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9篇
农学   12篇
  2篇
综合类   33篇
畜牧兽医   9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31.
波德代羊产于英国,但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饲养很多.该品种体躯长,胸宽深,背腰平直,后躯丰满,呈圆桶形,体重大,肉用体型良好,生长发育快,肉用品质好.具有早熟、全年发情、母羊泌乳量高、合群性好、羔羊成活率高、适应性强、耐干旱、耐粗饲等特点.公、母羊均无角,全身被毛白色,剪毛量高,羊毛品质好.  相似文献   
132.
通过PCR-SSCP技术检测了大通牦牛IGF-I基因的遗传多态性,对具有SSCP多态性的片段进行克隆和测序,找出等位基因的多态位点,将该位点多态性与大通牦牛生长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PCR-SSCP检测到大通牦牛具有AA、AB、BB 3种基因型,A(B)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902 8(0.097 2);对IGF-I基因第1内含子进行序列比对,发现一处单碱基C的缺失/插入,造成了该位点多态性的出现;6月龄和12月龄基因型为AA的大通牦牛的体质量和体斜长最小二乘均值显著高于AB和BB基因型(P<0.05);18月龄基因型为AB的大通牦牛的体高最小二乘均值显著高于BB型(P<0.05),说明大通牦牛品种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生长性状有高于AB和BB基因型的趋势,可以作为大通牦牛品种选育的目标基因型.  相似文献   
133.
将含有天祝白牦牛SRY基因编码区的原核表达载体pET-28a/SRY转入E.coliBL21(DE3)中,在通用条件下诱导表达;同时用Western-blot对表达产物进行检测;在不同温度、诱导时间和IPTG浓度下对表达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重组质粒转化菌E.coliBL21(DE3)在31℃、0.1 mmol/L IPTG诱导5 h时,SRY蛋白表达量最高。  相似文献   
134.
新疆巴州牦牛Lfcin基因的克隆与分子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PCR技术首次从新疆巴州牦牛基因组DNA中扩增获得了乳铁蛋白(Lactoferrin,LF)基因exon 2编码区,其中含有乳铁蛋白素(Lactoferricin,Lfcin)基因编码区序列;利用在线生物软件对Lfcin蛋白的结构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克隆获得了含新疆巴州牦牛LF基因exon 2的DNA序列(GenBank:EU547256),共778 bp,其中LF基因exon 2编码区长165 bp,Lfcin基因编码区长75 bp;序列分析显示,克隆获得的牦牛DNA序列与奶牛该序列存在11个碱基的变异;牦牛和奶牛的Lfcin蛋白质序列完全相同,各物种Lfcin蛋白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各物种的Lfcin蛋白进化树符合物种进化规律;同源建模预测的Lfcin 3D模型显示,Lfcin为一段由α-螺旋和β-折叠组成的"U型"结构.首次从新疆巴州牦牛品种中克隆获得Lfcin基因编码区全长序列并揭示了其分子特征,为牦牛Lfcin蛋白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功能方面的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35.
[目的]分析天祝白牦牛的毛绒生产性能,为天祝白牦牛的遗传育种和毛绒产品开发提供条件。[方法]检测1~6岁不同性别的天祝白牦牛的毛绒产量和产绒率,计算其产绒量,并对这些毛绒生产性能评价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天祝白牦牛1-2岁时毛绒产量低,被毛含绒率和产绒量较高;3~6岁时毛绒产量、被毛含绒率、产绒量均较高;7岁以后毛绒产量、被毛含绒率和产绒量均明显降低。公牦牛的毛绒产量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高于母牦牛;5—7岁母牦牛的被毛含绒率极显著(P〈0.01)高于同龄公牦牛。[结论]1—2岁的天祝白牦牛绒用性能最好;3—6岁是生产毛绒的主要阶段;7岁后的天祝白牦牛不适于用于毛绒生产。  相似文献   
136.
本文以20世纪初以来国内外探险家和众多学者发表的科考资料及2001—2003年国家科技基础专项“中国野牦牛遗传资源信息动态调查及种质资源库建设”为背景,对中国野牦牛遗传资源全息动态进行了缜密研究。构建了野牦牛种质资源信息收集、整理及调查的方法;研究了野牦牛的生境、种群数量、种群密度和分布区域;建立了具备群体水平上保护利用野牦牛的50头规模的高效、动态及良性运作的现代遗传繁育基地,具有在细胞水平上保护利用野牦牛的可年产2万支冷冻精液的动态保存库,具备在细胞水平上保护利用野牦牛的可生产0.1—0.15万枚野牦牛冷冻胚胎动态保存库的条件与规模;创建了联合我国相关野生动物保护组织、行业、协会、自然保护区、科研机构、企业及公众,有条件地接轨国际上有关野生动物保护组织的现代、高效、动态、监测、可持续性保护利用牦牛遗传资源的共享平台,其形式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字版、光盘版和Internet网络形式与全社会共享。  相似文献   
137.
我国肉用绵羊新品种的培育及分子辅助育种技术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肉用绵羊新品种的培育及分子辅助育种技术问题,从新品种育种方案、育种路线、育种技术、育种进展以及群体现状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提出了培育出的新品种群是国内进行有计划肉用绵羊育种最具代表性和遗传性能且是表现最好的育种基础群,也是最宝贵的种质.  相似文献   
138.
我国是世界上绵、山羊品种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全国有绵羊品种约79个,山羊品种48个,然而我国还没有育成经国家审定的肉用绵羊专门化品种.为适应肉羊生产发展需要,自上世纪80~90年代始,我国花费大量外汇陆续引进了国外专门化肉羊品种,主要有徳国肉毛兼用美利奴、波尔山羊、陶塞特、特克塞尔、波德代、夏洛莱、萨福克、南非美利奴等.受价格因素限制,进口品种数量还远远不能满足我国肉羊生产需要.“十五”期间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甘肃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争取到国家和地方资助,有计划系统地开展了肉用绵羊新品种育种工作.培育形成包括肥羔系和多胎系两个品系,核心育种群母羊达3000只,种公羊216只的新品种群.  相似文献   
139.
为研究牦牛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SCD)基因的生物学功能,以正在培育的无角牦牛新品种为研究材料,设计引物对其SCD基因的CDS区进行基因克隆,并利用EMBOSS等程序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无角牦牛SCD基因CDS区长度为1 080 bp,蛋白编码359个氨基酸残基;相比普通牛,无角牦牛新品种SCD基因的扩增片段共检测出7个碱基差异,分别为1次A颠换为C、2次C颠换为A、1次A转换G、2次C转换T、1次T颠换为A;对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仅第1、第6、第7处的差异使得对应的氨基酸发生变化;牦牛SCD基因编码蛋白的分子式为C1922H2912N506O514S11,分子量约41.7 k D,理论等电点(p I)为9.23,消光系数83 895,不稳定系数44.41,疏水指数86.96,平均亲水性-0.235,属不稳定可溶性碱性蛋白质,在哺乳动物网织红细胞内的半衰期30 h;牦牛SCD基因编码蛋白的二级结构由α螺旋、β折叠、延伸链以及随机卷曲结构构成;该蛋白也具有低复杂结构以及跨膜结构。  相似文献   
140.
[目的]为藏羊羔羊夏季的育肥提供参考。[方法]选用6月龄欧拉型藏羊羔羊90只分为放牧组(对照组)和放牧补饲组(试验组),在夏季牧草旺盛期进行补饲育肥,研究青藏高原夏季不同育肥方式对藏羊羔羊育肥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结果]试验组羔羊的净增重和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羔羊的宰前活重、胴体重、屠宰率、胴体净肉重和胴体净肉率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试验组羔羊的骨重、肉骨比、花油重和板油重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羔羊的肌肉内脂肪含量为3.43%,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欧拉型藏羊羔羊的肉色评分、大理石和熟肉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羔羊肉中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苯丙氨酸酪氨酸的含量均高于FAO/WHO的标准模式。[结论]通过夏季补饲可进一步提高欧拉型藏羊羔羊的育肥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