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1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7篇
  2篇
综合类   19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6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随机选择6月龄、平均体重15.21 kg±0.61 kg的河西白绒山羊20只(公母各半),从5月份脱绒后开始对试验羊按月连续12个月采集血样和绒毛样品。用放射免疫法测定绒山羊血清生长激素(GH)浓度,用手排长度法测定各月绒毛生长长度。结果:①河西绒山羊绒毛在6月和7月开始萌发,生长期为8、9、10、11、12月五个月;8月份为生长高峰期,占其全年总生长量的31.5%;生长量从8—12月份呈线性下降趋势,至元月份停止生长,呈慢—快—慢增长模式。②河西绒山羊血清GH浓度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规律;经相关性分析,绒毛生长速度与血清GH浓度水平呈极显著正相关(r=0.81,P<0.01);性别对血清GH浓度没有影响。GH浓度对绒毛生长可能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2.
以引进的无角陶赛特羊与滩羊、小尾寒羊和蒙古羊不同杂交组合的后代(F1、F2及F3)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已培育出的西北肉用绵羊新品种群部分杂交组合生长发育性状以及在不同月龄的体重、体高和体长等指标进行测定与分析,探讨培育新品种的最佳杂交组合模式.结果表明:杂种三代生长发育速度快于对应杂种二代,杂种二代生长发育速度快于对应杂种一代;3种杂交组合改良小尾寒羊和蒙古羊效果都好,尤其是高代或三元杂交经济效应更为显著.选择理想型的三代或二代杂种羊进行横交固定培育新品种的技术方案是可行的,培育的新品种群是国内肉用绵羊育种计划最具代表性和遗传性能表现最好的育种基础群和最宝贵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53.
[目的]研究赖氨酸对绵羊生长的影响及其机理。[方法]选用1岁左右的绵羊15只,均分为A、B、C 3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4、10 g赖氨酸盐。饲喂28 d后,全部屠宰,取样。提取组织总RNA,反转录后扩增GHR和GAPDH基因,分析不同处理背最长肌中GHR mRNA的表达丰度。[结果]绵羊GHR基因在B组背最长肌组织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A组(P〈0.01),极显著高于C组(P〈0.01);C组与A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在日粮中添加赖氨酸能够提高绵羊GHR基因在背最长肌中的表达量,但不存在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54.
BLUP方法的发展及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畜禽的育种值最初分别采用个体本身成绩、祖先成绩、同胞成绩和后裔成绩进行估计。但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同时又都不能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料.后来人们采用丁能够利用更多信息资料的选择指数法,在进行多性状的选择时又发展了综合选择指数法(Lush,1942)。  相似文献   
55.
采用VORTEX7.3软件对鹅喉羚的种群生存力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鹅喉羚集合种群在100年内的种群动态变化接近于根据野外工作得到的种群动态。种群在100年内的灭绝概率为零,在25年种群数量最大440,25~65年间鹅喉羚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65年时鹅喉羚的灭绝概率最大32%,种群数量约减少20%,之后种群数量处于稳定下降趋势。已经处于濒危状态,需妻保护。鹅喉羚死亡率的变化对它们种群生存力的影响要大于环境变化;逐步使鹅喉羚生境良性发展有利于鹅喉羚种群的良性发展;通过鹅喉羚种群闯进行个体交换有利于保持它们的进化潜力。  相似文献   
56.
分子标记技术是近20年来继形态学标记、生化免疫标记和细胞遗传学标记后的一种新遗传标记技术,它是从DNA水平上来揭示遗传物质的遗传变异情况,是动物遗传育种领域内的一项新兴技术。目前常用的分子标记主要有: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标记(RFLP),随机引物扩增多态(RAPD)标记,扩增片段长度多态(AFLP)标记,小卫星DNA标记,微卫星(SSR)标记及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等。1微卫星(SSR)标记微卫星(Microsatellite)DNA也称为简单序列重复(si mple sequence repeat,SSR)、简单序列长度多态性(si mple sequence length polymorph…  相似文献   
57.
我国肉用绵羊新品种的培育及分子辅助育种技术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肉用绵羊新品种的培育及分子辅助育种技术问题,从新品种育种方案、育种路线、育种技术、育种进展以及群体现状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提出了培育出的新品种群是国内进行有计划肉用绵羊育种最具代表性和遗传性能且是表现最好的育种基础群,也是最宝贵的种质。  相似文献   
58.
牦牛SRY基因克隆与分子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SRY(Sex-determining region on the Y chromosome,SRY)基因位于哺乳动物的Y染色体,对性别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对高原牦牛SRY基因的编码区进行克隆和分子特征分析,以期从分子水平了解牦牛的性别形成机制.以雄性高原牦牛血液为材料,从基因组DNA中扩增SRY基因编码区(单外显子)序列,将其克隆至pGEM-T easy载体并测序.同时,将牦牛SRY基因编码区与奶牛进行序列比对;对牦牛SRY蛋白与其他物种SRY蛋白进行序列比对;采用在线生物软件对牦牛SRY蛋白的特性和结构进行预测.牦牛SRY基因(GenBank:EU547257)编码区长687 bp,编码229个氨基酸.克隆获得的牦牛SRY基因编码区与奶牛该序列存在2个碱基的变异,造成1个氨基酸的变异;各物种SRY蛋白具有较高的同源性;牦牛SRY蛋白(GenBank:ACB 29799)主要由亲水性氨基酸构成,同源建模预测的SRY HMG区域的3D模型显示,SRY HMG区域三维结构呈由三个α-螺旋组成的"L"型.首次从高原牦牛基因组中克隆了SRY基因,并进一步揭示了其分子特征,为从分子水平人为的控制牦牛性别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59.
[目的]探讨培育新品种最佳的杂交组合模式。[方法]以引进的无角陶赛特羊、波德代羊及本地滩羊与小尾寒羊不同杂交组合的后代(杂交一代、杂交二代及杂交三代)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已培育出的西北肉用绵羊新品种群部分杂交组合生长发育性状在不同月龄通过测定体重体尺指标进行研究。[结果]结果表明,杂种三代生长发育速度快于对应杂种二代,杂种二代生长发育速度优于对应杂种一代;陶波寒杂交组合改良效果较好于陶寒杂交组合,陶寒杂交组合改良效果较好于陶滩寒杂交组合,3种杂交组合改良小尾寒羊效果都好,尤其是高代或三元杂交经济效应更为显著。[结论]选择理想型的三代或二代杂种羊进行横交固定培育新品种的技术方案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0.
本文叙述了抑制素的特性、免疫原性及来源途径,并论述了其对提高家畜繁殖力的作用,同时提出了抑制素基因疫苗构建的方法及基因疫苗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