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8篇
农学   5篇
  5篇
综合类   65篇
水产渔业   13篇
畜牧兽医   38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专家具有学术权威性,其评审使刊物的学术水平得到保证,基于《华北农学报》稿件的专家评审意见,对稿件内题目、摘要、关键词、引言、方法、数据、图表、结论与讨论、参考文献等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实例分析,对编辑工作提出了完善送审稿件,认真领会,学会归纳,选好审稿人等建议,以期对编辑和作者提供帮助,并促使综合性农业类学术期刊的学术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22.
北京房山某锦鲤养殖场锦鲤发生大量死亡,患病锦鲤呈烂鳃、肾脏糜烂、身体浮肿;症状类似锦鲤疱疹病毒(koi herpes virus,KHV)感染,但经PCR检测排除了KHV感染。为进一步确定病原,对发病鱼进行了临床症状观察、病毒分离、细菌分离培养、病鱼组织超薄切片电镜观察和PCR扩增等检测。通过病鱼组织超薄切片电镜观察,在肾脏内可见200 nm×400 nm的痘病毒样颗粒。抽提病毒核酸后,用已知的鲤鱼浮肿病毒(carp edema virus,CEV)的保守序列设计2对引物进行PCR扩增,扩增出548和180 bp片段,测序结果和GenBank公布的CEV H504株序列完全一致。根据发病鱼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测结果,最终确定该病为CEV引起的鲤鱼浮肿病。这是在中国首次发现的鲤鱼浮肿病。  相似文献   
23.
以6种不同的番茄自交系为材料,对贮藏条件和贮藏时间与花粉生活力的关系以及授粉次数对制种产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发现花粉活力对贮存条件和贮存时间的敏感性在基因型间有显著差异,对多数基因型而言,4℃干燥器中保存2d的花粉仍具有50%以上的萌发能力。重复授粉显著提高单果内的种子重量、种子数量和坐果率,对粒质量和果质量没有显著影响。果重对果内的种子重量和数量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4.
2009年4月20日铁岭县镇西堡镇某养猪户带3头病猪来我中心就诊,畜主介绍共饲养猪50头,体重30kg左右,19日猪采食正常,18日早突然死亡1头,还有8头不吃食。经我中心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尸体剖检、实验室检验等方法确诊为猪水肿病,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控制了该猪群病情发展,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5.
为了更加准确地掌握病原菌耐药性变化规律,合理指导养殖生产精准用药,减少抗菌药物滥用,避免病原菌产生耐药性,同时提高治疗效果,减少生产成本,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北京市水产技术推广站2015年通过非定点和定点两种方式对北京市养殖鱼类开展了精准用药监测工作。全年非定点监测40余个渔场,对55个样品进行了分析;分离病原菌以嗜水气单胞菌和温和气单胞菌为主;采用K-B法检测的病原菌药物敏感性显示:病原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奥复星、左氧氟沙星、诺氟沙星和恩诺沙星)的敏感率较高,普遍在90.74%以上;酰胺醇类(氟苯尼考)次之,为85.19%;四环素类(四环素、强力霉素)分别为75.93%和72.22%;两种磺胺类药物(磺胺异恶唑和甲氧苄啶)较低,分别为14.81%和24.07%。全年定点监测冷水鱼(虹鳟)和观赏鱼(金鱼)各2个渔场,分离60株气单胞菌;监测结果显示,北京市虹鳟鱼源和金鱼源的气单胞菌对磺胺类药物耐药最为严重,耐药率均在90%以上,耐药浓度在512μmg/mL以上,其次是氟苯尼考和甲砜霉素,耐药率约为30%,而乳酸诺氟沙星、烟酸诺氟沙星和盐酸多西环素,耐药率分别为3.3%、1.7%和1.7%。  相似文献   
26.
2015年北京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组织开展了养殖鱼类病害监测工作。在全市13个区县共设置监测点110个,监测总面积755 hm~2,占全市水产养殖总面积的20.6%。监测品种12种,分别为鲤、鲫、草、青、鲢、鳙、鲂、罗非鱼、观赏鱼(金鱼、锦鲤)和冷水鱼(虹鳟、鲟鱼);监测疾病种类5大类30种。监测结果显示:全年监测19种疾病,其中细菌性疾病8种,病毒性疾病5种、寄生虫疾病3种、真菌性疾病1种,不明原因疾病2种。易发病品种有草、鲤、虹鳟、鲟、锦鲤、金鱼。全年监测点月平均发病率约为22.5%,发病率最高的为7、8月份,分别为27.8%和30.2%。其中从患病鲑鳟鱼体内分离到的鲑肾杆菌,在我国尚未有报道。据各区县初步统计,2015年北京市水产养殖因病苗种死亡2 859.88万尾,成鱼死亡189.526 t;因苗种死亡造成的经济损失541.8万元,因成鱼死亡造成的经济损失174.5万元。造成损失的疾病种类以细菌性和病毒性疾病为主。由于药物滥用现象普遍,导致病原产生耐药性,以及水产苗种流通缺少有效监管导致疾病传播迅速,均给疾病防控增加了难度。  相似文献   
27.
以‘JF544’(国家番茄种质资源圃提供)、‘LA1579’(醋栗番茄,L.pimpinelli folium)、‘LA0407’(多毛番茄,L.hirsutum esp glabratum)和‘LA2711’(Edkawi品种,美国番茄遗传研究中心提供)几种不同基因型番茄为试材,设置了5个NaCl浓度梯度,检测盐胁迫下种子发芽率和苗期叶片相对电导率、脯胺酸含量变化及其生物量和根变化,以期对不同品种番茄的耐盐性进行筛选.结果表明:在种子萌发期表现最好的是‘LA0407’,其次是‘JF544'、‘LA2711'和‘LA1579'.在苗期表现最好的是‘LA2711',其次是‘LA0407'、‘LA1579'和‘JF544’.番茄植株在盐胁迫下的反应不仅与其本身耐盐性有关,也与植株的营养状态和植株大小相关.  相似文献   
28.
宋建  薛俊  孙海波  王姝  金凤媚 《植物保护》2020,46(4):168-170
番茄褪绿病毒Tomato chlorosis virus(ToCV)引起番茄褪绿病毒病,给番茄生产造成严重危害。开发快速准确的检测方法对该病害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番茄褪绿病毒外壳蛋白(CP)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建立了ToCV的重组酶聚合酶等温扩增(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 RPA)检测方法,同时分析了该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结果表明,建立的ToCV-RPA方法在38℃恒温下40 min可从ToCV阳性的番茄样品中扩增出246 bp的特异性条带。扩增时间短,对设备要求低,且与番茄其他病毒无交叉反应,特异性好,灵敏度可达到PCR方法的10倍,适用于ToCV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29.
番茄褪绿病毒病(ToCV)和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YLCV)存在复合侵染的现象,其发病率逐年递增,成为一种新的威胁番茄产业的病毒病害。为了研究复合侵染样品中2种病毒的互作和基因变异情况,对天津番茄产区发生的TYLCV全基因组和ToCV的CP基因和HSP基因进行了克隆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与单独侵染样品进行比对,TYLCV的基因序列在复合侵染的样品中共有6处碱基发生了变异,分别为73位A→C、92位A→G、347位C→T、1 209位C→T、1 618位A→G、2 107位A→T,除73位和92位的变异未在编码区,其余的变异碱基均在ORF框内,其中1 209位为同义突变,其他均发生了错义突变。ToCV的CP基因有1处同义突变,ToCV的HSP基因共有4处碱基变异,其中826位由T→C和1 166位由G→A均为同义突变,1 395位和1 630位均由A→G,为错义突变。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单独侵染和复合侵染的番茄样品中TYLCV和ToCV病毒积累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田间单独侵染和复合侵染的样品中, TYLCV的拷贝数差异不显著,ToCV的拷贝数在单独侵染和复合侵染的样品中差异也不显著。在复合侵染的样品中,TYLCV的拷贝数约为ToCV的262~436倍。  相似文献   
30.
以贵州云雾贡茶[Camellia sinensis(L.)Kuntze var.niaowangensis Q.H.Chen]一年生幼苗茶树为试验材料,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不同低温胁迫下茶树叶片生长调节剂含量的变化,以探讨低温胁迫下茶树生长调节剂变化规律。结果显示,1、4℃处理云雾贡茶IAA、GA含量大部分显著低于对照,ABA含量、ABA/GA明显高于对照;10℃处理ABA、IAA、GA含量大部分显著高于对照,ABA/GA与对照无明显变化。随胁迫时间延长,1、4℃处理ABA、IAA含量随时间变化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GA含量呈下降趋势,ABA/GA呈上升趋势;10℃处理ABA和GA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IAA含量呈下降趋势。低温条件下,云雾贡茶能提高ABA类生长抑制物质,降低IAA、GA等生长促进类物质,通过调节植物体内生长调节剂平衡来应对低温胁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