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2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27篇
林业   67篇
农学   47篇
基础科学   28篇
  75篇
综合类   317篇
农作物   13篇
水产渔业   20篇
畜牧兽医   145篇
园艺   80篇
植物保护   25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2篇
  1975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为探索龙眼果实成熟期间内外品质变化规律,明确成熟度的判断方法,以石硖、储良和古山二号龙眼为试材,比较研究了3个品种果实成熟期间重量、大小、果形、营养品质等性状指标的变化,提出以比熟度作为衡量果实成熟度的重要参考指标.结果表明,随着成熟度增加,果实重量、大小和还原糖含量逐渐增加,果形指数逐渐下降;可溶性固形物(TSS)、全糖和蔗糖含量变化呈阶段性特征,完熟时积累至最高水平;内果皮褐变在果实完熟后期发生并逐渐加重;除了品种固有特征差异外,3个品种在成熟时期与阶段性上存在明显差异,完熟时间石硖为花后100-105 d、古山二号为花后95-100 d、储良为花后105-110 d,历时分别约10、10和15 d,比熟度范围为9.1-10.0;各类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也表明,果实完熟后储良退糖较慢,石硖和古山二号较快.总之,3个品种果实成熟后衰老进程差异明显,储良较为缓慢,古山二号次之,石硖最快.  相似文献   
102.
根据畜牧业生产需要,经过试验总结出饲用大麦复种燕麦种植技术规程的适用范围、品种选择、产量指标、整地、播种、田间管理、收获等技术要求,明确了该技术规程的具体措施与技术指标,旨在提供饲用大麦复种燕麦在饲草生产种植规范化、标准化、产业化方面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3.
为探明不同厚度PE地膜覆盖春花生的应用效果,以裸地作对照,研究0.004、0.008、0.010、0.015 mm等4种不同厚度PE地膜的增温、保墒、残膜回收率及对春花生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各覆膜处理可使膜下10 cm土壤平均温度提高1.41~2.58℃,有效增加花生生育期内积温;与裸地相比,覆盖0.004~0.01 mm地膜处理花生增产8.78%~9.92%,0.015 mm地膜处理则减产6.20%;覆盖0.004~0.01 mm地膜处理花生总果数约120个/穴,明显高于裸地对照和0.015 mm地膜处理;与0.004 mm地膜处理相比,0.008、0.01、0.015 mm地膜处理有效果针占比分别下降9.97%、11.51%和25.49%,饱果率则从46.38%提高到65.52%。标准地膜对花生下针有一定影响,可采取加大破膜孔径和提高膜上种行覆土质量等措施,促进花生下针。应用标准地膜从源头上提高了废旧地膜的可回收性;通过挖掘式条铺机收获花生,90%以上地膜可被花生秧夹带离田,再利用除膜揉切机对秧膜进行分离,实现花生秧膜的回收利用。  相似文献   
104.
亚种间杂交稻干物质生产积累及转换与籽粒充实度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亚种间、品种间杂交稻和常规稻的干物质生产积累、运转和籽粒充实度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亚种间杂交稻穗大粒多,增产潜力大。在整个生育过程中,一直具有较强的干物质生产优势;在抽穗至成熟期,干物质运转率高,其干重颖花比值小;籽粒充实度差的主要原因是“库大源不足”。  相似文献   
105.
红尾伯劳属雀形目伯劳科,又名胡不拉、土虎伯劳、花虎伯劳、小伯劳、王伯劳。分布于全国各地,是雀形目中性格凶猛的一类鸟。体羽大部灰褐色,腹部棕白色无杂斑;嘴黑色,尖端有钩;头侧有一明显的黑纹穿过眼部,尾羽呈棕红色。 红尾伯劳性贪食、凶猛而暴躁,除捕食昆虫外也捕杀小型兽类、鸟类和蜥蜴等。红尾伯劳鸣叫激越,也能模仿其它鸟类鸣声,是我国传统  相似文献   
106.
冀东水稻品种农艺性状演变的灰色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冀东水稻四个推广时期21个代表品种农艺性状的演变趋势,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性状间变化态势的异同及相互影响程度的分析表明:单株产量,全生育期,穗粒数和千粒重大幅度增加;株高和穗长趋向增加;单株穗数和结实率变化不大。关联度分析结果与各性状演变的趋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07.
黄条魳(Seriola aureovittata)肌肉营养组成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进一步认识和评价黄条(Seriola aureovittata)的营养与食用价值,本研究测定了其肌肉中的水分、蛋白质、粗脂肪、灰分、氨基酸、脂肪酸和矿物质等成分,并对其养殖及野生个体的肌肉营养成分组成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黄条肌肉中蛋白质含量较高,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含量丰富,完全符合FAO/WHO推荐的理想蛋白质标准,是一种优质蛋白供给源.根据AAS和CS分值,黄条肌肉的第一限制氨基酸为蛋氨酸,第二限制氨基酸为缬氨酸.黄条肌肉的脂肪含量高于三文鱼(Salmo salar)、金枪鱼(Thunnus thynnus)、石斑鱼(Epinephelus sp.)等,且肌肉中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比值较高,特别是EPA+DHA的含量高,具有较优的口感鲜度和较高的营养价值.另外,黄条肌肉中含有多种机体新陈代谢所需的矿物质,经常食用可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水平.比较发现,养殖黄条较野生黄条具有相对较高的脂肪含量和较低的水分含量,比能值(EP)分别为13.44 kJ/g和8.68 kJ/g,其他营养成分无显著差异,表明养殖与野生黄条肌肉营养价值相似.综上所述,黄条肌肉蛋白质和脂肪质量较高,口感鲜美,营养成分丰富,是一种值得大力开发养殖的海产经济鱼类.  相似文献   
108.
为了全面认识黄条(Seriola aureovittata)生物学特性,利用传统测量方式、框架测度法、几何形态测量法和解剖学方法,观察和测度了其外部形态特征、可量与可数性状及内部结构特征,并模拟构建了黄条形态性状度量框架图.观察了黄条不同部位鳞片和耳石形态特征,比较了各形态度量性状的比值关系,发现全长与体长比值、下颌长与上颌长比值、尾柄长与尾柄高比值变异较小,表明这些性状关联密切.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建立了黄条全长(TL)与体重(BW)之间的关系模型:BW=2.1652TL2-140.35TL+2479.9 (R2=0.9812),体高(BH)与体重间的关系模型:BW=0.7575BH30059(R2=0.9816).研究分析表明,在黄条的12个可量形态性状中,除眼径外的其他11个形态性状间均存在显著相关关系.通径分析进一步揭示了体高和体长性状是影响体重的2个关键因素,其对体重的决定程度分别达41.34%和13.11%,它们对体重的共同决定程度达42.88%.本研究观察描述了黄条内部结构特征,其比肠长为0.62-0.69,脊椎骨数量为23-25,总出肉率可达75%.本研究结果可为黄条种质判别、系统分类及人工繁育与养殖技术开发提供形态认知依据.  相似文献   
109.
李荣 《果农之友》2023,(6):32-34
猕猴桃喜湿润、喜阴凉,不耐寒也不耐旱,比较适宜在向阳背风山坡平地或者是山坡上进行种植。在种植过程中,需保证土壤中具有腐殖质,处于疏松状态。贵州省整体气候温暖湿润,气温变化小,气候宜人,比较适合种植猕猴桃。在人们生活水平日渐提高、越来越重视饮食健康营养的情况下,对猕猴桃需求量明显增多,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猕猴桃产业的发展,种植时,把握要点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10.
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土壤碳氮含量及玉米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宁夏扬黄灌区秸秆还田条件下的适宜施氮量,在玉米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设4种纯氮施用水平[0 kg/hm~2(N0)、150 kg/hm~2(N1)、300 kg/hm~2(N2)、450 kg/hm~2(N3)],以秸秆还田不施氮肥(N0)为对照,研究了秸秆还田配施不同纯氮水平对土壤有机碳氮、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和酶活性及其对玉米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配施氮肥有利于耕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提高,随施氮量的增加,土壤碳氮比降低,其中以N2和N3处理对提高耕层有机碳氮含量效果最佳。秸秆还田条件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N2处理对微生物量碳含量、N3处理微生物量氮含量的提高作用最为显著。秸秆还田配施氮肥能显著提高土壤脲酶、过氧化氧酶、碱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以N2和N3处理的改善效果较优。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玉米前期生长影响不显著,而N2处理对中后期玉米生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两年玉米籽粒产量以N2处理增产效果最佳,平均较N0处理提高22.0%。通过两年研究结果表明,在宁夏扬黄灌区实施秸秆还田配施氮肥措施可增加土壤有机碳氮含量,调节土壤碳氮比,促进玉米的生长,进而提高玉米产量,以秸秆还田配施纯氮300 kg/hm2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