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综合类   3篇
畜牧兽医   34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1.
试验旨在评价细胞因子IL-6和IL-17 mRNA转录水平与牛分枝杆菌感染之间的关系,及其在牛结核病诊断中的应用潜力。通过皮内变态反应试验和IFN-γ释放试验临床筛选结核病阳性牛和结核病阴性牛,采集试验动物抗凝全血,分离、收集外周血淋巴细胞,分别用牛结核菌素(PPD-B)、禽结核菌素(PPD-A)、重组蛋白CFP-10-ESAT-6(CE)、pET-32a载体标签蛋白(PET)或PBS 37℃培养6 h,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因子IL-6、IL-17和IFN-γ的mRNA相对转录水平。结果显示,PET和空白对照PBS类似,不能刺激细胞因子mRNA转录水平的提高,表明CE中包含的PET对试验的影响可忽略不计;牛外周血淋巴细胞经PPD-B、PPD-A或CE刺激后,结核病阳性牛样品中IL-17和IFN-γ的mRNA转录水平均显著高于结核病阴性牛(P<0.05),其中PPD-B刺激效果强于CE和PPD-A,而CE刺激的特异性更好;选取CE作为最佳刺激源,结果显示,IL-17和IFN-γ的mRNA转录水平之间相关性良好(spearman r=0.79),并初步建立了基于IL-17和IFN-γ转录水平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以此方法对14头结核病阳性牛进行临床检验,IL-17实时荧光定量PCR法的阳性样本检出率为85.7%,高于IFN-γ(71.4%)。本研究结果初步表明,牛分枝杆菌特异性抗原(PPD-B、CE)诱导的IL-17 mRNA转录水平与牛结核病相关,以CE为刺激源建立的IL-17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具有用于牛结核病诊断的潜力。  相似文献   
12.
试验旨在评价细胞因子IL-6和IL-17mRNA转录水平与牛分枝杆菌感染之间的关系,及其在牛结核病诊断中的应用潜力。通过皮内变态反应试验和IFN-γ释放试验临床筛选结核病阳性牛和结核病阴性牛,采集试验动物抗凝全血,分离、收集外周血淋巴细胞,分别用牛结核菌素(PPD-B)、禽结核菌素(PPD-A)、重组蛋白CFP-10-ESAT-6(CE)、pET-32a载体标签蛋白(PET)或PBS 37℃培养6h,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因子IL-6、IL-17和IFN-γ的mRNA相对转录水平。结果显示,PET和空白对照PBS类似,不能刺激细胞因子mRNA转录水平的提高,表明CE中包含的PET对试验的影响可忽略不计;牛外周血淋巴细胞经PPD-B、PPD-A或CE刺激后,结核病阳性牛样品中IL-17和IFN-γ的mRNA转录水平均显著高于结核病阴性牛(P0.05),其中PPD-B刺激效果强于CE和PPD-A,而CE刺激的特异性更好;选取CE作为最佳刺激源,结果显示,IL-17和IFN-γ的mRNA转录水平之间相关性良好(spearman r=0.79),并初步建立了基于IL-17和IFN-γ转录水平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以此方法对14头结核病阳性牛进行临床检验,IL-17实时荧光定量PCR法的阳性样本检出率为85.7%,高于IFN-γ(71.4%)。本研究结果初步表明,牛分枝杆菌特异性抗原(PPD-B、CE)诱导的IL-17mRNA转录水平与牛结核病相关,以CE为刺激源建立的IL-17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具有用于牛结核病诊断的潜力。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旨在通过在Bac to Bac系统中表达非洲猪瘟病毒(ASFV)的P72基因,为进一步研究P72基因的结构、功能和免疫学特性奠定基础。本研究从含P72全长基因的菌株pGEX-6p-1-P72中扩增出P72基因全序列1941 bp,将扩增的基因连接于pFastBac HTa杆状病毒载体中,构建重组质粒pFastBac HTa-P72,转化至感受态DH10Bac中,获得重组杆粒rBacmid-P72,再将其转染至Sf9昆虫细胞,获得重组杆状病毒。经Western blotting和夹心ELISA分析,结果表明,P72在昆虫细胞Sf9中获得正确表达,重组P72蛋白可被特异性兔抗ASFV P72血清、P72单抗识别。结果提示,Bac to Bac系统表达的P72重组蛋白特异性强、活性稳定,具有良好的抗原性,为快速诊断ASF提供良好的候选抗原。  相似文献   
14.
用miRNA Target Finder分析软件预测干扰RB1B株马立克氏病病毒(Marek’s Disease Virus,MDV)gM基因翻译的潜在靶序列,从中筛选出3个作为干扰对象,根据干扰载体pRFPRNAiC特点,设计合成3对单链DNA序列,经PCR反应扩增出双链DNA,并将其插入干扰载体pRFPRNAiC,构建重组干扰质粒pRFPRNAiCgM1、pRFPRNAiCgM2、pRFPRNAiCgM3。将质粒pRFPRNAiCgM1以不同的剂量转染鸡胚成纤维(CEF)细胞,确定最佳转染质粒量,试验结果表明1μg转染剂量转染效果最佳。以1μg剂量将3种重组干扰质粒分别转染CEF细胞,24h后感染RB1B株MDV,72h后用空斑计数MDV在CEF细胞上增殖数量,以此判定miRNA干扰效果,结果显示,重组干扰质粒中质粒pRFPRNAiCgM2干扰效果较好,能有效抑制MDV在CEF上的生长繁殖。  相似文献   
15.
为制备针对犬瘟热病毒(canine distemper virus,CDV)P1蛋白的单克隆抗体(McAb),本研究利用重组犬瘟热病毒P1蛋白免疫BALB/c小鼠,并将其脾淋巴细胞与SP2/0进行融合,用CDV包被ELISA板,通过间接ELISA法筛选出两株稳定分泌抗CDV-P1的杂交瘤细胞株(E9E4C10、E9F8D9)。间接ELISA检测腹水效价均为1∶106,亚类鉴定结果均为IgG2b。Western blotting和间接免疫荧光(IFA)分析结果表明,两株单克隆抗体均能与重组P1蛋白和CDV发生反应;ELISA叠加试验增殖结果表明,两株单克隆抗体识别的抗原表位不同。本研究制备的特异性抗CDV-P1的单克隆抗体为建立CDV免疫学检测方法和P蛋白的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犬瘟热病毒疫苗变异株的分离及其P1蛋白的表达、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河北某宠物医院病犬的脾脏中分离到1株犬瘟热病毒,H基因测序结果表明,该分离株与疫苗株的同源性为99.5%,有3个氨基酸突变,但不影响其糖基化位点。将该株病毒P1基因克隆到pET32a(+)载体,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及Rosetta感受态细胞,在IPTG诱导下获得大小为50 ku,可溶性表达的P1重组蛋白。Western blotting、间接ELISA试验结果显示表达产物能被犬瘟热高免血清所识别,表明其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有望用于犬瘟热的检测。  相似文献   
17.
为构建鸡法氏囊组织互补DNA(cDNA)文库,从3周龄鸡法氏囊组织提取总RNA,用偶联oligo(dT)磁珠纯化mRNA,用SMART(Switching methanism at 5'end of RNA transcrip)技术合成cDNA第1链,用LD-PCR方法扩增双链cDNA.经Sfi Ⅰ酶切消化后,用CHROMA SPIN-400柱去除400 bp以下小片段,获得的双链cDNA与同样酶切的pMyr表达载体连接,电转化大肠杆菌获得cDNA文库.初始文库容量为2.8×106cfu,重组子比例为100%,插入片段的大小平均为1.2 kb.扩增后文库容量为8×1011cfu·mL-1.所建文库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受体基因克隆及功能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对犬冠状病毒核衣壳蛋白编码的基因进行原核表达,并进行生物信息分析。结果显示,成功获得N基因,全长为1149 bp,编码382个氨基酸。SDS-PAGE显示,His-N重组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表达,大小约为62 ku。W estern blot分析表明成功表达目的蛋白。生物信息分析发现CCo V BC-1株与CCo V A76株和CCo V HLJ-072株亲缘关系较近;CCo V N蛋白中含有3个结构域和9个潜在的优势抗原表位。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不同类型CpG基序对细粒棘球蚴(Echinococus granulosus)Eg95抗原的免疫增强作用,将pET-32a-3Eg95重组大肠杆菌,经IPTG诱导表达,亲和层析纯化重组蛋白pET-32a-3Eg95。将重组蛋白分别与常规佐剂Quli-A、pUC18-CpG和CpG ODN混合制备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样品,免疫小鼠。通过间接ELISA方法检测抗体水平,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体外刺激试验后细胞因子的相对表达量,检测不同佐剂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方面对Eg95抗原免疫效果的增强作用。结果显示,诱导表达重组蛋白的大小约为56 ku,与理论值相符,用羊细粒棘球蚴阳性血清检测有特异性条带;pUC18-CpG组和CpG ODN组小鼠免疫后14、28、42 d的抗体平均水平(D450 nm)分别为3.10、3.03、3.22和2.98、3.12、3.27,与Quli-A组抗体平均水平相比均差异显著(P<0.05);CpG ODN组血清中抗体平均水平略高于pUC18-CpG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重组蛋白刺激后pUC18-CpG组与CpG ODN组IFN-β、IFN-γ和TNF-α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6.88、2.35、6.28和5.03、2.85、7.07,与Quli-A组相比差异均显著(P<0.05)。因此相对于常规佐剂Quli-A,pUC18-CpG和CpG ODN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方面对Eg95抗原都有显著的免疫增强作用,CpG ODN的免疫增强作用略优于pUC18-CpG,二者均可作为免疫佐剂,增强现有包虫病基因工程疫苗抗原的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20.
犬细小病毒VP2截短基因的原核表达及表达蛋白抗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PCR方法扩增了犬细小病毒(Canineparvovirus,CPV)2段VP2截短基因,将2段短基因片段分别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2a(+)中,表达质粒命名为pET-32a-306和pET-32a-363。将pET-32a-306和pET-32a一363转化至宿主菌E.coliBL21(DE3),IPTG诱导后进行SD孓PAGE和Westernblotting分析。结果显示,融合蛋白相对分子质量大小为30000和33000;与全长VP2蛋白相比,目的蛋白得到了高效表达,且都为可溶性表达。West—ernblotting结果表明,该蛋白融合表达并且有很好的免疫反应原性,可为CPV亚单位疫苗和免疫学诊断方法的研究提供候选抗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