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10篇
综合类   113篇
农作物   5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21篇
植物保护   8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21.
研究了新型环烷基磺酰胺类化合物N-(2,4,5-三氯苯基)-2-氧代环己烷基磺酰胺(简称化合物108)对灰葡萄孢菌丝生长、孢子形成和萌发以及菌核产生等不同生育阶段的抑制作用及其对菌丝致病力和形态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化合物108对灰葡萄孢菌丝生长和孢子形成及孢子萌发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EC50值分别为6.90、4.70和4.11μg/mL;菌核形成受到明显抑制,当药剂质量浓度达20μg/mL时,无菌核产生。经化合物108处理后的灰葡萄孢菌丝致病力下降,40μg/mL处理的菌丝致病力显著低于对照。超微结构观察结果表明,化合物108能导致灰葡萄孢菌丝萎缩、塌陷和变形,菌体细胞壁增厚、皱缩及分层。  相似文献   
122.
玉米大斑病生防细菌的筛选、鉴定及其抑制作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了找到对玉米大斑病有较好防治效果的细菌菌株,采用平板对峙法和管碟法2 种筛选方法分离筛选多个地方采集的玉米叶片上细菌菌株,生理生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法对细菌菌株进行鉴定,最后通过采用菌株发酵滤液对病原菌菌丝和孢子萌发进行处理的方法,研究拮抗菌株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从分离到267 株细菌菌株中,筛选到1 株对玉米大斑病有较好抑制作用的细菌菌株SCG-02,经鉴定为洋葱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cepacia),不同浓度的菌株SCG-02 发酵滤液可不同程度的抑制病原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处理后的病原菌菌丝由丝状变成串珠状,当发酵滤液浓度是60%时,孢子完全不萌发,且产生泡囊状结构。通过试验研究表明,从玉米叶片上分离筛选得到的细菌菌株SCG-02 对玉米大斑病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23.
2-吡啶酰氨基环己烷基磺酰胺的合成与杀菌活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进一步研究环烷基磺酰胺类化合物的杀菌活性与构效关系,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对先导化合物进一步展开研究,合成了15个未见文献报道的2-吡啶酰氨基环己烷基磺酰胺类化合物。首先以2-氧代环己烷基磺酰胺为原料,经过还原胺化后得到2-氨基环己烷基磺酰胺;再与取代吡啶甲酰氯反应,得到目标化合物。分别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与黄瓜活体叶片法测定了目标化合物对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及其他5种植物病原菌的杀菌活性。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对番茄灰霉病菌表现出较好的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V-8在离体条件下对番茄灰霉病菌的EC50值为1.41 mg/L,在500 mg/L下的活体防效为79.17%;此外,部分目标化合物在50 mg/L下,对水稻纹枯病菌、水稻稻瘟病菌、大豆根腐病菌、黄瓜绵腐病菌和辣椒疫霉的抑制率高于60%,其中,化合物V-7对黄瓜绵腐病菌的EC50值为2.7 mg/L,其活性高于对照药剂多菌灵(EC50值为4.4 mg/L),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4.
为探讨少花蒺藜草的入侵机制和制定有效的治理措施,本试验对其入侵地植物群落构成进行了调查。调查地全部植物种类为20种,隶属8科18属。在此基础上,选定了少花蒺藜草及其常见伴生植物马唐和圆叶藜进行了光合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自然条件下,少花蒺藜草的净光合速率为14.33μmol/(m2·s),明显高于马唐和圆叶藜;少花蒺藜草的光饱和点为1 573.74μmol/(m2·s),均大于马唐的1 321.21μmol/(m2·s)和圆叶藜的1 226.94μmol/(m2·s);在光饱和点下的最大净光合速率为20.39μmol/(m2·s),也显著高于2种伴生植物。有效光合辐射的变化对少花蒺藜草及其伴生植物的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率均有显著影响。少花蒺藜草具有较高的光合速率和物质积累能力,较高的生产力是其成功入侵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5.
本研究采用D-101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紫穗槐果实中的总黄酮,研究了影响树脂静态和动态吸附与洗脱的主要因素,以单因素为基础,研究上样液浓度、上样液流速、洗脱剂的体积分数、洗脱剂流速对总黄酮分离纯化的影响,并找到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D-101型大孔吸附树脂对紫穗槐果实中总黄酮静态吸附和解吸附最佳工艺条件为:上样液浓度0.86mg/mL,吸附平衡时间为6.5h,洗脱剂乙醇体积分数80%,解吸附平衡时间为1.8h。其对紫穗槐总黄酮动态吸附和洗脱最佳工艺条件为:准确称取大孔吸附树脂15g装柱,床体积(BV)约30mL。以体积为30mL、浓度为0.75mg/mL的紫穗槐总黄酮粗提液过柱,流速为1.0mL/min,充分吸附后,再用3BV的超纯水洗柱,最后用50mL 80%乙醇溶液以流速1.5mL/min进行洗脱。在此工艺条件下,能有效地洗脱色素、叶绿素等非目标成分,科学合理的分离纯化紫穗槐果实总黄酮,且操作简单、安全、成本低廉。  相似文献   
126.
丙炔氟草胺的水解及光解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深入了解丙炔氟草胺的环境化学行为,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其在不同条件下的水解和光解特性。结果表明:15℃下,初始质量浓度为2 mg/L的丙炔氟草胺在pH值为5、7和9的缓冲溶液中的水解半衰期分别为63.00、33.00和28.50 h,即其在碱性条件下水解最快;中性(pH 7)条件下,丙炔氟草胺在15、25和35℃下的水解半衰期分别为33.00、23.10和8.88 h,表明其水解受温度影响,温度越高,水解速率越快;丙炔氟草胺在河水中的水解速率高于在自来水和蒸馏水中的水解速率,3种条件下的半衰期分别为2.70、6.03和19.80 h。300 W汞灯照射下,丙炔氟草胺在碱性条件下的光解速率大于在酸性和中性条件下,半衰期分别为0.03、0.45和0.44 h;此外,丙炔氟草胺在不同有机溶剂中的光解速率顺序依次为甲醇 > 乙酸乙酯 > 正己烷 > 乙腈 > 丙酮;其在不同光源下的光解速率依次为500 W汞灯 > 300 W汞灯 > 氙灯。研究结果可为丙炔氟草胺的环境风险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7.
不同清洗和储藏方式下戊唑醇在黄瓜中的残留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田间施药后的黄瓜为研究对象,模拟家庭清洗和储藏方式,利用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杆质谱(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coupled with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UPLC-MS/MS)对不同清洗和储藏方式下黄瓜中的戊唑醇残留进行测定,旨在探究从田间到餐桌,鲜食黄瓜时农药残留的去除方法,为膳食风险评估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清洗方式下清洗15 min后,黄瓜中戊唑醇的去除率达到31.82%~78.79%。其中5%乙酸溶液对戊唑醇去除效果最佳。室温22℃时放置48h戊唑醇去除率达到67.42%。超声波清洗15min后戊唑醇的去除率为76.51%。  相似文献   
128.
近年来,野慈姑Sagittaria trifolia L.在中国东北稻区发生和危害日趋严重,部分稻区使用苄嘧磺隆已无法有效防除该杂草。为了明确野慈姑抗药性发生的根本原因,本试验从分子水平上对野慈姑抗苄嘧磺隆的机理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抗药性(H4)和敏感性(S)野慈姑种群靶标酶乙酰乳酸合成酶(ALS)基因片段进行扩增和克隆,比较其DNA序列的差异,确定导致抗药性产生的ALS氨基酸突变位点。结果表明,与敏感性野慈姑ALS基因相比,H4种群第197位脯氨酸(Pro)突变为苏氨酸(Thr),该位点的突变可能是H4野慈姑种群对苄嘧磺隆产生抗药性的主要原因。ALS第197位Pro突变为Thr致使对苄嘧磺隆产生抗药性是第一次在野慈姑种群中报道。  相似文献   
129.
吡唑酰胺类杀菌剂是近年新农药开发的热点。本研究采用EDCI/HOBt酰胺化法合成了14个结构新颖的N-(2-三氟甲基-4-氯苯基)-2-吡唑酰氨基环己烷基磺酰胺类化合物 ( 3a ~ 3n ),其结构均经1H NMR、13C NMR、质谱和元素分析确认,并用X-射线衍射法确定了化合物 3g 的单晶结构和立体构型。菌丝生长速率法试验结果表明,化合物 3a 、 3e 和 3j 对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 KZ-9的EC50值分别为4.28、10.08和11.31 mg/L,抑菌活性不及对照药剂啶酰菌胺和腐霉利;但在孢子萌发试验中,目标化合物表现出与对照药剂相近的抑菌活性,在10 mg/L下有7个化合物对灰霉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率超过了85%;在番茄活体盆栽试验中,化合物 3e 在200 mg/L下对番茄叶片及其花上灰霉病菌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7.5%和65.2%,高于对照药剂啶酰菌胺 (防效分别为59.8%和30.3%),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0.
针对当今国内外生物除草剂的研究进展及应用情况,分析了生物除草剂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了生物除草剂的未来发展思路及解决办法。对微生物除草剂、微生物源除草剂、植物源除草剂进行综述,并对其利用微生物产生的其代谢产物、天然植物提取物防治杂草的潜在优势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安全、环保、持效期长及能够恢复土地原生态的生物除草剂的研究越发引起人们的关注,市场上会出现越来越多且越来越成熟的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植物天然产物等生物除草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