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1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5篇
  2篇
综合类   10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37篇
  2023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41.
不同来源沙门氏菌的毒力基因检测与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不同畜禽中沙门氏菌的携带状况及其毒力和耐药性,为动物源沙门氏菌的流行病学分析和防控提供数据和依据。[方法]从山东、吉林、江西、新疆和云南等地区采集样本,用国标法分离鉴定沙门氏菌,用沙门氏菌血清型试剂盒检测血清型,用PCR方法检测毒力基因,最后用微量肉汤稀释法(MIC)对分离菌株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健康畜禽和发病畜禽样本中的沙门氏菌分离率分别为20.67%(141/682)、6.13%(45/734)。发现4种沙门氏菌优势血清型,分别为德尔卑(42.6%)、印第安纳(26.2%)、肠炎(17.7%)和汤普森(17%)。对分离菌株进行毒力基因分析,检测SPI-1~SPI-5上的5个核心蛋白基因和spv A、B、C、D和R毒力质粒基因,其中健康畜禽样本中沙门氏菌毒力岛上的基因携带率与发病畜禽样本中的携带率基本一致,但发病畜禽中的菌株毒力质粒基因携带率明显高于健康畜禽。耐药性检测结果表明,除多西环素和庆大霉素外,发病动物中的沙门氏菌对抗生素的耐药率均比健康动物中的高。猪源与鸡源沙门氏菌对庆大霉素、头孢噻呋、氧氟沙星、粘杆菌素的耐药率差异显著,对其他抗菌药物略有差异,但不显著。健康畜禽中的多数沙门氏菌株耐药1~2种,占分离菌株总数的55.32%;发病畜禽中耐药10种以上的沙门氏菌占分离株总数的44.44%。[结论]发病畜禽中的沙门氏菌分离率比健康畜禽中的低,但其毒力质粒基因的携带率较健康畜禽中的高,且耐药情况较严重,多重耐药率高。该分析结果可为沙门氏菌的危害评估和防控措施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2.
赵建梅 《农村电工》2004,12(1):26-26
1客户档案1.1客户名称和编号。与电费系统(电能计量装置台账)的“客户名称”和“区号”一致,达到了数据共享,可互相转换。1.2用电性质。设定为“照明”、“农业”、“工业”、“非照明”和“其他”五类,点击鼠标,可随意选择。1.3用电设备情况。将该客户的所有用电设备全部统计。客户设备台账的“客户名称”和“编号”同微机电费系统的“客户名称”和“区号”达到了数据共享。1.4电能计量装置。客户电能计量装置台账(山东省电力集团公司统一规定的格式)的“区号”和“客户名称”,同微机电费系统的“区号”和“客户名称”达到了数据共享。1.5…  相似文献   
43.
目前已有多种可用于肉品卫生质量检验的理化方法,但是对其有效性的确认,并不完全一致。为进一步筛选并明确能够用于快速准确鉴定病死畜禽产品的理化方法,利用实际采集的200份病死畜禽和126份健康畜禽样本,对硫酸铜沉淀法、微生物毒素法、pH试纸法、过氧化物酶法4种理化方法进行了有效性筛选,并研究了各方法对不同储存温度和时间,以及不同病原感染的病死畜禽样品鉴定的适用性。结果显示,硫酸铜沉淀法对病死猪肉有效鉴定率为68.7%(79/115),对病死鸡肉的有效鉴定率为81.2%(69/85),对畜禽样品总体鉴定准确度达81.4%;且在室温当天、冷藏3 d以及冷冻7 d和30 d条件下适用性较好,对于病毒和细菌感染的样品都适用。微生物毒素法对病死畜禽产品鉴定的敏感性较高(75.0%),但特异性低(34.8%)。pH试纸法对于病死猪肉的鉴定有效性尚可(76.3%),适用性也较好,但对病死鸡肉的鉴定有效性较差。过氧化物酶法对病死猪肉的检出率为58.3%,对不同温度和时间以及不同病原感染样品的适用性也较好,但对病死鸡肉的鉴定效果不佳。结果表明,硫酸铜沉淀法可用于病死畜禽产品鉴定,微生物毒素法对病死畜禽产品的鉴定效果较差,pH试纸法和过氧化物酶法可有效鉴定病死猪肉。  相似文献   
44.
用无特定病原体 (SPF)鸡胚增殖禽流感鸡体分离株A/Chicken/Wangcheng/4/2001(H9N2)(WC2001),提取病毒总RNA。根据已发表的A型流感病毒株NP基因序列 ,设计一对引物 ,运用反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RT -PCR)扩增该病毒分离株的NP基因 ,克隆后进行序列测定。序列分析表明 ,扩增的NP基因为相应的开放阅读框架。WC2001株NP基因序列与数株A型流感病毒NP序列进行比较 ,相互间同源性在80%左右 ,其中与A/Duck/HongKong/Y280/97(H9N2)有很高的同源性 ,而与人流感病毒株和猪流感病毒株差异较大 ,显示禽流感病毒特征。  相似文献   
45.
[目的] 初步调查分析山东部分地区生猪屠宰环节沙门氏菌污染状况和血清型分布,了解生猪屠宰环节沙门氏菌的动态变化。[方法] 采集鲁东部、东北部、中部、西部和西南部地区不同规模屠宰场生猪屠宰环节样品共1012份,分离疑似沙门氏菌并利用PCR方法和血清凝集反应进行鉴定,单因子血清进一步进行血清型分析。[结果] 共分离鉴定沙门氏菌202株;鲁东、东北、中部、西部和西南部地区的沙门氏菌污染率分别为27.2%、12.6%、34.6%、12%和13.5%;沙门氏菌分离株共有9种血清型,以德尔卑(S.derby)、鼠伤寒(S.typhimurium)、汤卜逊(S.thompson)为主。[结论] 山东地区部分屠宰场生猪屠宰环节存在较严重的沙门氏菌污染现象,应加强屠宰环节致病菌监测,并在屠宰全程严格执行良好生产规范。  相似文献   
46.
近年来,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国际组织以及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已纷纷针对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展开了系统、科学的风险评估,并建立了快速信息共享、紧急预防、快速反应的风险预警体系。我国在食源性致病微生物风险预警方面引入了微生物预测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多种食源性致病微生物风险评估研究;利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大数据,建立了基于风险评估要求的地理信息系统(GIS)可视化平台,用以探索风险预警与交流机制等。我国食品微生物预警研究已开展多年,但仍存在数据缺乏标准化、预警技术不完善等问题。未来需要加强部门协作,实现数据共享,并深入开展预警技术研究。本文为完善我国食品安全体系和开展风险预警工作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7.
近些年全球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与此同时环境破坏程度也日益加重,全球气候变暖、雾霾严重就是对人类的警告。想要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就要关注林业资源保护,而要从源头上提升林业苗木资源的质量,就需要引进先进的林业种苗生产技术以及管理技术。分析了林业种苗生产技术以及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48.
49.
为了解我国不同地区屠宰生猪肉品中致泻性大肠杆菌污染情况及系统进化关系,降低由其带来的公共卫生危害,将近几年分离自华北、华东、华中及西南地区猪屠体表面的283株大肠杆菌进行了致泻性大肠杆菌多重PCR鉴定及2b-RAD测序分型。多重PCR鉴定结果显示,共检出36株致泻性大肠杆菌,检出率为12.7%,其中西南地区检出率(26.92%)高于华北(13.33%)、华东(10.57%)和华中(10.81%)地区;5种致泻类型中,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肠致泻性大肠杆菌(EPEC)、肠聚集性大肠杆菌(EAEC)、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和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的占比分别为33.33%、30.56%、25.00%、5.56%和5.56%。将致泻性大肠杆菌进行2b-RAD测序,种群聚类分析显示,这36株致泻菌可分为8个亚群;系统发生树分析显示,亲缘关系较近菌株的致泻类型基本一致,分离时间也比较接近,而且来自同一地区菌株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近。可见,我国屠宰生猪肉品中污染的致泻性大肠杆菌以ETEC、EPEC和EAEC类型为主,其流行分布有一定的地域差异,且其亲缘关系呈一定的时空特异性。本研究为精准防控生猪屠宰环节致泻性大肠杆菌污染,保障肉品卫生安全提供了科学数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0.
风险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存在于任何事物中,实施农业项目也不例外.要想在农业项目投资中获取收益就不能因风险的存在畏缩不前.因而有效地分析农业项目风险、避免和减少风险损失是重大课题.本文从农业项目立项前和项目实施过程中两条路径出发,提出处理农业项目风险的对策和方法探讨,以利项目单位事先充分识别和评估项目风险,提出规避项目风险的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