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7篇
林业   1篇
  3篇
综合类   26篇
畜牧兽医   178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01.
将鸭肝炎病毒(DHV)E53鸡胚致弱株适应鸭胚成纤维细胞(DEF),连续传代至第16代时出现细胞病变(CPE),第21代时CPE呈现规律性,接毒后72 h CPE达80%,其病变特征是细胞间隙增宽、细胞崩解死亡、脱落.经病毒细胞培养物滴度测定、RT-PCR检测和间接免疫荧光法鉴定,证明DHVE53株能够在DEF上增殖.  相似文献   
102.
为了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中高效表达具有抗病毒活性的犬0干扰素(CaIFN-α),本研究从犬肝脏中PCR获得CaIFN-α第7亚型(CaIFN-α7)基因,通过重叠延伸PCR方法在CaIFN-α7的N端融合连接内含肽SspDnaB intein (SDI)基因,并将该融合基因连接至pMAL-c2X载体中,构建含有内含肽和麦芽糖结合蛋白基因的CaIFN-α重组质粒.重组质粒在大肠杆菌Rosetta中经IPTG诱导高效表达可溶性CaIFN-α蛋白,经直链淀粉树脂亲和层析纯化后可以得到纯度较高的目的蛋白.重组蛋白经MDCK-CDV检测系统证明具有生物学活性,为该干扰素的大量生产及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3.
为研究牛Ⅰ型干扰素受体α链(IFNAR1)与其配体结合的生物学性质,本研究采用RT-PCR方法从感染水疱性口炎病毒(vesicular stomatitis virus,VSV)的犊牛原代肾细胞中扩增得到IFNAR1基因,然后构建了表达BoIFNAR1胞外区多肽(BoIFNAR1-EC)的原核表达载体pET30a-BoIFNAR1-EC,在RosettaTM(DE3)pLysS宿主菌中表达出重组蛋白rBoIFNAR1-EC,并以纯化后的rBoIFNAR1-EC作为免疫原制备兔抗牛IFNAR1的多克隆抗体,随后鉴定BoIFNAR1与其配体的结合活性。结果表明,试验成功克隆得到1 685bp的牛IFNAR1基因,编码560个氨基酸,由24个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肽、414个氨基酸组成的胞外区、23个氨基酸组成的跨膜区及99个氨基酸组成的胞内区组成,与其他物种IFNAR1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63%~91%,在进化上具有高度保守性,其与羊的亲缘关系最近。随后构建了含牛IFNAR1胞外区基因的重组表达载体,并诱导表达了重组牛IFNAR1胞外区蛋白rBoIFNAR1-EC,其在大肠杆菌中几乎全部为可溶性表达,经纯化透析后作为免疫原制备了兔抗牛IFNAR1的特异性抗体,抗体效价高达1∶204 800。配体结合试验表明,牛IFNAR1重组蛋白可与牛IFN-αA和IFN-ε结合,其多克隆抗体可阻断牛IFN-αA和IFN-ε与细胞表面的IFNAR1特异性结合,进而阻断牛IFN-αA和IFN-ε的抗病毒信号传导。  相似文献   
104.
摘要:为分离鉴定牛源化脓隐秘杆菌(Arcanobacterium pyogenes)并建立其PCR检测方法,本研究从某规模化奶牛场患牛肺组织中分离出两株细菌,根据其形态特征、培养特性及生化特性,结合16S rRNA分析确定分离茵为A.pyogenes.对小鼠致病性试验显示纯培养物对小鼠致死率较高,药敏试验表明分离茵仅对少数种类抗生素如头孢唑啉、氧氟沙星、阿奇霉素等敏感.本研究同时建立了快速检测A.pyogenes溶血素(PLO)基因的PCR方法,敏感性试验显示最低检出菌数为9.2×103 cfu/mL,特异性试验表明与其他细菌如布鲁氏茵、大肠杆菌等无交叉反应,通过对已知临床样本检测评估显示该方法适用于临床感染样品的检测.  相似文献   
105.
在无"金标准"的情况下,为评估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T)、荧光偏振分析法(FPA)和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I-ELISA)用于奶牛布鲁氏菌病的抗体检测能力,作者分别以RBT、FPA、I-ELISA3种方法对采自某奶牛场的血清样品进行检测,通过贝叶斯分析法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研究3种方法检测奶牛布鲁氏菌血清抗体的敏感性(Se)和特异性(Sp)。结果显示,RBT、FPA、I-ELISA3种检测方法的敏感性(Se)分别为91.81%、95.92%和95.98%;特异性(Sp)分别为98.80%、86.54%和98.65%。本研究表明,3种血清学检测方法中以I-ELISA的检测能力最好。  相似文献   
106.
黑龙江省部分奶牛场奶牛布氏杆菌病血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奶牛布氏杆菌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该病在全球范围内流行.奶牛布氏杆菌病通常由流产型布氏杆菌感染引起,有些地区亦存在少量羊布氏杆菌或猪布氏杆菌感染的病例[1].2005年朱占波从黑龙江省4个奶牛场的流产胎儿体内分离到6株流产型布氏杆菌,对4个奶牛场的104头流产母牛进行血清学检测,其中85头布氏杆菌血清抗体显阳性,疑似11头[3].  相似文献   
107.
鸭病毒性肠炎(DVE),又名鸭瘟(DP),是鸭、鹅及多种雁形目禽类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其病原为鸭肠炎病毒(DEV),属疱疹病毒科未分类病毒,具有疱疹病毒典型的形态和结构[1].  相似文献   
108.
口蹄疫的发生和流行严重危害畜牧业的发展,造成惨重的经济损失,因此防控和消灭口蹄疫成为许多国家共同关注的问题。疫苗免疫是特异性预防和控制该病的有效手段。本文从免疫方式、动物种类、地域因素、生物模型4个方面对疫苗防控措施的建立加以论述,提出了常规免疫策略以及非疫苗预防免疫策略,并对紧急疫苗接种与感染动物扑杀进行了时效性分析,旨在面临疫病挑战时制订具有针对性的疫病防控措施,从而使疫苗免疫在控制、消灭和防止口蹄疫传播等方面更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09.
根据GPV H1株核苷酸序列,设计了扩增VP1-VP3基因非重叠序列的1对引物,对其结构蛋白VP1与VP3非重叠核苷酸序列进行PCR扩增,将PCR产物纯化、回收后制备出GPV VP1-VP3基因DIG标记核酸探针,其标记效率达到0.1pg/μl。特异性检测结果表明,该探针能与GPV不同毒株核酸发生特异性杂交,而与对照的DPV、GPMV等病毒的核酸杂交反应均为阴性;敏感性检测结果表明该探针对GPV的最低检出量为0.032ng。上述试验结果表明该探针可以用于GPV感染临床病料的检测。  相似文献   
110.
根据发表的鹅副粘病毒SF02株全基因组序列,分别设计合成一对引物和二对引物,分别采用RT-PCR方法和RT-套式PCR扩增出与预期设计大小相符的F基因和HN基因特异性条带.将扩增出的DNA片段克隆到pMD18-T载体中,转化TGI感受态细胞,经AMP/IPTG/X-Gal平板筛选,酶切鉴定,获得阳性重组质粒.对重组质粒进行序列测定,结果表明:鹅副粘病毒JS/1/97/Go株F基因全长1662bp,编码553个氨基酸残基;F蛋白裂解位点的氨基酸顺序为112R-R-Q-K-R-F117,与NDV的强毒株特征相符.HN基因全长1716bp,编码571个氨基酸残基.将F基因插入到原核表达质粒pGEX-6P-1的EcoR Ⅰ、Xho I多克隆位点之间,转化到TGI感受态细胞中,获得了表达F基因的阳性亚克隆重组质粒;将HN堪因插入原核表达质粒pProEX HTb的XBaⅠ、XhoⅠ多克隆位点之间,转化到TGI感受态细胞中,获得了表达HN基因的阳性亚克隆重组质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