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1篇
林业   32篇
农学   1篇
  10篇
综合类   38篇
畜牧兽医   6篇
园艺   12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1.
本研究以黑河下游额济纳旗成熟的河岸胡杨林为对象,分析不同年龄胡杨(Populus euphratica)的年轮宽度序列与不同时间尺度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①在年尺度上,气温是影响胡杨径向生长的主要因子,但不同年龄胡杨对气温的响应有所不同。②在季节尺度上,休眠季气温越高越有利于壮龄胡杨的径向生长,而生长季气温越高越不利于老龄胡杨的径向生长。③在月尺度上,前一年3月和当年9月的平均气温越高,对壮龄胡杨的径向生长越有利,而当年10月平均气温越高,对老龄胡杨的径向生长越不利;前一年7月径流量的增加对老龄胡杨的径向生长有利,而当年2月径流量的增加对壮龄胡杨径向生长有利。综上所述,在季节和年等相对较长的时间尺度上,气温是影响胡杨径向生长量的主要因素,随着时间尺度的缩小,胡杨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更为细化,并且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效应。径流量作为重要的环境因子在月尺度上才突显出来,前一年7月和当年2月的径流补给对胡杨径向生长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在黑河统一调度管理过程中,可通过适度调增2月和7月洪水的下泄量来满足胡杨径向生长对水分的需求。  相似文献   
12.
以太行山片麻岩山区天然植被退化形成的荒草坡、基岩裸露的灌草坡及人工爆破整地形成的隔坡梯田台面和覆土梯田坡面4种立地类型为研究对象,通过植生袋、鱼鳞坑、营养钵、撒播等造林技术,在4种立地类型上进行乔灌草人工植被恢复技术试验示范,研究了不同立地类型的物种多样性变化。物种多样性调查结果表明:在灌木层中,荆条是天然退化山地的绝对优势种,多花胡枝子和荆条是人工整地梯田坡面的优势种,其他物种主要有酸枣、臭椿,灌木层生态优势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指数由大到小顺序均为梯田坡面、梯田台面、荒草坡、灌草坡;草本层主要物种有中华隐子草、狗尾草、早熟禾、碱蓬、地梢瓜等,物种多样性指数由大到小依次为梯田台面、灌草坡、荒草坡、梯田坡面,而均匀度指数略有不同,其由大到小依次为梯田台面、荒草坡、灌草坡、梯田坡面,物种丰富度指数由大到小依次为灌草坡、梯田坡面、梯田台面、荒草坡,草本层物种丰富度明显高于灌木层,鲜有低矮乔木。不同造林技术试验结果表明:简易植生袋坡面恢复技术措施在基岩裸露的陡坡上实施1a后,萌发生长的紫花地丁和二月兰的保存率低,恢复状况差,植生袋破损严重,坡面稳定性差,难以实现恢复效果;灌草坡鱼鳞坑造林技术实施1a后,金叶榆、侧柏、黄栌、榆叶梅和樱花的存活率分别为99%、99%、85%、67%和48%,其中金叶榆、侧柏和黄栌的生长状况明显优于榆叶梅和樱花;荒草坡面撒播植被恢复技术实施1a后,紫苜蓿存活状况较好,紫花地丁和二月兰存活状况差,二月兰几乎无一存活;梯田坡面营养钵造林技术实施1a后,沙地柏成活率不足5%;梯田台面客土经济林营造技术实施结果表明:山桃、山杏、苹果、核桃都可以在片麻岩梯田台面上较好生长,经过合理的培育管理,能够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中含有较高浓度的有毒有害物质多环芳烃(PAHs),且污泥产量大,如果不经过处理直接农业利用或堆放会导致土壤和作物的污染。本研究利用污泥和土壤不同配比组合(W0%,泥土比0∶1;W25%,泥土比1∶3;W50%,泥土比1∶1;W75%,泥土比3∶1;W100%,泥土比1∶0)的盆栽试验,探讨无芒雀麦-污泥系统对污泥多环芳烃的修复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随污泥含量增加对无芒雀麦株高的影响差异不明显,而生物量却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无芒雀麦对污泥的耐受性表现良好;无芒雀麦对泥/土组合14种PAHs的吸收总量以W100%处理最高,且对3环、4环多环芳烃的吸收量比其他环数优势明显;在不同泥/土组合处理下,无芒雀麦-污泥系统对泥/土14种PAHs总量的去除率在W50%、W75%、W100%处理间没有明显差异,以W75%组合去除率为最高,达85.4%。且含有污泥的所有组合对高环芳烃Pyr、Chry、BaA、BbF、BkF、BaP、InP单体的去除优势表现非常突出,均达到80%或90%以上。综合考虑无芒雀麦的生长状况、吸收量及去除率认为,将耐抗性和去除率高的无芒雀麦作为优选植物资源直接用于城市污泥PAHs的修复是可行的,且以泥土比3∶1为最佳修复组合。  相似文献   
14.
铅胁迫对六种绿化树种叶片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受污染地区绿化树种的选择提供借鉴,通过盆栽实验研究了不同浓度Pb胁迫对6个2年生绿化树种叶片生理生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浓度的升高,6种绿化植物的SOD、POD活性呈现先升高后急剧下降的趋势,而相对电导率则呈一直上升的趋势。随铅胁迫时间的延长,SOD、POD、CAT活性和相对电导率均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各树种抗铅胁迫能力表现为:侧柏>栾树>连翘>紫叶小檗>迎春>红瑞木;侧柏抗铅迫胁能力极显著的大于红瑞木和栾树,连翘显著大于紫叶小檗、迎春,极显著>红瑞木。栾树和连翘之间的差异不显著,紫叶小檗和迎春之间的差异也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沙地彰武松与樟子松苗木抗旱生理特性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盆栽控水试验,对4年生彰武松、樟子松苗木在不同水分梯度下形态指标和叶片内丙二醛(MDA)、过氧化氢酶(CAT)、叶绿素(Chl)、脯氨酸(Pro)含量和叶片含水率(LWC)5项抗旱生理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彰武松总干质量、根于质量、茎干质量和根茎比等4个指标都显著高于樟子松,而单片针叶面积显著小于樟子松,针叶厚度略大.在不同水分梯度下,彰武松的MDA含量都小于樟子松,CAT活性、Pro含量都高于樟子松.轻度干旱区[(40%田间持水量(FMC)]樟子松叶片中MDA,CAT和Pro含量较对照区(100%FMC)均呈现上升趋势,在中度干旱区(30%FMC)这3个指标继续明显升高,在重度干旱区(20%FMC)它们达到最大值;而轻度干旱区中彰武松叶片的这3个生理指标反而低于对照区,在中度干旱区它们才开始增大,尤其是CAT含量较对照区显著增加,这些指标也在重度干旱区中达到了最大值.这表明彰武松幼苗在更低的土壤含水率下才表现出胁迫伤害,并且在开始受到胁迫伤害时就迅速提高保护酶(CAT)活性,增加渗透调节物质含量(Pro),实现对干旱胁迫较强的忍耐性和较好的适应性.在不同水分梯度下,彰武松Chl含量和LWC均大于樟子松,这2个指标在同一树种中的变化趋势也相同,大小排序均为:对照区>轻度干旱区>中度干旱区>重度干旱区.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近年来对口单独招生的学生与普通高中毕业生成绩进行比对,分析了对口单独招生生源学习成绩的特点。对口招生生源学生必修课成绩与普招生没有明显差别;部分基础课成绩与普招生存在差距;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实践课成绩比普招生有明显优势。并在此基础上,着重对培养计划编制、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了认真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选择唐山迁安马兰庄铁尾矿人工造林的3年生、5年生和12年生的刺槐林为研究对象,以未造林空地为对照,通过测定不同林龄林下土壤pH值、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全磷、全钾、全氮含量,对比分析不同林龄刺槐对尾矿养分含量的影响,评价刺槐林对尾矿养分的改善效果。结果表明:(1)3个林龄地土壤pH差异不显著,均呈现弱酸性,土层越深,酸性越强。(2)不同林龄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2年5年3年对照。(3)土壤全氮含量与有机质含量变化趋势相同,全磷、全钾含量变化为:3年5年12年对照;碱解氮含量变化与全氮含量变化相反,3年5年12年,且与对照相近或小于对照;而速效磷含量是对照空地最大,不同林龄未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速效钾含量与全钾含量变化相同,对照3年5年12年。(4)不同林龄地养分含量普遍具有表聚性,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呈现减少趋势。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深度对pH值、碱解氮和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影响极显著或显著,而林龄仅对土壤全磷和速效磷含量有较显著影响(P0.01),对其他养分含量影响不显著。相比林龄,土壤深度对土壤酸碱性和养分含量的影响作用更大。  相似文献   
18.
根据河北农业大学生态学专业树木学课程的教学要求,分析了树木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根据生态学专业和树木学课程特点,从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实验实习教学、加强高水平师资培养和教学团队建设以及改进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旨在提高树木学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9.
采用树木环割法,于2009-11—2010-03,利用Li-8100土壤呼吸自动观测系统,观测研究了位于河南省济源市的华北山区南部低丘山地40a生刺槐林土壤微生物呼吸速率(Rh)的时间变化特征及其与土壤温度和湿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非主要生长季,Rh日变化不明显,但呈现出明显的日际变化特征;Rh平均值为0.426μmol.m-2.s-1。(2)林地5cm深处土壤温度与Rh之间存在显著的指数相关关系(P〈0.01),且Rh随5cm深处土壤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表示二者关系的参数Q10值是1.86,说明非主要生长季Rh对温度的变化十分敏感;Rh与土壤含水量呈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P〈0.01),且Rh与5cm深处的土壤温度和土壤体积含水量均有很好的复相关关系(P〈0.01)。比较偏相关系数表明,影响Rh的主要土壤物理因子是土壤水分。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不同复垦年限对铁尾矿废弃地土壤质量的影响,为揭示铁尾矿废弃地复垦土壤演替规律、生态治理提供依据。方法本文以唐山迁安马兰庄镇不同复垦年限(1、3、5、7和15年)铁尾矿废弃地为研究对象,以裸尾矿为对照,综合考虑0 ~ 20 cm、20 ~ 40 cm、40 ~ 60 cm土层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状,通过灰色关联度模型和相关关系分析法构建土壤质量评价最小数据集,并以隶属度函数计算指标隶属度,以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最后运用加权求和模型对铁尾矿区复垦土壤质量进行评价。结果土壤质量评价适用的最小数据集(MDS)包括5项指标:真菌、磷酸酶、脲酶、非毛管孔隙度和全氮,磷酸酶和脲酶因子荷载量和灰色关联度均较大,是评价该区复垦土壤质量的关键性指标。基于最小数据集的土壤质量指数(MDS-SQI)与基于全体数据集的土壤质量指数(TDS-SQI)有极显著相关关系(R2 = 0.911),加权求和模型计算结果显示不同复垦年限土壤质量指数(SQI)大小顺序为复垦15年 > 7年 > 5年 > 3年 > 1年 > 裸尾矿。复垦1 ~ 15年间土壤质量综合值呈回归式抛物线增加,复垦1 ~ 7年内土壤质量提高缓慢,恢复7年后土壤质量迅速恢复,至第15年达到最大值。不同复垦年限土壤质量垂直剖面变异趋势基本表现为随土深的增加逐渐下降。结论土地复垦可改善铁尾矿废弃地土壤质量。该结论为揭示铁尾矿废弃地复垦土壤演替规律、生态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