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畜牧兽医   19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从江香猪IFN-β基因的序列分析及原核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试验旨在探明从江香猪β-干扰素(interferon-beta,IFN-β)基因编码区分子序列及原核表达产物特征。以从江香猪为研究对象,提取肝脏总RNA并反转录为cDNA,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IFN-β基因编码区,将目的基因片段克隆至原核表达质粒pET-28a上,获得重组质粒pET28a-CJpoIFN-β,并利用生物学软件对江香猪IFN-β基因编码区进行序列分析;将鉴定正确的重组质粒pET28a-CJpoIFN-β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经IPTG诱导表达、SDS-PAGE与Western blotting分析原核表达蛋白。结果表明,从江香猪IFN-β基因编码区长为561 bp,编码186个氨基酸;该蛋白为分泌性蛋白,前21个氨基酸为信号肽序列;二级结构主要以α-螺旋(77.42%)和无规则卷曲(17.74%)为主。从江香猪与其他猪源IFN-β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9.5%~100.0%,与禽的同源性最低(35.2%);从江香猪与巴马猪、梅山猪IFN-β氨基酸同源性均为100.0%,但与贵州白香猪IFN-β同源性为99.5%,存在E43Q、K73R和C161R 3处氨基酸的差异。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带His标签的重组表达蛋白能被His单抗识别,条带大小约为24 ku。本试验结果为进一步研究IFN-β基因生物学活性及加快从江香猪这一品种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鉴定一起致斑点叉尾鮰突然发病死亡的病原,本研究从发病斑点叉尾鮰中分离到1株致病菌GZTL2017,通过临床解剖观察、细菌分离培养、革兰氏染色镜检、动物回归试验、生化试验、16S rDNA序列分析、部分毒力基因检测和药敏试验进行鉴定。临床解剖观察结果显示,患病斑点叉尾鮰呈现体表溃疡、鳍根部出血、烂腮、肠管充血等症状;分离菌在培养基中呈现表面湿润凸起、边缘光滑半透明、形态均一的乳白色菌落;革兰氏染色镜检显示,分离菌为单个或成双存在、两端钝圆的短直阴性杆菌;动物回归试验显示,该分离菌有较强的致病性;生化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具有运动性,且氧化酶、V-P、赖氨酸脱氢酶等反应阳性,精氨酸双水解酶、硫化氢等反应阴性;16S rDNA基因序列系统进化树显示,该菌与维氏气单胞菌聚为一支,同源性均>99%;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该菌能检出气溶素基因(Aer)、黏附素基因(Aha)、外膜蛋白基因(OmpA)3种毒力基因;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对氟苯尼考、强力霉素、氧氟沙星等14种药物敏感;对诺氟沙星、新霉素、万古霉素等7种药物中度敏感;对麦迪霉素、苯唑西林、头孢拉定等8种药物耐药,且对氟苯尼考、强力霉素的药物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1和2 μg/mL。本试验成功分离到1株维氏气单胞菌,为斑点叉尾鮰维氏气单胞菌病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从江香猪EDC3基因的克隆及其在不同组织中表达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获得从江香猪源m RNA脱帽增强因子3 (EDC3)基因编码区序列,并分析其在从江香猪器官组织和淋巴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本研究利用套式PCR扩增获得EDC3全基因序列,对其进行测序分析;同时建立荧光定量PCR(qPCR)方法,分析EDC3在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从江香猪源EDC3基因全长1 404 bp,编码468 aa。不同物种间EDC3基因核苷酸序列和推导氨基酸序列具有较高的保守性,该蛋白中存在丰富的磷酸化位点,空间结构以无规则卷曲和α-螺旋为主。q PCR结果显示,EDC3基因在从江香猪不同器官组织及淋巴组织中均有分布且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在淋巴组织表达量最高,肺脏中表达量最低。综上,本研究首次克隆出猪源EDC3基因,且与预测野猪EDC3基因编码区序列相比缺失123 bp,在第100、473、819、1252位出现了单个碱基置换;其在不同组织中广泛分布。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究哺乳动物源EDC3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为确定贵州省长顺县某养殖场猪群突然发病死亡的原因,无菌采集5头发病猪的血液作为检测病料,采用细菌分离培养、病毒核酸检测和血涂片检查3种方法进行实验室诊断。结果:细菌分离培养和病毒核酸检测均为阴性;血涂片姬姆萨染色镜检显示大部分红细胞边缘不整齐,呈星芒状、锯齿状、刺球状等不规则形状,符合附红细胞体感染特征。结论:猪群发病原因为附红细胞体感染。  相似文献   
15.
为确诊某鸡场肉鸡发病死亡的病因,通过临床症状、病理变化、RT-PCR检测、病原S1基因序列分析进行综合诊断。结果:(1)病鸡表现食欲不振、精神沉郁、跛行及无法站立、关节肿大等症状,剖检发现肿大关节内有大量黏液。(2)鸡滑液囊支原体RT-PCR扩增出现207 bp特异性条带,与预期结果一致。(3)病原S1基因序列分析显示与GenBank公布的鸡滑液囊支原体基因序列同源性均达到99%,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与GenBank公布的参考株聚为1支。综合诊断为鸡滑液囊支原体感染。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贵州省毕节地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基因变异情况,于2017年从贵州毕节地区某疑似感染PRRSV猪群分离到1株PRRSV,将其命名为GZZJ201711毒株。采用RT-PCR分段扩增出PRRSV GZZJ201711株13个基因片段,分别连接到pMD19-T载体上进行测序,拼接后得到PRRSV GZZJ201711株全基因组长15 322 bp (去除polyA尾),包括5’UTR、ORFla-ORF7、3’UTR。序列分析表明,GZZJ201711株与欧洲型Lelystad virus(LV)株核苷酸同源性为60.3%,与美洲型毒株代表株ATCC VR-2332核苷酸同源性为89.2%,与HP-PRRSV(HUN4、JXA1、TJ)等毒株同源性在98.8%~98.9%之间。GZZJ201711株与高致病性毒株JXA1、HUN4、TJ属于同一小分支,其中与XJu-1、GDHY毒株遗传关系最近。GZZJ201711毒株的NSP2基因有30个氨基酸缺失,与JXA1、HUN4、TJ等HP-PRRSV毒株缺失位置一致。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明贵州某肉鸡养殖场突发疾病病因,试验通过解剖、细菌分离、染色镜检、药敏试验、生化试验、16S rRNA的PCR扩增及序列分析等方法对病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病鸡内脏中分离得到1株革兰氏阴性、两极浓染的球杆菌,将其命名为GZ-TZ2017;该菌株的培养特性、菌体形态、生化试验特征均与已报道的巴氏杆菌相似;GZ-TZ2017菌株对米诺环素、氧氟沙星和诺氟沙星等抗生素较为敏感,对头孢拉啶、苯唑西林、卡那霉素、青霉素等抗生素耐药;16S rRNA PCR扩增得到大小为1 400 bp左右的目的片段,分离菌GZ-TZ2017与各地分离的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同源性极高,均在99.0%以上;GZ-TZ2017与多杀性巴氏杆菌属细菌属于一个分支,和重庆分离株PM-LK(GenBank登录号为KX579746)、安徽滁州分离株CZ-6(GenBank登录号为KY673151)在同一小分支上,属于禽巴氏杆菌。说明该肉鸡场鸡群感染了禽巴氏杆菌。  相似文献   
18.
为构建从江香猪源干扰素γ(IFNγ)植物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真空渗透法在新鲜生菜中实现瞬时表达。参考GenBank登录的猪IFNγ基因序列设计1对特异性IFNγ引物,采用RT-PCR方法从贵州从江香猪源肝脏组织扩增IFNγ基因序列,将其克隆至植物表达载体PBI121,转化根癌农杆菌LBA4404,筛选阳性菌株提取质粒,对重组质粒进行PCR扩增、双酶切及测序鉴定;携带重组质粒根癌农杆菌真空渗透法感染生菜,GUS染色检测感染的生菜叶片,ELISA检测感染生菜叶片中从江香猪源IFNγ蛋白,分析重组质粒在生菜中表达效果;采用细胞病变抑制实验检测生菜中从江香猪源IFNγ蛋白抗病毒活性。结果表明:本研究成功地从贵州从江香猪源肝脏组织扩增获得IFNγ基因序列并构建了从江香猪源IFNγ植物表达载体PBI121-IFNγ;GUS染色感染的生菜叶片可见蓝色物质;ELISA检测感染生菜叶片中从江香猪源IFNγ蛋白含量为169.397、170.657、170.37 pg/mL;生菜中表达从江香猪源IFNγ经4^-6稀释在Marc145细胞上仍能够抑制100 TCID50的PRRSV的致细胞病变作用。本实验成功构建从江香猪源IFNγ植物表达载体PBI121-IFNγ,生菜中瞬时表达蛋白具有免疫反应性和抗病毒活性,为从江香猪源IFNγ药用植物蛋白的研究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β干扰素(IFN-β)具有重要的抗病毒生物学功能,为了研究从江香猪源IFN-β生物活性,试验设计1对扩增切除信号肽序列的香猪源IFN-β编码区引物,以pUCm-T-IFN-β为模板进行PCR扩增,经菌液PCR筛选、测序鉴定后,获得重组质粒pColdⅠ-CJ-poIFN-β,将其转入大肠埃希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中,IPTG诱导表达后用SDS-PAGE蛋白电泳,Western blot方法对重组表达蛋白进行分析。结果:切除信号肽序列的从江香猪源IFN-β序列编码区长为498 bp,表明该片段已正确插入原核表达质粒pColdⅠ中;SDS-PAGE蛋白电泳在预期位置未见蛋白条带,但Western blot检测显示带His标签的重组表达蛋白能被His单抗识别,显色后条带为18.26 ku,与预期大小相符。结果显示:试验成功构建了携带切除信号肽序列的香猪源IFN-β基因的原核表达质粒,但重组蛋白表达量极低,试验结果为进一步研究从江香猪源-β干扰素的生物活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为分析LSm1基因的特点,预测其编码蛋白的生物学功能,试验利用巢式PCR方法对Marc145细胞源LSm1基因进行扩增、克隆及序列测定,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Marc145细胞源LSm1基因进行序列分析,并对其编码蛋白进行二级结构、B细胞表位、保守结构域、跨膜结构域和信号肽预测。结果显示,经过两轮的PCR扩增,成功获得402 bp的Marc145细胞源LSm1基因,编码133个氨基酸。Marc145细胞源LSm1基因核苷酸序列与人类、灵长类同源性较高,其次是海洋哺乳动物类,最后是陆地野生动物及家畜,同源性为92.8%~99.8%,而其编码的氨基酸虽没有此规律,但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均较高,为97.8%~99.3%。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Marc145细胞源LSm1基因与人类LSm1基因亲缘关系较近,处在同一分支,其次是灵长类。LSm1蛋白二级结构中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所占比例较大,分别为45.11%和24.06%。预测此蛋白存在4个B细胞优势抗原表位,具有Sm超家族保守结构域,无跨膜区域,无信号肽区域。结果表明,LSm1蛋白在细胞内转录及表达水平可能较低,细胞cDNA需通过巢式PCR扩增两轮才能出现目的条带,本试验方法为LSm1基因的扩增提供了参考。同时,LSm1生物学功能预测结果为获得LSm1人工表达蛋白与针对LSm1蛋白的特异性抗体制备,以及在细胞水平研究LSm1的功能机制及其在病毒复制中的作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