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1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5篇
  2篇
综合类   10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37篇
  2023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51.
博客,作为一种新的交流平台,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简要介绍了图书馆学人博客的兴起与发展,分析了图书馆学人博客丰富的信息含量,阐述了其在图书馆学信息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2.
正病原微生物一般包括病原菌、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真菌和病毒,其中以细菌、病毒和真菌最普遍。畜禽产品中的有害病原微生物有肠道致病菌、致病性球菌、产毒真菌,还有寄生虫和病毒,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对人体产  相似文献   
53.
为探明小型屠宰场生产牛肉中产气荚膜梭菌的消费风险及其生产链中的关键风险防控点,以北京市某小型肉牛屠宰场不同样品的产气荚膜梭菌污染监测数据和调研数据为基础,构建了牛肉中产气荚膜梭菌定量风险评估模型,并通过@Risk软件模拟运行分析。通过模型模拟的屠宰后单头牛胴体表面产气荚膜梭菌污染量90%的可能分布在102.00~563.00 CFU,平均值为280.84 CFU,而实际监测数据拟合为291.17 CFU,说明模型可信。根据屠宰过程中各环节的模拟数据,构建了牛胴体表面携带产气荚膜梭菌消长变化图,发现产气荚膜梭菌携带量从剥皮后的122.31 CFU/头上升至屠宰后的280.00 CFU/头,屠宰环节携带量为0.11 CFU/100 g,而销售环节升至4.95 CFU/100 g。通过模型对各变量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发现胴体表面产气荚膜梭菌污染对牛肉产气荚膜梭菌污染的风险贡献最大(R=0.69),其次是空气中的带菌量,而销售环节100 g牛肉携带产气荚膜梭菌的风险主要与从屠宰到销售过程中牛肉带菌量变化有关(R=0.96)。可见,屠宰过程中肉牛的本底携带、空气中带菌量以及储运销售过程中的交叉污染是牛肉中产气荚膜梭菌污染的关键控制点。结合剂量-反应关系和膳食数据,模型评估的本屠宰场生产牛肉中产气荚膜梭菌引发的感染风险每年不足1例,风险极低。本研究构建了小型肉牛屠宰场屠宰过程中产气荚膜梭菌定量风险评估模型,可为牛屠宰场产气荚膜梭菌污染的风险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4.
作为食品,粮食是主要的消费途径之一。利用中国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和食品消费支出等相关数据,运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ELES)模型,对1995—2012年中国城乡居民食品消费支出结构进行定量分析,并在ELES模型框架下分析中国城乡居民粮食消费的变化趋势及特征,进而剖析中国城乡居民粮食消费特点并探究成因,最终提出未来中国城乡居民的粮食消费趋势。  相似文献   
55.
生鲜乳中致病微生物污染严重影响乳及其制品的质量安全。本文分析了致病微生物的污染来源,并对生鲜乳中可能携带的对消费者健康有影响的37种病原微生物综合其致病性和耐药基因传播进行危害分析,明确了需优先管控的致病微生物风险排序,为我国生鲜乳全产业链中致病微生物认知、防控、风险评估提供技术参考。同时结合我国生鲜乳不同生产模式,提出影响消费者健康的致病微生物消减措施:养殖环节要加强饲料、牛舍和牛体的微生物控制;挤奶环节加强挤奶工具、挤奶员工、和药浴时的微生物控制;贮运环节要加强储存和运输过程中的微生物控制。这些针对性防控策略建议,将促进相关方及时跟进生鲜乳质量安全控制,降低乳制品消费风险。  相似文献   
56.
了解胶东地区不同家禽携带沙门菌的流行分布及其耐药现状,为有效防控家禽沙门菌的流行传播及遏制其耐药提供依据。采用细菌的常规分离培养、质谱法、PCR法和微量肉汤稀释法等,对2021年8—10月在胶东5个地区3种家禽养殖场采集的3150份泄殖腔拭子进行沙门菌分离鉴定、血清型鉴定、药敏试验及β-内酰胺酶主要耐药基因的检测,利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发现:(1)共分离获得194株沙门菌(6.16%)。水禽源沙门菌的携带率(14.36%)比肉鸡(5.04%)、蛋鸡(1.15%)高。(2)较多的血清型为S.Enteritidis(38.14%)、S.Kentucky(21.65%)、S.Senftenberg(14.95%)、S.Indiana(12.37%)、S.Typhimurium(8.76%)为主。肉鸡和水禽(均为7种)的沙门菌血清型较蛋鸡(3种)多,但均以S.Enteritidis为主。(3)110株禽源沙门菌对氨苄西林、异磺胺异噁唑、四环素3种药物耐药相对严重(58.18%~77.27%),未检测到美罗培南的耐药菌株。水禽和肉鸡源菌株较蛋鸡耐药严重,尤其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相似文献   
57.
本试验旨在通过监测沙门菌在生猪屠宰各环节和猪肉产品中的污染分布和耐药状况,揭示沙门菌在猪肉生产过程中的传播及耐药情况。选取山东省5个代表性生猪屠宰场为风险观测点,采集肛拭子、屠宰环境拭子、水样品和胴体拭子共552份,参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对其中沙门菌进行分离培养和鉴定;参照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其药物敏感性;利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鉴定沙门菌的基因型。结果显示,共分离获得58株沙门菌,总阳性检出率为10.5%(58/552);中小型屠宰场(15.6%,33/212)较大型屠宰场(7.4%,25/340)沙门菌污染严重;屠宰环节预冷前样品检出率最高,为26.7%(8/30);不同类型样品中肛拭子样品的检出率最高,为15.1%(16/106)。耐药性检测结果显示,58株沙门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最高(96.6%,56/58),多重耐药率为96.6%(56/58);中小型屠宰场分离株较大型屠宰场的整体耐药严重,胴体拭子(46.4%,26/56)和肛拭子(28.6%,16/56)分离株的多重耐药率高于环境拭子(25.0%,14/56)...  相似文献   
58.
弯曲杆菌引起的食源性胃肠道疾病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一项严重经济和公共卫生负担。当前国内外进行的弯曲杆菌属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研究的靶基因均为16S rRNA基因。为满足检测试剂标准化需求,制备了候选弯曲杆菌16S rRNA基因质粒DNA标准物质,经均匀性和稳定性检验,证实其于-20℃保存12个月,4℃短期保存8 d,反复冻融30次后依然稳定。对候选标准物质采用微滴式数字PCR (ddPCR)方法,联合8家实验室进行联合定值,对不确定度进行量化、合成,确定了标准物质的扩展不确定度。最终确定弯曲杆菌16S rRNA质粒DNA标准物质标准值为4.95×103 copies/μL,扩展不确定度(k=2)为0.47×103 copies/μL。临床试用结果表明,该产品具有良好的均匀性和稳定性。该标准物质的研制,为我国弯曲杆菌分子生物学检测试剂的标准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