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10篇
  7篇
综合类   34篇
畜牧兽医   4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本研究从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水平探讨有角和无角牦牛群体的体况和代谢差异,为无角牦牛新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试验检测了有角、无角牦牛群体的30项血液生理与生化指标,并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个群体测得的各项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两群体间有11项指标差异极显著(P<0.01),5项指标差异显著(P<0.05),14项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从测定的数据初步判定,有角与无角牦牛群体在高原低氧适应性、肝脏代谢、肾脏代谢及骨质形成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无角牦牛比有角牦牛更适应高原低氧的环境。本试验结果可为牦牛品种资源的合理保护和利用以及新品种的选育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2.
李天科    梁春年    郎侠    裴杰    吴晓云    褚敏    秦文    阎萍 《中国农业科学》2014,47(1):161-169
【目的】GDF-10基因又称作骨形成蛋白3b,最早通过骨形成蛋白寡聚核苷酸序列的PCR扩增所得,与骨骼的形成和发育有关。很多研究已经表明GDF-10基因在骨骼的形态变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实验通过研究甘南牦牛GDF-10基因多态性与生产性状间的相关性,证明GDF-10基因与骨骼发育的相关性,发现与牦牛生产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为加快牦牛选育进程,提高牦牛生产性能提供参考。【方法】以298头甘南牦牛血样为材料,随机选取其中的30个DNA样混合组成DNA池,设计9对引物对GDF-10基因外显子1,2和3进行扩增,扩增产物经琼脂糖凝胶回收后测序。运用BLAST 和Chromas软件通过测序峰图找出突变位点,然后采用高分辨率熔解曲线分析技术(high resolution melting curve,HRM)进行基因型分型和统计等位基因频率。采用SHEsis和PHASE软件对GDF-10基因多态位点进行配对连锁不平衡和单倍型分析,采用SPSS17.0进行基因多态位点与生产性状关联性分析。【结果】检测到甘南牦牛GDF-10基因外显子3的 3个多态位点12116(G/A)、12152(C/T)、和13041(T/C)。群体遗传学分析显示,3个多态位点均表现为低度多态(PIC<0.25);?2检验表明牦牛群体在13041(T/C)位点未达到Hardy-Weinberg平衡(P<0.05),其它两个多态位点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多态位点配对连锁不平衡分析发现,三个突变位点之间存在弱连锁平衡;关联分析表明,甘南牦牛GDF-10基因不同突变位点的基因型与体斜长、体高、胸围、体重差异显著或极显著(P<0.05或P<0.001),与管围差异不显著(P>0.05);单倍型分析后在群体中发现了7种单倍型组合,其中ATC和ATT组合与牦牛的体尺性状和体重显著相关。【结论】甘南牦牛GDF-10基因3个多态位点和两个单倍型组合与牦牛的体高、体长、体重和胸围显著相关,可以尝试作为牦牛生产性状的候选分子标记,为牦牛遗传资源的保护、开发与新品种的选育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3.
[目的]克隆“大通牦牛”Lfcin基因,为将该基因应用于饲料工业和养殖业提供依据。[方法]利用PCR技术从“大通牦牛”基因组DNA中获得乳铁蛋白素(Lactoferricin,Lfcin)基因序列;将Lfcin基因连接于pGEM-T easy载体,送至生物公司测序;将“大通牦牛”与奶牛的Lfcin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同时,对牦牛、奶牛、人、小鼠等物种的Lfcin蛋白进行序列分析和进化树分析。[结果]克隆获得了含“大通牦牛”LF(Lactoferrin)第二外显子的DNA序列,共778bp,其中Lfcin基因编码区长75bp,编码25个氨基酸;序列分析显示,克隆获得的牦牛DNA序列与奶牛该序列存在11个碱基的变异;牦牛和奶牛的Lfcin蛋白质序列完全相同,各物种Lfcin蛋白具有较高的同源性;进化树分析表明Lfcin进化树符合物种进化规律。[结论]该研究为Lfcin基因在原核或真核细胞中的表达研究以及进一步研究Lfcin蛋白的生活活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4.
本研究选择甘肃皇城羊场成年甘肃高山细毛羊母羊200只,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穿上特制的绵羊罩衣,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相同条件下饲养管理到第二年春季测定羊毛品质指标。结果表明,试验组平均羊毛长度比对照组长0.29 cm,差异显著(P<0.05);羊毛细度试验组与对照组相差仅0.7μm,差异不显著(P>0.05);羊毛油汗长度试验组比对照组长2.76cm,差异极显著(P<0.01);毛丛污染深度,试验组比对照组污染深度短2.46 cm,差异极显著(P<0.01);羊毛脂和汗质的含量试验组比对照组分别提高55%和16.5%,差异均极显著(P<0.01);羊毛中杂质含量对照组杂质含量比试验组高20.47个百分点,差异极显著(P<0.01);毛束强度试验组仅比对照组毛束强度偏低2.22N/kt(P>0.05)。  相似文献   
55.
牦牛SRY基因克隆与分子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SRY(Sex-determining region on the Y chromosome,SRY)基因位于哺乳动物的Y染色体,对性别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对高原牦牛SRY基因的编码区进行克隆和分子特征分析,以期从分子水平了解牦牛的性别形成机制.以雄性高原牦牛血液为材料,从基因组DNA中扩增SRY基因编码区(单外显子)序列,将其克隆至pGEM-T easy载体并测序.同时,将牦牛SRY基因编码区与奶牛进行序列比对;对牦牛SRY蛋白与其他物种SRY蛋白进行序列比对;采用在线生物软件对牦牛SRY蛋白的特性和结构进行预测.牦牛SRY基因(GenBank:EU547257)编码区长687 bp,编码229个氨基酸.克隆获得的牦牛SRY基因编码区与奶牛该序列存在2个碱基的变异,造成1个氨基酸的变异;各物种SRY蛋白具有较高的同源性;牦牛SRY蛋白(GenBank:ACB 29799)主要由亲水性氨基酸构成,同源建模预测的SRY HMG区域的3D模型显示,SRY HMG区域三维结构呈由三个α-螺旋组成的"L"型.首次从高原牦牛基因组中克隆了SRY基因,并进一步揭示了其分子特征,为从分子水平人为的控制牦牛性别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56.
牦牛MSTN基因内含子Ⅱ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PCR-SSCP技术研究了5个牦牛群体共计401头个体的MSTN基因第2内含子的多态性.结果表明:牦牛MSTN基因第2内含子存在多态性,测序发现该片段第192 bp处有一个A 到G的单碱基突变.所检测的5个牦牛群体中,除新疆巴州牦牛群体未检测到AA基因型,其他4个群体中均发现AA、AB和BB 3种基因型,大通牦牛、甘南牦牛、青海高原牦牛群体中均以BB型为优势基因型,而天祝白牦牛和新疆巴州牦牛则以AB为优势基因型.不同牦牛群体中均检测到A,B两个等位基因,并且B基因频率均高于A基因频率,B等位基因为各牦牛群体中的优势等位基因.各群体经过χ~2检验,在该基因座上,甘南牦牛、天祝白牦牛、青海高原牦牛3个群体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大通牦牛、新疆巴州牦牛两个群体处于不平衡状态(P<0.05).分析了5个牦牛群体的遗传结构,发现大通牦牛的基因杂合度、有效等位基因数、多态信息含量等均最低,分别为:0.171,1.207,0.157;而天祝白牦牛的基因杂合度,有效等位基因数、多态信息含量等均最高,分别为:0.490,1.961,0.370;新疆巴州牦牛的基因杂合度、有效等位基因数、多态信息含量等均略低于天祝白牦牛.  相似文献   
57.
为了解甘肃肃北牦牛乳—牧草—土壤之间的生态联系,收集核心放牧区土壤、牧草及肃北牦牛初乳和常乳,检测土壤矿物质元素、牧草营养成分含量及牛乳理化性质,并将检测结果与现有相关文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与甘南牦牛产地(玛曲和碌曲)相比,肃北土壤中含有大量的镁、铝和钙等常量元素,以及较多的镍、钴和硒等微量元素。肃北牧草中粗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明显高于玛曲和碌曲两地,但粗脂肪含量和总磷含量较低。基于其他数据分析显示,肃北牧草整体质量低于甘南两地。初乳分析结果表明,与环湖牦牛和甘南牦牛相比,肃北牦牛乳的乳密度和蛋白质含量明显更高,冰点更低。肃北牦牛常乳也表现出较高的乳糖含量和较低的冰点,说明肃北牦牛乳具有较高的乳品质和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58.
为了研究牦牛DRB3.2基因exon 2遗传多样性,试验采用PCR-RFLP对天祝白牦牛、甘南牦牛、大通牦牛3个类群757头个体的MHC-DRB3.2基因进行PCR-RFLP分析。结果表明:共检测出8个HaeⅢ酶切位点、11种基因型;在3个牦牛类群中,HaeⅢC基因型(225 bp/175 bp/85 bp/35 bp)在大通牦牛、天祝白牦牛中是优势基因型,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387和0.366;而在甘南牦牛中,HaeⅢA基因型(175 bp/85 bp/35 bp)为优势基因型,基因型频率为0.306。3个群体的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739,0.754,0.743,均达到了高度多态(PIC>0.50)。说明牦牛DRB3.2基因具有高度多态性,在研究牦牛抗病育种和提高牦牛生产性能方面具有独特的效力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9.
[目的]提高细毛羊的繁殖潜能,增加农牧区养殖者的经济效益。[方法]应用绵山羊双羔素(睾酮-3-羧甲基肟·牛血清白蛋白),在新疆巩乃斯种羊场、甘肃天祝种羊场、青海三角城种羊场和黑龙江齐齐哈尔种羊场开展免疫试验。[结果]巩乃斯种羊场试验组产羔率为143.68%,对照组产羔率为125.10%,试验组产羔率比对照组提高了18.58%;天祝种羊场试验组产羔率为129.34%,对照组产羔率为102.71%,试验组产羔率比对照组提高了26.63%;三角城种羊场试验组产羔率为114.80%,对照组产羔率为104.84%,试验组产羔率比对照组提高了9.96%;齐齐哈尔种羊场试验组产羔率为150.62%,对照组产羔率为119.67%,试验组产羔率比对照组提高了30.95%。[结论]只要加强饲养管理,绵山羊双羔素可以提高细毛羊的繁殖率。  相似文献   
60.
利用PCR-SSCP技术,对甘南牦牛、大通牦牛和天祝白牦牛的FASN基因第3内含子进行SNPs筛选,并将筛选到的突变位点与牦牛部分肉质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3个牦牛群体在第3内含子检测到g.5477 C→T的突变,由此产生3种基因型:HH、HG、GG.相关性分析表明,HH基因型和HG基因型个体的脂肪含量显著高于GG基因型个体(P<0.05).HH、HG、GG 3种基因型对失水率、熟肉率、pH24值和剪切力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