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0篇
林业   3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17篇
  5篇
综合类   36篇
农作物   5篇
水产渔业   12篇
畜牧兽医   74篇
园艺   9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81.
在介绍糖蛋白结构的基础上,从P-糖蛋白防止机体对有害物质的吸收和介导物质的输出、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及通过影响活性氧影响机体细胞凋亡方面阐述了其抗肿瘤机制,展望了关于糖蛋白研究的新方向,指出糖生物学的研究重点将逐渐向糖链结构的解析及其在疾病中的作用等方向转变。  相似文献   
82.
陆游  金敏  袁野  熊家  马红娜  周歧存 《水产学报》2018,42(7):1094-1110
为研究不同脂肪源对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体成分、血清生化指标、体组织脂肪酸组成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进行为期8周的养殖实验。实验配制了4种分别添加有椰子油(CO)、苏子油(PO)、葵花籽油(SO)、鱼油与葵花籽油1∶1混合油(FO/SO)的等氮等脂的饲料,喂养平均初始体质量为(1.52±0.00)g的黄颡鱼幼鱼。实验结果显示:不同脂肪源对黄颡鱼终末体质量(FBW)、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和成活率(SR)均无显著影响,对饲料系数(FCR)影响显著,各组SR均在95%以上。各组间的肝体比(HSI)、肥满度(CF)均有显著性差异,而脏体比(VSI)和肠脂比(IPR)无显著性差异。HSI和CF均以鱼油与葵花籽油1∶1混合油(FO/SO)组最高,葵花籽油(SO)组最低。黄颡鱼的鱼体水分、粗蛋白和灰分不受饲料脂肪源的影响,而椰子油(CO)组的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他3组,为10.51%,剩余3组间无显著性差异。饲料中脂肪源对黄颡鱼肌肉、肝脏组织脂肪酸组成和含量影响显著,并且肌肉和肝脏中脂肪酸含量变化与饲料中相应脂肪酸含量变化基本一致,椰子油(CO)组组织中饱和脂肪酸(SFA)含量最高,苏子油(PO)组组织中亚麻酸(ALA)和n-3 PUFA含量最高,葵花籽油(SO)组组织中亚油酸(LA)和n-6 PUFA含量最高,而鱼油与葵花籽油1∶1混合油(FO/SO)组组织中脂肪酸较为均衡。黄颡鱼血清中的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OB)、白蛋白/球蛋白(A/G)、谷草转氨酶(AST)、总胆固醇(CHOL)、甘油三酯(TG)、血糖(GLU)、肌酸激酶(CK)含量不受饲料脂肪源的影响。各组黄颡鱼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有显著差异。椰子油(CO)组的SOD和GST活性最高,而MDA含量最低。研究表明,在添加豆油的基础上,椰子油、苏子油、葵花籽油和鱼油与葵花籽油1∶1混合油都可以用作黄颡鱼饲料的脂肪源;证实了鱼体组织中脂肪酸组成基本可以反映饲料脂肪酸组成,并且说明了黄颡鱼具有延长和去饱和ALA和LA的能力。  相似文献   
83.
毕赤酵母表达外源基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述了毕赤氏酵母作为外源蛋白表达系统所具有的优越性,以及常规的试验流程,论述了该系统在表达外源蛋白时存在的缺陷并针对这些缺陷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84.
袁野  刘兆刚  董灵波 《森林工程》2015,(2):14-18,26
以塔河林业局天然落叶松林为研究对象,为提高天然落叶松林的健康程度和森林的生态功能,结合当地实际经营情况因地制宜建立了基于基础指标和经营指标的森林健康经营评价体系,系统分为五大要素:系统活力、组织结构、系统稳定性、森林效能和林地环境,并筛选出影响该地区森林健康的14个主要因子:树高、胸径、冠幅、更新、林分密度、生物多样性、灌木盖度、草本盖度、枯梢程度、近自然度、郁闭度、蓄积量、土壤厚度和腐殖质厚度,采用AHP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对随机抽取的未经营天然落叶松林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75%的样地处于亚健康状态,系统活力与稳定性是决定森林健康程度的关键。针对影响力较大的因子如林分密度、群落层次结构、年龄结构、枯落物和生物多样性等进行分析,提出五种经营调整技术。  相似文献   
85.
本试验旨在探讨大豆浓缩蛋白质(SPC)替代鱼粉对黄颡鱼生长性能、饲料利用、血清生化指标、全鱼和肌肉常规营养成分、消化酶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试验设计6组等氮等脂饲料,SPC替代鱼粉水平分别为0、10%、20%、30%、40%和60%。选用初始体重为(2.17±0.02)g的黄颡鱼幼鱼540尾,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养殖桶)放养30尾黄颡鱼幼鱼,进行为期8周的投喂试验。结果表明:1)随着SPC替代鱼粉水平的升高,黄颡鱼成活率、饲料效率、蛋白质效率、肥满度、脏体比、肠脂比均无显著变化(P0.05);当饲料中SPC替代鱼粉水平不超过20%时,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无显著变化(P0.05),而当替代水平提高到30%以上时,这2个指标均显著降低(P0.05)。2)SPC替代鱼粉水平对黄颡鱼全鱼干物质、粗蛋白质和灰分,肌肉干物质、粗蛋白质含量的影响不显著(P0.05);然而,当SPC替代鱼粉水平从10%升高至20%和30%时,全鱼粗脂肪含量显著降低(P0.05),当SPC替代鱼粉水平从10%升高至20%以上时,肌肉灰分含量显著降低(P0.05)。3)SPC替代鱼粉水平对血清葡萄糖、总胆固醇含量及谷丙转氨酶活性有显著影响(P0.05);血清葡萄糖含量在SPC替代鱼粉水平为30%时达到最大值;随SPC替代鱼粉水平的升高,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总体呈上升趋势,总胆固醇含量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4)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与过氧化物酶活性在SPC替代30%组达到最大值,肝脏丙二醛含量达到最小值,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5)各组间胃蛋白酶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SPC替代鱼粉水平对胃淀粉酶、前肠淀粉酶及肝脏淀粉酶活性有显著影响(P0.05),当SPC替代鱼粉水平为10%时,胃淀粉酶活性达到最大值,前肠淀粉酶活性为最小值,肝脏淀粉酶活性在SPC替代鱼粉水平为40%时为到最小值。本试验结果表明,SPC替代20%鱼粉(饲料中SPC的添加量为10.72%)对黄颡鱼生长性能以及消化酶、抗氧化酶活性等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86.
本试验旨在研究周期性饥饿再投喂对虎斑乌贼幼体生长性能、抗氧化指标、消化酶活性、氨基酸组成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选用初始体重为(6.83±0.01) g虎斑乌贼幼体360尾,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30尾。采取周期性饥饿1 d再投喂6 d(S1F6组)、周期性饥饿2 d再投喂5 d(S2F5组)、周期性饥饿3 d再投喂4 d(S3F4组)和持续投喂(对照组) 4种投喂模式,进行为期14 d的投喂试验。结果显示:1)不同饥饿时间对增重率、存活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有显著影响(P0.05),上述3个指标S3F4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S1F6组、S2F5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2)肌肉水分、粗脂肪以及粗蛋白质的含量在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3)不同饥饿时间对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有显著影响(P0.05),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在S2F5组达到最大值;不同饥饿时间对肝脏丙二醛和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均无显著影响(P0.05)。4)不同饥饿时间对肝脏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活性有显著影响(P0.05)。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肝脏淀粉酶活性先降低后升高,在S1F6组有最小值,肝脏脂肪酶活性则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在S2F5组有最小值。5)在虎斑乌贼幼体的肌肉组织中共检测出17种氨基酸,10种必需氨基酸、7种非必需氨基酸的含量以及氨基酸总量(TAA)、必需氨基酸总量(TEAA)、TEAA/TAA各组间均差异不显著(P0.05)。6)肝脏和肌肉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各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肌肉C20∶5n-3(EPA)、C22∶5n-3(DPA)、C22∶6n-3(DHA)以及肝脏DPA、DHA含量在各组间亦无显著差异(P0.05),但S3F4组肝脏EPA、n-3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S1F6组与S2F5组的虎斑乌贼幼体均出现了补偿生长,且肌肉常规营养成分没有发生显著变化。从节约成本、减少污染以及补充生长等方面综合来看,建议在虎斑乌贼幼体的养殖过程中采用周期性饥饿2 d再投喂5 d的投喂模式。  相似文献   
87.
为了研究家蝇几丁质结合蛋白(Md-CBPⅠ)在家蝇防御体系中的相关活性,采用PCR技术,对从鸡源沙门氏菌诱导家蝇幼虫构建的抑制性消减文库(SSH)中筛选到的家蝇幼虫几丁质结合蛋白Ⅰ基因(Musca domestica chitin binding proteinⅠ,Md-CBPⅠ)进行扩增,并成功构建了重组表达质粒p ET-32a-Md-CBPⅠ,于大肠杆菌BL21(DE3)中得以高效表达,纯化并获得了MdCBPⅠ融合蛋白。进一步对该蛋白的亲和活性进行了研究,发现Md-CBPⅠ融合蛋白对几丁质以及纤维素均有一定的结合作用,且其对几丁质的结合作用相对较好。试验为家蝇几丁质结合蛋白生物学活性和免疫学活性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8.
为揭示长期耕作对农田黑土几丁质降解菌群及酶活性的影响及其驱动因子,以黑土区耕法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采用荧光定量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不同耕作措施(灭茬起垄、免耕、间隔深松和翻耕)下0~40 cm土层chiA几丁质降解菌基因丰度、微生物群落结构和酶活性。结果表明:0~20 cm土层,免耕显著提高chiA基因丰度;20~40 cm土层,免耕降低chiA基因丰度、alpha多样性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相对丰度,但是增加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相对丰度。土壤pH、平均重量直径和养分含量显著影响chiA基因丰度和群落结构。与灭茬起垄相比,免耕显著提高0~20cm土层几丁质酶活性,而间隔深松和深翻显著提高0~40 cm土层几丁质酶活性。结构方程模型模拟发现耕作方式、土壤深度、平均重量直径、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chiA基因丰度和放线菌门相对丰度对几丁质酶活性具有显著直接效应。研究结果为明确黑土区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几丁质降解的影响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9.
色素是评价茶风味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蒙顶甘露茶属绿茶,其茶色素以叶绿素、茶黄素为主,且叶绿素为主体成分。本文综述了茶叶色素的组成、功效与应用及稳定性,为不断满足大众对蒙顶甘露茶中茶色素的认识与需求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0.
袁野 《中国农垦》2020,(2):47-48
2019年,创业农场以岗位扶贫、产业扶贫为重点,政策兜底为保障,通过志智同扶,因户施策,保证了每户贫困户至少有两个以上帮扶项目,实现年底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1.92万余元。精准对接,实现帮扶工作全覆盖,创业农场建档立卡贫困户64户122人,其中51户100人于2016年脱贫,13户22人于2017年脱贫。为了巩固精准扶贫成果,农场建立了党员干部“多帮一”的帮扶责任体系,即:“帮扶场领导+帮扶党支部+机关党员干部+驻场单位”帮扶一户贫困户。明确了各帮扶单位的党政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每个月至少到贫困户家里走访两次以上,帮助贫困户解决生产、生活难题,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主阵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