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9篇
农学   1篇
  1篇
综合类   13篇
畜牧兽医   50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为探讨舍饲与放牧条件下内蒙古白绒山羊血液学指标的差异.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法和Westergren法,分别对舍饲和放牧条件下56只内蒙古白绒山羊血液样本的12项血液学指标进行了测定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白细胞总数(WBC)、血小板含量(PLT)无显著差异(P>0.05);红细胞数(RBC)、血红蛋白量(HGB)、红细胞压积容量(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血红蛋白量(MCH)、平均血红蛋白浓度,舍饲组显著低于放牧组(P<0.05);红细胞沉降速度(ESR),舍饲组显著高于放牧组(P<0.05).提示舍饲饲养方式下的白绒山羊与放牧条件下相比较,血液学指标有明显的贫血倾向,可能是饲养方式改变之后,饲料单一造成的营养不良性贫血所致.  相似文献   
52.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地区牛隐孢子虫感染初步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地区牛隐孢子虫感染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通过对7个不同地点、不同品种和日龄的17头犊牛及54头成年牛的粪样检查,结果显示犊牛隐孢子虫的平均感染率为52.94%,成年牛隐孢子虫的平均感染率为12.96%:平均感染强度以400倍光学显微镜下,每个视野中的隐孢子虫卵囊数量计,犊牛为6个:成年牛为1.5个。上述数据表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地区牛群中有隐孢子虫感染,而且犊牛的感染率明显高于成年牛。  相似文献   
53.
为探讨捕食性真菌Duddingtonia flagrans在捕食线虫的过程中产生的细微变化,如捕食器的形成过程,捕获虫体前后的变化等,利用线虫三期幼虫作为诱导物,在玻片培养基中刺激捕食性真菌产生捕食器,然后对其捕食线虫过程进行了适时动态的观察。结果显示,接种有较强活力的线虫三期幼虫2h后捕食器,即菌环开始形成,而后联合形成菌网;4h后虫体被捕食器捕获,24h后线虫即被完全致死;5d后,虫体发生皱缩直至完全消解。D.flagrans还可以自发产生捕食器(菌环),显示了其较强的捕食线虫的效率和能力。本研究为阐明捕食性真菌捕食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4.
为研究捕食性真菌Duddingtonia flagrans发酵液中蛋白质的产生及杀虫作用,使用不同营养成分组成的液体培养基及诱导物,对Duddingtonia flagrans进行培养和诱导,测定其发酵液中的蛋白质含量、蛋白酶活性、磷酸酶活性和杀虫作用,进而确定Duddingtonia flagrans产生胞外蛋白质和杀虫作用最适的培养基与诱导物。结果显示,不同培养基及诱导物对Duddingtonia flagrans的代谢过程会产生明显影响,导致其分泌的蛋白质种类、浓度以及蛋白酶和磷酸酶的活性显著不同;Duddingtonia flagrans发酵液不仅具有杀线虫活性,而且有杀蝇蛆作用。上述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捕食线虫性真菌的杀虫机理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5.
布鲁杆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杆菌(Brucella)引起的可感染人类、多种家畜和野生动物的传染病,主要以流产、早产等繁殖障碍和关节炎为特征。早在20世纪50年代,布鲁杆菌即为美军成功研发的第一个细菌武器,因此也是生物反恐的一个重要潜在对象。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B类动物疫病,《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迄今该病已波及到世界五大洲,在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已有170多个有人畜  相似文献   
56.
系统详细的阐述了核酸提取过程中针对细胞裂解和核酸纯化两大关键步骤的各种研究方法,包括对组织细胞裂解的胍盐裂解法、碱裂解法、CTAB裂解法以及酚抽提法等,和纯化采用的固相基质:二氧化硅基质、磁珠和阴离子交换介质。阐明了各种方法的技术原理以及优缺点,以及各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57.
为了解捕食线虫件真菌--少孢节丛孢菌(Arthrobotrys oligospora)捕食器表面聚合物的生化性质与作用.用5 mol·L-1 LiCl的表面聚合物提取液提取位于捕食器表面的这类物质,进而测定其中蛋白质的含量与酶的活性,并详细研究了温度、pH、化学试剂和蛋白酶抑制剂对其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不同来源的表面聚合物[表面聚合物(T+)与表面聚合物(T-)]最适温度均为65℃,前者最适pH为7.0,后者最适pH范围为6.5~7.5,且前者大相对分子质量蛋白质的浓度相对后者要高;同时还首次在含捕食器菌丝提取到的表面聚合物中检测到了蛋白酶、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通过研究初步了解了存在于捕食器表面并参与捕食过程的蛋白质类物质的相关化学性质,间接证实了上述物质可能在捕食过程中起关键作用,为今后深入开展对捕食线虫性真菌作用机理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58.
仔猪黄白痢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某猪场注射大肠杆菌多价菌苗母猪所产仔猪均发生仔猪黄白痢病。从患病后未经治疗及死亡仔猪肠内容物中分离鉴定出4株引起仔猪黄白痢极少见的致病性大肠杆菌血清型,其中3株为O78血清型,1株为O15血清型。所分离出的4株菌在生化反应上存在菌株差异性,对不同药物的敏感性差异不显著,致病力均很强。  相似文献   
59.
捕食线虫性真菌少孢节丛孢菌CIMH1株在不同发育时期有菌丝和孢子两种形态。只有在捕食对象-活的线虫幼虫存在条件下,该菌株才能产生捕食性结构-菌环、菌网等。菌环、菌风孢子具有一定的形态学特征。  相似文献   
60.
为研究不同碳源、氮源、碳氮比值及培养基初始pH值对少孢节丛孢菌菌丝生长的影响,采用10种碳源和8种氮源物质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在固体培养基上,少孢节丛孢菌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和氮源分别是蔗糖和蛋白胨;在液体培养基内,最适碳源和氮源分别是红薯滤液和硫酸铵.当固体培养基中碳氮比为5:1、液体培养基中碳氮比为10:1时,茵丝生长最快.在初始pH值为3.7时,液体和固体培养基中的菌丝均不能生长;固体培养基中最适合的初始pH值范围是7.0~8.0,以pH值为7.5时菌丝的生长率最大;液体培养基中最适合的初始pH值范围是5.0~7.0,以pH值为7.0时菌丝生长最佳.说明不同的碳源、氮源、碳氮比及培养基初始pH值对少孢节丛孢菌菌丝生长率的影响是不同的.而且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中最适碳氮源、碳氮比、初始pH值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