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综合类   2篇
水产渔业   12篇
畜牧兽医   1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21.
氧化三甲胺对罗非鱼幼鱼生长及饲料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单因素梯度设计,在饲料中添加50、100、200和1 000 mg/kg氧化三甲胺,饲养体重3.5g左右的罗非鱼8周.结果显示,在配合饲料中添加50~200 mg/kg氧化三甲胺对罗非鱼具有明显的促生长作用,其增重量、增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饲料系数显著低于对照组,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试验组与对照组罗非鱼成活率的差异不大,均在97%以上.  相似文献   
22.
本试验评估了(Ictalurus punctatus)主产区4种商品颗粒饲料(分别记为S1、S2、S3和S4,其中S4为膨化饲料,其他均为颗粒饲料)和自行设计的颗粒饲料(记为S5)对试验阶段生长性能、体色变异、肝胰脏组织结构及形态指标的影响。7周的饲喂试验结果显示:饲料蛋白含量为38%的S4膨化饲料可明显的提高养殖鱼的体重,平均增重率为262.6%,但存活率较低,仅为72.3%;而喂养S5饲料组的增重率为168.89%,且存活率为92.4%,高于其他饲料组。养殖结束后,不同试验组的肥满度、脏体比有所差异,但均未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投喂S2饲料组养殖鱼体体色发白比较明显,体色异常比例高达91%;S4饲料组养殖后体色发白也比较明显,体色异常比例为72.3%;对背部黑色素扫描研究进一步证实饲喂S2饲料和S4饲料的黑色素细胞发生了变化,黑色素细胞边缘变得模糊,而自配S5饲料的黑色素细胞树突状分支较多;饲喂S4饲料组的背部斑点比例为12.15%,而S2饲料组的背部斑点比例为26.38%,自配S5饲料组的背部斑点比例为35.69%,S4饲料组的斑点比例明显较低。  相似文献   
23.
鳙慢沉性饲料加工及其蛋白营养需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单因素梯度实验设计方法,研究双螺杆挤压膨化加工鳙(Aristichthys nobilis)慢沉性饲料的制作工艺,并通过饲养实验确定鳙幼鱼对饲料蛋白的适宜需求量。结果显示:饲料加工过程中物料的水分含量、脂肪含量和机筒温度对鳙饲料的下沉速度(SV)和糊化度有显著影响。当物料水分含量控制在25%、脂肪含量控制在7%~9%和机筒温度控制在90→115→130℃时,鳙饲料具有糊化度高、下沉速度慢的特性,适合鳙的摄食需求。在此工艺基础上,以酪蛋白和白鱼粉为主要蛋白源,制作蛋白质含量分别为20%、25%、30%、35%、40%和45%的6种配合饲料,饲养初始重6.0 g的鳙90 d,以增重率(WG)和特定生长率(SGR)为主要指标,评价饲料蛋白质水平对鳙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鳙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增加,当饲料蛋白水平为35%时达到峰值。采用二次曲线模型分析,确定鳙对饲料蛋白质的适宜需求量为34.65%~34.88%。  相似文献   
24.
选取1日龄樱桃谷肉鸭750羽,随机分成5组,每组5个重复,每重复30羽。进行为期5周的养殖试验,检测生产性能、免疫器官指数和血液生化指标。试验中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抗生素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4 mg/kg黄霉素,复合芽孢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2 mg/kg黄霉素和1.0×106cfu/g复合芽孢杆菌,合生元Ⅰ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2 mg/kg黄霉素和由0.7×106cfu/g复合芽孢杆菌+0.5 g/kg酵母细胞壁组成的合生元,合生元Ⅱ组则在基础日粮中添加2 mg/kg黄霉素和由0.5×106cfu/g复合芽孢杆菌+0.3 g/kg酵母细胞壁+0.15 g/kg核苷酸组成的合生元。试验结果表明:复合芽孢杆菌或合生元替代2 mg/kg黄霉素,肉鸭生产性能未受明显影响,且合生元Ⅱ组生产性能最佳。复合芽孢杆菌或合生元替代2 mg/kg黄霉素后,体现出提高肉鸭免疫机能的作用,且对血液生化指标略有正向改善作用。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合生元Ⅱ可较好地替代肉鸭日粮中2 mg/kg黄霉素。  相似文献   
25.
试验旨在研究饥饿素对鲫鱼(Carassius auratus L.)生长性能的影响。设1个对照组和1个试验组,对照组鲫鱼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在基础日粮的基础上添加2.2 g/kg饥饿素,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鱼。结果表明:饲养8周后,试验组鱼的终末均重为2.34 g,较对照组提高10.90%(P<0.05);增重率为155.68%,较对照组提高19.81%(P<0.05);特定生长率为1.68%,较对照组提高13.51%(P<0.05);日采食量为0.073 g,比对照组提高17.74%,差异显著(P<0.05);饲料蛋白质利用效率为0.93%,较对照组提高5.48%(P>0.05);饵料系数为2.90,较对照组有所降低(P>0.05);存活率为100.00%,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由此可见,在饲料中添加2.2 g/kg的饥饿素对鲫鱼生长性能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且对其存活率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6.
选用遗传背景相同和体质量相近(约8 kg)的100头健康断奶保育仔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5个重复,每重复10头仔猪;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每吨日粮中添加3 kg酵母核酸,以研究酵母核酸对保育仔猪生长指标的影响;试验期4周。结果表明:酵母核酸可极显著提高仔猪的平均日增质量,降低保育期的饲料系数;同时酵母核酸表现出降低仔猪腹泻的趋势。试验结果表明:酵母核酸对于降低仔猪免疫应激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27.
鱼类神经坏死病毒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神经坏死病毒(nervous necrosis virus,NNV)是一种世界范围内流行、严重危害多种海水和淡水鱼类的传染性病原。NNV为单一正链、2节段RNA病毒,基因组由RNA1(3.1 kb)和RNA2(1.4 kb)组成。在病毒复制过程中,会合成亚基因组RNA3。RNA1编码RNA聚合酶。RNA2编码衣壳蛋白,为病毒的唯一结构蛋白。RNA3编码B1和B2两种非结构蛋白。根据病毒衣壳蛋白的基因序列,神经坏死病毒可以分成4种基因型,分别为拟鲹、红鳍东方鲀、条斑星鲽和赤点石斑神经坏死病毒基因型。但是,目前只发现A、B、C三种病毒血清型,A对应拟鲹神经坏死病毒基因型,B对应红鳍东方鲀神经坏死病毒基因型、C对应条斑星鲽神经坏死病毒和赤点石斑神经坏死病毒基因型。病毒存在垂直和水平两种传播途径,而且广泛分布于养殖和野生鱼类中。阻断病毒在野生与养殖鱼类之间的传播和开展新型鱼类疫苗研发是将来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28.
摄食水平对中华鳖幼鳖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 30℃水温下进行摄食生长实验 (实验周期为 5 6d) ,设饥饿、 1%、 2 %和饱食 4个摄食水平 ,研究了摄食水平对中华鳖幼鳖 (2 96 6 0~ 396 0 9)g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摄食水平对中华鳖幼鳖的特定生长率有显著影响 (P <0 0 1) ,其特定生长率随摄食水平的增加而增加 ,除湿重特定生长率外 ,干物质、蛋白质和能量的特定生长率摄食率之间的关系以二次方程表述可靠性最高 ,而湿重的特定生长率摄食率关系以对数方程表述时可靠性最高。方差分析表明 ,摄食水平对中华鳖幼鳖湿重和能量的转化效率有显著影响 (P0 0 5 ) ,除湿重的转化效率外 ,干物质、蛋白质和能量的转化效率在 2 %组均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29.
通过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斑点叉尾[鱼回]头肾巨噬细胞,经含2%胎牛血清的L-15培养液中培养,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其形态和超微结构;采用MTS法研究酵母细胞壁对巨噬细胞体外作用的合适浓度和最佳时间。结果表明:使用34%、51%的密度梯度分离斑点叉尾[鱼回]头肾细胞,经过3~12小时培养,巨噬细胞纯化率95%以上;分离的头肾巨噬细胞具有巨噬细胞的形态特征。酵母细胞壁对斑点叉尾[鱼回]的巨噬细胞最适的作用浓度为0-500pg/ml,作用时间为12小时。本研究为进一步探讨酵母细胞壁对鱼类免疫细胞的作用机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