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综合类   2篇
畜牧兽医   20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为了解蓝舌病(bluetongue,BT)在云南边境地区的流行和分布情况,2020年采用竞争ELISA方法,在云南省边境地区12个县市随机采集135个养殖场、活畜交易市场和散养户的3800份牛血清样品进行蓝舌病病毒(bluetongue virus,BTV)抗体检测。结果显示:12个边境县市均检出阳性血清样品,平均样品阳性率为77.9%,场户阳性率为93.3%;样品阳性率有一定的地区差异,其中陇川县最高(92.0%),孟连县最低(48.0%),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境外牛血清样品阳性率(84.8%)显著高于本地牛(67.9%),P<0.05;不同饲养方式下的样品阳性率存在差异,其中舍饲最高(81.4%),半放牧半舍饲(62.5%)最低,P<0.05;黄牛样品阳性率(80.0%)明显高于水牛(61.4%),P<0.05。结果推断,BT在云南边境地区可能广泛存在且流行严重,需要持续开展血清学调查、监测,重点加强对境外牛的控制。本研究为我国西南边境地区BT防控提供了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中山病在我国的流行和分布情况,本研究采用竞争ELISA检测方法,对2016—2018年我国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新疆、西藏、湖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和广东13个省级区划的8 232份牛羊血清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有12个省级区划检测出抗体阳性,且阳性率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季节性,由北向南逐渐升高(0~74.03%),秋季阳性率(2.50%~60.00%)明显高于春季(0~10.00%)和夏季(2.22%~35.00%)。乌兰察布、哈密、河池和曲靖等4个采样点的牛羊血清检测发现,牛血清抗体阳性率均高于山羊和绵羊血清。以上结果表明中山病在我国的流行已具有广泛性,流行分布状况与其媒介昆虫的活动有密切关系,并且牛比羊更易被该病毒感染,同时本研究的试验数据将有助于我国更好地了解和防控中山病。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旨在探明绵羊感染16型蓝舌病病毒(Bluetongue virus type 16,BTV16)后细胞因子IFN-γ、IL-2、IL-4和IL-10的消长特点。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对感染BTV16后3只绵羊上述4种因子mRNA进行检测,同时设立阴性对照绵羊,并以0 d mRNA为基准,计算mRNA的相对表达量,同时检测病毒抗体效价、测量绵羊体温。结果显示,接种BTV16的3只绵羊均不同程度产生抗体和体温症状,4种细胞因子的mRNA在接种病毒2~4 d内均出现显著上升,其中IFN-γ峰值在2.58~27.84倍之间,IL-2峰值在5.24~17.19倍之间,IL-4峰值在2.16~3.43倍之间,IL-10峰值在15.78~48.77倍之间,个体上升幅度存在显著差异,4种细胞因子均在高水平持续6 d左右后逐渐下降。对照绵羊上述参数在正常范围内波动。本研究阐明了接种BTV16后绵羊细胞因子IFN-γ、IL-2、IL-4、IL-10在转录水平上的消长特点,为进一步深入开展BTV感染特征、宿主机体免疫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掌握云南省边境地区动物虫媒病毒的多样性分布和传播风险。方法 在云南省景洪市设立哨兵牛3头,每周1次采血进行虫媒病毒的监测与分离。通过电镜观察、基因组琼脂糖凝胶电泳、RT-PCR与克隆测序对分离病毒进行鉴定,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与血清中和试验对病毒在动物上的感染进行回溯分析。结果 2019年,在监测期第13周,从1头哨兵牛的血液中分离出1株致C6/36细胞病变的病毒(V301/YNJH/2019),电镜观察可见直径约70 nm、呈二十面体对称结构的病毒粒子,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病毒基因组为双链RNA,RT-PCR鉴定分离毒株为芒市病毒(MSV)。测序显示,分离毒株的基因节段Seg-4和Seg-7长度为2 055和1 122 bp,编码病毒的外层衣壳蛋白VP4(628 aa) 和VP7(298 aa),基因节段Seg-2和Seg-9长度为3 055和1 076 bp,编码病毒的内层衣壳蛋白VP2(956 aa) 和VP9(283 aa);分离毒株与云南省芒市分离的MSV/DH13M041毒株具有最近的亲缘关系,核酸序列相似度在97.4% (Seg-9)~98.5% (Seg-2)之间,氨基酸序列相似度在96.4%(VP9)~98.4%(VP2)之间。病毒感染的回溯分析显示,监测期的第11周,牛血液中病毒核酸检测呈阳性,病毒核酸含量在第13周达到高峰,随后快速降低,在第18周转为阴性;感染哨兵牛在监测期的第13周已产生特异性中和抗体(1∶14),在第16~18周处于高峰(1∶226),至监测结束的第24周降低为1∶57。结论 本文从牛体中分离到了MSV,表明牛是MSV的易感动物之一,病毒在感染牛上呈“一过性感染”的特征。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展MSV的检测诊断、流行病学调查与致病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为建立一种简便、快速的中山病血清抗体监测方法,本研究采用纯化的中山病病毒(CHUV)包被ELISA反应板,兔抗CHUV多克隆抗体作为竞争抗体,建立了检测CHUV抗体的竞争ELISA(C-ELISA)方法。结果显示:抗原最佳包被浓度为4.12μg/m L,竞争抗体最佳使用浓度为1∶12 000倍。特异性试验显示该C-ELISA方法仅能检测CHUV抗体,其它相关病毒阳性血清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对已知阳性样品的检测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C-ELISA方法敏感性高于血清中和试验和琼脂扩散试验。分别用C-ELISA、RT-PCR和病毒分离试验对监控动物每周采集的血清和抗凝血样品进行检测,ELISA结果与其它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对应一致。本研究建立的C-ELISA为CHUV抗体的检测提供了一种快速、方便、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西南边境地区牛感染中山病病毒(Chuzan virus,CHUV)的情况。【方法】 应用BHK21细胞对云南景洪、江城采集的312份健康黄牛血液样品盲传分离病毒,对出现细胞病变的毒株进行形态学、基因组带型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对分离到的病毒进行S7、S2基因序列测定和比对分析。【结果】 4份血液样品可致BHK21细胞病变,电镜观察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约50 nm;琼脂糖凝胶电泳发现,4株分离毒株基因组为10节段,带型为"3-3-4",与2012年云南师宗分离的CHUV SZ187毒株相似;4株病毒S7、S2基因核苷酸序列相似性分别为98.7%~99.7%和97.9%~99.1%;S2基因片段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与中国本土分离的SZ187、GHN-GS-16等毒株相似性最高;S7基因片段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与日本分离的ON-1/E/18、ON-3/E/17及中国本土的SZ187、GHN-GS-16等毒株的相似性最高。S7、S2基因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4株新分离毒株亲缘关系最近;4株毒株的S7基因序列与中国本土和日本分离的已知帕利亚姆血清群病毒(Palyam serogroup virus,PALV)毒株位于同一分支,提示4株毒株为PALV,且形成一簇,有一定的地域性;4株毒株S2基因片段核苷酸序列与中国本土分离的CHUV位于同一分支,亲缘关系较近,进一步证实这4株毒株为CHUV。【结论】 本研究首次报告了从云南边境地区牛群中分离到CHUV毒株,为CHUV在中国的流行病学和边境地区疫病风险防控提供了重要参考及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云南省边境地区牛口蹄疫(FMD)免疫情况,对2021年采自云南省7个边境县市的1 522份牛血清样品,采用O、A型口蹄疫病毒(FMDV)c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及FMDV 结构蛋白单抗阻断ELISA试剂盒进行抗体检测。结果显示:O、A型抗体阳性率平均分别为57.61%、67.29%,未达到70%的国内最低免疫标准;勐腊、盈江两地非结构蛋白抗体阳性率偏高,分别为57.50%、54.62%;入境牛O型、A型、非结构蛋白抗体阳性率分别为70.29%、79.70%、58.23%,本地牛分别为54.31%、63.87%、40.52%,差异显著(P<0.05);规模场、散养户、隔离场的O型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1.04%、52.24%、70.29%,A型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3.73%、63.12%、79.70%,非结构蛋白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7.78%、42.31%、58.52%,隔离场阳性率场显著高于规模场和散养户(P<0.05)。结果表明:云南省边境地区FMDV免疫抗体水平不高,且存在一定的病毒传入风险,需持续开展血清学调查和监测,提高疫苗接种强度,降低FMDV向国内扩散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旨在了解云南省景洪市虫媒病毒的流行情况。2019年在景洪市勐罕镇设立了3头哨兵动物牛,定期采血进行虫媒病毒的分离与鉴定,共获得7株病毒分离物。经病毒核酸的RT-PCR鉴定,分离到2株血清型分别为6型和7型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pizootic haemorrhagic disease virus,EHDV),2株血清型分别为4型和5型的蓝舌病病毒(bluetongue virus,BTV),1株帕利亚血清群病毒(palyam serogroup virus,PALV)中的D’Aguilar virus(DAV)血清型病毒和2株未鉴定出的环状病毒。经病毒Seg-2、Seg-3序列ORF区的比对和进化分析显示,7株病毒的地域型均为Eastern型,与日本、澳大利亚和印度毒株具有最近的亲缘关系。3头哨兵动物的血液和血清,经病毒核酸及血清中和试验检测,证明3头动物均被相应的病毒感染。动物感染病毒后,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迅速上升,3~4周后达最高点并能够在该水平维持较长时间,而血液中病毒核酸含量2~4周到达最高点后则呈迅速下降趋势。本研究报道了景洪虫媒病毒的分离、毒株序列特征以及在动物上的感染特性,研究结果为进一步了解当地的牛虫媒病毒提供数据支撑,同时3头牛分离获得7株病毒,提示当地可能还存在更多种类的虫媒病毒。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牛感染帕利亚姆亚群达圭勒病毒(D’Aguilar virus,DAGV)情况,本研究应用BHK21细胞对2019年云南省景洪市采集的健康黄牛血液样品进行盲传病毒分离,对出现细胞病变的样品进行形态学、基因组带型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对分离到的病毒进行S2、S3、S7基因序列测定和比对分析。结果显示,有5个血液样品可致BHK21细胞病变,电镜观察到完整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约50 nm;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发现5株新分离病毒基因组为10节段,呈现3-3-4的电泳带型特征,其带型特征与2014年在云南分离到的DAGV V106/YN/2014毒株相似;5株病毒S2、S3、S7基因核苷酸、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均为100%,S3、S7片段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与中国本土分离的帕利亚姆亚群病毒(Palyamserogroup virus,PALV)毒株相似性最高;S2片段氨基酸与核苷酸序列与日本分离的DAGV相似性最高。S2、S3、S7基因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5株新分离毒株间基因相似度为100%;5个毒株的S7与S3基因序列均与中国本土分离的已知部分PALV毒株在同一分支,亲缘关系较近,提示这5株毒株为PALV;5株毒株S2片段核苷酸序列与日本分离的部分DAGV毒株位于同一分支上,亲缘关系较近,进一步证实这5株毒株为PALV DAGV。本研究成功分离到5株DAGV毒株,并进行了基因片段遗传进化分析,为进一步开展DAGV流行病学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为制备一种阿卡斑病毒灭活疫苗并初步评价其免疫效果,本研究应用组织半数感染量(TCID50)测定的方法对阿卡斑病毒CX-01株在HmLu-1、Vero、BHK-21细胞上的扩繁规律进行判定,研究病毒在终浓度0.002 mol/L的BEI灭活剂、37℃条件下的灭活规律,然后应用ISA 206佐剂乳化制备疫苗,通过小鼠模型评估抗原中的添加剂蔗糖、海藻糖和左旋咪唑对免疫效果的影响。结果:HmLu-1细胞培养病毒效价最高为106.75 TCID50/mL,优于Vero和BHK-21细胞;终浓度为0.002 mol/L的BEI灭活剂处理5 h即可完全灭活病毒,为确保对阿卡斑病毒的灭活完全彻底,在BEI灭活剂用量和灭活条件不变的前提下,选择最优的灭活时间为8 h;添加5%蔗糖、5%海藻糖、1%左旋咪唑的疫苗组免疫效果最好,平均中和抗体滴度为18.0。本研究结果对阿卡斑病毒的培养和灭活疫苗的制备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