.  相似文献   
994.
通过对常德诗墙风光带的调研,对其景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常德诗墙风光带景观改造的建议。  相似文献   
995.
《紫颜色》成功地描述了一位黑人妇女西丽摆脱父权压迫,追求自我身份和自我价值实现的心路历程。小说中黑人女性的成长和谋求女性解放的斗争告诉人们:黑人女性只有抛弃传统基督教,获得对上帝新的理解——在和大自然的和谐中寻找自己的上帝,以及坚持和弘扬黑人传统文化,才能在苦难中获得新生,并确立自己的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996.
通过野外采样对青藏高原东部高寒草甸4个海拔梯度间3种花色钝裂银莲花的繁殖性状和繁殖分配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 1) 3种花色钝裂银莲花对花和茎的投入比例均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大,叶的投入比例均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减少。2) 3种花色钝裂银莲花的花数目均随着海拔升高而减少;单花面积和单花重均随着海拔升高极显著增大;花展示面积、繁殖投入和繁殖分配随着海拔升高而增大。3) 不同海拔梯度下,同花色钝裂银莲花其个体大小与花数目、单花重、花展示面积及繁殖投入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单花面积均呈显著正相关,且海拔直接对这些繁殖特征产生了影响;同一花色钝裂银莲花的个体大小与繁殖分配间均无固定模式。研究表明,海拔对不同花色钝裂银莲花的繁殖特征和繁殖分配有着重要的影响,且不同花色钝裂银莲花繁殖特征和繁殖分配对海拔的升高均做出了提高繁殖适合度的适应性调整,但海拔并不是影响钝裂银莲花繁殖策略的唯一因子。  相似文献   
997.

为了解催乳素受体(Prolactin Receptor, PRLR)基因序列及其在建鲤(Cyprinus carpio var. jian)渗透调节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采用同源克隆和末端快速扩增(rapid amplication of cDNA ends, RACE)的方法分离克隆了建鲤PRLR基因全长cDNA, 得到2 440 bp的全长cDNA, 包括1 821 bp的开放阅读框(ORF), 213 bp5′末端非编码区(UTR)以及406 bp3′末端非编码区(UTR)。对该基因序列和推测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和系统分析显示: 建鲤与其他硬骨鱼类该基因的氨基酸序列相似度在37.46%87.25%, 与鲤(Cyprinus carpio)的氨基酸相似度最高(87.25%), (Carassius auratus)次之(86.86%), 和金头鲷(Sparus aurata)的相似度较低(41.87%), 和人(Homo sapiens)最低(37.46%), 表明不同物种间的PRLR的氨基酸序列具有较高的保守性。用实时定量PCR (RT-PCR)检测该基因在建鲤脑、肠、鳃、性腺、肝、脾、肾、皮肤中催乳素受体的相对表达量, 其中鳃、肾、肠3个主要渗透调节组织的表达量较高, 这表明建鲤的渗透调节组织是PRLR的主要表达场所, 从定量角度提示了催乳素(prolactin, PRL)通过PRLR的表达, 作用于渗透调节组织从而行使其渗透压调节功能。本研究旨在为进一步探索建鲤的渗透调控机制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998.
以主养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搭配少量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 nobilis)的人工湿地-池塘复合养殖系统为研究对象,2014年8-11月在人工湿地运行期间调查了该复合养殖系统池塘中浮游植物的生态特征,并通过冗余分析(RDA)方法探究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复合养殖池塘中共鉴定出硅藻(Bacillariophyta)、绿藻(Chlorophyta)、蓝藻(Cyanophyta)、隐藻(Cryptophyta)、裸藻(Euglenophyta)、金藻(Chrysophyta)、黄藻(Xanthophyta)、甲藻(Pyrrophyta)共8门、91种(包括变种和变型),其中绿藻种类最多,共53种,占浮游植物总种类数的58.24%;而蓝藻密度占绝对优势,占浮游植物总密度的79.82%。人工湿地运行期间养殖池塘中浮游植物的种类、密度、生物量无显著变化,其密度变化范围为1.09×109~1.83×109 个/L,均值为1.52×109 个/L;生物量变化范围为8.76~11.03 mg/L,均值为9.80 mg/L;浮游植物主要优势种共计10种,包括绿藻门的双对栅藻(Scenedesmus bijuga)、四足十字藻(Crucigenia tetrapedia)、苇氏藻(Westella botryoides),蓝藻门的微小平裂藻(Merismopedia tenuissima)、点形粘球藻(Gloeocapsa punctata)、泥污颤藻(Oscillatoria limosa)、优美平裂藻(Merismopedia elegans)、微小色球藻(Chroococcus minutus)、为首螺旋藻(Spirulina princeps)、不定微囊藻(Microcystis incerta);池塘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2.77~3.27,Margalef多样性指数为2.75~3.18,Pielou均匀性指数为0.45~0.55,说明养殖池塘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较为稳定。浮游植物种类丰度与水环境因子的冗余度分析(RDA)结果表明,池塘中浮游植物种类丰度受到多个环境因子的影响,其中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和四足十字藻等绿藻主要受温度、溶氧、pH的影响,而微小平裂藻和点形粘球藻等蓝藻主要受pH和氨氮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9.
在黑龙江省松嫩平原退化盐碱草地,补播虎尾草(Chloris virgata)和野大麦(Hordeum brevisublatum),同时分别覆盖2.0,1.5,1.0和0 kg·m-2的粉碎玉米(Zea mays)秸秆,连续3年观测土壤脲酶、蔗糖酶、纤维素酶、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结果表明:补播和覆盖秸秆都可显著提高以上5种土壤酶的活性,同时随处理年限增加呈上升趋势。从土壤酶活性的3年均值来看,补播野大麦优于补播虎尾草。补播野大麦同时覆盖秸秆1.5 kg·m-2的土壤酶活性最高, 与不覆盖相比,以上5种酶活性可分别提高17.84%,7.39%,24.95%,51.82%,7.20%。补播虎尾草同时覆盖秸秆2 kg·m-2的土壤酶活性较高,与不覆盖相比,以上5种酶活性可分别提高38.90%,28.22%,69.19%,53.97%,24.67%。由此表明覆盖同时补播虎尾草或野大麦能有效的改善土壤生态环境和养分。  相似文献   
1000.
李晓  李冰  董玉峰  朱健 《水产学报》2014,38(2):218-227
为了研究精养团头鲂池塘冬季不投饵期间沉积物不同层次细菌群落结构的特征,实验分层次采集池塘沉积物,采用PCR-DGGE(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及基因测序技术,对池塘沉积物垂向空间分布的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多样性的组成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精养团头鲂池塘的整个停饵期间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的丰富度(平均为38)和多样性指数(平均为3.18)均较高,说明精养池塘沉积物中微生物数量多、种类丰富。上层(0~10 cm)和中层(10~20 cm)沉积物的微生物群落Shannon指数(3.29、3.27)略高于下层(20~30 cm)的Shannon指数(3.17),底层沉积物样品的指数最小(2.96),说明在底层沉积物中微生物群落结构趋于稳定,菌群多样性变化较小。精养团头鲂池塘的整个停饵期间沉积物样品中上层(0~10 cm和10~20 cm)微生物的群落结构相似性较高(80%以上),而底下层(20~30 cm和30~40 cm)与中上层微生物的群落结构相似性较低(63%以上),说明通过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相似性程度可以大致看出样品的空间顺序。微生物群落组成多样性的结果显示:精养团头鲂池塘沉积物在整个停饵期间包含的菌群分属于8个门:变形菌门(β-、γ-、δ-亚群)(33.33%)、绿弯菌门(19.05%)、拟杆菌门(14.29%)、蓝细菌门(9.52%)、螺旋体门(9.52%)、硝化螺旋菌门(4.76%)、酸杆菌门(4.76%)、厚壁菌门(4.76%);结果表明变形菌门为精养团头鲂池塘沉积物在停饵期间的优势菌群,δ-变形菌亚群(14.29%)是变形菌门中的优势菌群。本实验以期得到不同种类微生物的分子信息从而为以后筛选有益菌群奠定基础,并为团头鲂精养池塘微生态环境的人工调控提供依据,从而为适时监测养殖生态环境运营状况建立快速的分子生物学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