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6篇
水产渔业   4篇
畜牧兽医   1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1.
梁子湖、鄱阳湖和淤泥湖团头鲂的形态学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团头鲂的3个种质资源区(梁子湖、鄱阳湖和淤泥湖)群体的可量性状和可数性状进行了多元统计分析。对可数性状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3个团头鲂群体在侧线鳞数、侧线上鳞数、侧线下鳞数、胸鳍鳍条数以及臀鳍鳍条数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以体长作为协变量对可量性状进行的协方差分析显示,3个团头鲂群体在全长、体高、头长、头宽、尾柄长、尾柄高、背前区长和腹鳍前长存在显著性差异。对可量性状建立判别函数以及对可量性状平均值进行聚类分析表明梁子湖团头鲂与鄱阳湖团头鲂在外部形态上更为相似。主成分分析构建了3个主成分,其贡献率分别为39.78%、22.63%和6.53%,累计贡献率为68.95%。多元统计分析显示梁子湖群体和淤泥湖群体之间的形态差异最大,而梁子湖和鄱阳湖的比较相似。通过计算变异系数,根据Mayr等提出的75%规则,认为它们的形态差异是种内不同地理种群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玉米蛋白粉替代鱼粉及补充鱿鱼膏和甜菜碱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摄食和生长性能的影响。试验一:以含30%鱼粉饲料作为基础饲料,然后采用玉米蛋白粉替代基础饲料中10%、15%、20%、30%和40%的鱼粉,配制成6种等蛋等脂的试验饲料,投喂平均体重(105±0.23)g的黄颡鱼8周。结果表明:当鱼粉的替代量达到30%时,黄颡鱼的增重率、摄食率、蛋白质沉积率和脂肪沉积率与对照组相比显著下降23.9%、11.2%、21.1%和22.9%,饲料系数显著升高9.5%(P < 0.5)。试验二:以含30%鱼粉饲料作为基础饲料,玉米蛋白粉替代30%鱼粉为负对照组,在负对照组饲料中分别添加1%鱿鱼膏、2%鱿鱼膏、0.5%甜菜碱和1%甜菜碱,配制成6组等蛋等脂的试验饲料。以6种试验料投喂平均体重(100±0.15)g的黄颡鱼8周。结果表明:鱿鱼膏对摄食低鱼粉饲料黄颡鱼的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没有显著提升效果(P > 0.05),在低鱼粉饲料中添加0.5%甜菜碱后,黄颡鱼的增重率和摄食率较负对照组显著提升33.9%和8.3%,但仍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不同甜菜碱添加量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 > 0.05)。综上可知,玉米蛋白粉可替代饲料中20%的鱼粉而不会对黄颡鱼的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产生负面影响,当替代达到30%及以上时会产生负面影响|在饲料中添加0.5%甜菜碱可以改善摄食和饲料利用。 [关键词] 黄颡鱼|玉米蛋白粉|鱼粉替代|鱿鱼膏|甜菜碱  相似文献   
13.
实验选取240尾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对全长、体高、体重、体长、头高 、头长、头宽、尾柄长、尾柄高、背区前长、吻长、眼后头长、背鳍基长、臀鳍基长、腹鳍前长、臀鳍前长、鼻间距和眼径等18个形态性状进行了测量。运用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的方法对17个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影响。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团头鲂的大部分形态性状与体重间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 < 0.01)。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只有全长(P1)、体高(P2)、尾柄高(P3)、背前区长(P4)、吻长(P5)、背鳍基长(P6)、臀鳍基长(P7)、臀鳍前长(P8)、鼻间距(P9)和眼径(P10)对体重的回归系数达到显著水平(P < 0.05),构建的方程为:y = ﹣1 226.370 + 14.749P1 + 46.953P2 + 29.983P3 + 10.082P4﹣52.755P5 + 27.823P6 + 21.749P7 + 10.444P8﹣29.445P9 + 53.868P10。剔除回归系数不显著的形态性状后,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体高和全长均直接作用于体重,二者对体重的通径系数分别为0.326和0.272,可以作为预测团头鲂体重的主要形态性状。通过对团头鲂的全长、体高和体重间的回归分析发现,体重与全长和体高之间都为等速生长。  相似文献   
14.
发酵豆粕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正>鱼粉因为其蛋白质含量高、氨基酸平衡、消化吸收良好,以及n-3高不饱脂肪酸和必需脂肪酸、维生素、矿物质含量充足,适口性良好而成为水产饲料长久以来最重要的蛋白源。然而,随着人口的增多以及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旨在饲料中添加玉米蛋白粉或鸡肉粉替代部分鱼粉对卵形鲳鲹生长性能的影响,以确定卵形鲳鲹饲料中鸡肉粉、玉米蛋白粉的适宜添加量。玉米蛋白粉替代鱼粉试验:在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0(对照)、6.4%、11.8%、17.3%、22.7%、28.1%]的玉米蛋白粉,分别替代0、5%、10%、15%、20%、25%的鱼粉,配制成6种等氮等能的试验饲料,饲喂初始平均体重为(101.70±0.22)g的卵形鲳鲹12周。每种试验饲料投喂4个网箱,每个网箱投放80尾卵形鲳鲹。鸡肉粉替代鱼粉试验:在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0(对照)、5.2%、10.4%、15.6%、20.8%、26.0%]的鸡肉粉,分别替代0、5%、10%、15%、20%、25%的鱼粉,配制成6种等氮等能的试验饲料,饲喂初始平均体重为(101.03±0.59)g的卵形鲳鲹12周。每种试验饲料投喂4个网箱,每个网箱投放80尾卵形鲳鲹。结果显示:随着玉米蛋白粉替代鱼粉比例的升高,卵形鲳鲹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蛋白质沉积率、脂肪沉积率和能量沉积率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饲料系数与摄食率则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11.8%~17.3%的玉米蛋白粉显著提高了卵形鲳鲹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P<0.05),但饲料中添加28.1%的玉米蛋白粉则显著降低了卵形鲳鲹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蛋白质沉积率、脂肪沉积率、能量沉积率(P<0.05),同时还显著提高了饲料系数和摄食率(P<0.05)。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5.2%~20.8%的鸡肉粉对卵形鲳鲹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蛋白质效率等生长性能指标均未产生显著影响(P>0.05),而添加26.0%的鸡肉粉则显著降低了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蛋白质沉积率、脂肪沉积率、能量沉积率(P<0.05),并显著提高了饲料系数(P<0.05)。综上可知,玉米蛋白粉和鸡肉粉可以替代饲料中部分鱼粉而不会对卵形鲳鲹的生长产生负面影响。基于特定生长率和饲料系数,通过函数模型计算得出卵形鲳鲹饲料中玉米蛋白粉的适宜添加量为10.91%~10.96%,鸡肉粉的适宜添加量为20.80%~21.25%。  相似文献   
16.
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使用猪肉粉替代鱼粉对罗氏沼虾生长性能、饲料利用和免疫性能的影响。随机挑选规格一致的罗氏沼虾900尾,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0尾罗氏沼虾。猪肉粉分别等蛋白替代0、5%、10%、15%、20%、25%的鱼粉,分别标记为P0组、P5组、P10组、P15组、P20组、P25组。试验期90 d。结果显示,P20组和P25组罗氏沼虾增重率显著低于P0组(P<0.05),饲料系数显著高于P0组和P5组(P<0.05)。随着猪肉粉替代鱼粉水平提高,罗氏沼虾血清甘油三酯含量提高;P25组罗氏沼虾血清溶菌酶、免疫球蛋白M和碱性磷酸酶水平均显著低于P0组、P5组、P10组(P<0.05)。研究表明,以增重率为评价指标,罗氏沼虾饲料中猪肉粉替代鱼粉比例不宜超过15%。  相似文献   
17.
采用松浦镜鲤(Cyprinus carpio Songpu carp)的紫外线遗传灭活精子刺激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卵子后冷休克抑制卵子第二极体释放方法,获得团头鲂雌核发育个体。流式细胞仪检测雌核发育个体的DNA含量与正常团头鲂二倍体的DNA含量并没有显著性差异,表明雌核发育个体为二倍体。通过引物优化,筛选父母本具有特异性的8对微卫星引物,对雌核发育后代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雌核发育个体的遗传物质均来自母本,没有父本的遗传物质渗入。筛选出母本为杂合的10对微卫星引物对子代的纯合性进行评价,结果显示雌核发育后代在TTF-EST46、TTF-EST61、TTF-EST851位点全部为纯合,而TTF-EST12座位上的重组率为86.4%,其他6个位点的重组率为100%,这10个位点的平均重组率为68.64%。试验结果表明,通过抑制第二极体并不能获得纯合性较高的团头鲂雌核发育个体,但具有与母本较高的遗传同质性,可以作为良好的育种材料使用。  相似文献   
18.
SIgA是评价黏膜免疫的重要指标,分泌片(SC)是SIgA的特有成分,为了更方便的获得大量的SIgA的分泌片,本研究应用RT-PCR方法扩增出SC基因片段,将SC基因片段克隆到pGEX-4T-1原核表达载体上,经酶切和测序验证获得pGEX-4T-1-SC重组质粒;将获得的pGEX-4T-1-SC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中,经IPTG诱导表达重组蛋白rSC.重组蛋白rSC经鉴定和纯化后,按常规免疫程序制备多克隆抗体;利用Western blot对抗重组蛋白rSC的多克隆抗体进行鉴定.结果显示,该抗体能特异性识别猪初乳中的SIgA免疫球蛋白,而与猪初乳中的IgG不发生反应.因此,抗SC重组蛋白的多克隆抗体可以作为抗SIgA免疫球蛋白的特异性抗体,为进一步建立SIgA的检测方法及黏膜免疫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团头鲂微卫星多重PCR体系的建立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 20个微卫星标记组合建立了6个微卫星多重PCR体系,包括2个四重PCR和4个三重PCR体系。利用构建的6个微卫星多重PCR体系评估了团头鲂淤泥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平均等位基因数为5.8,平均期望杂合度和平均观测杂合度分别为0.72和0.77,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为0.601,20个位点中有9个位点显著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P<0.05)。本研究中筛选出的多重PCR组合为团头鲂的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和亲子鉴定等研究提供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饲料玉米淀粉水平对罗氏沼虾生长性能、饲料利用及糖类物质的影响,开展了为期8周的饲养试验。设计5种等氮等脂饲料,玉米淀粉添加水平分别为5%、10%、15%、20%和25%。每个处理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60尾(0.50±0.02) g罗氏沼虾被随机放在网箱中。结果表明:随着饲料中玉米淀粉水平增加,罗氏沼虾的生长性能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投喂15%玉米淀粉水平的罗氏沼虾表现出最高的终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饲料玉米淀粉水平对罗氏沼虾的存活率影响不显著(P>0.05)。随着饲料中玉米淀粉水平增加,血淋巴液葡萄糖含量显著提高(P<0.05),同时,为调节罗氏沼虾血糖平衡,胰岛素样肽(ILP)含量也显著增加(P<0.05)。玉米淀粉含量增加还会显著增强葡萄糖激酶(GK)和丙酮酸激酶(PK)的活性,抑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的活性(P<0.05)。基于增重率与饲料玉米淀粉水平的折线和二阶多项式回归分析,罗氏沼虾最适玉米淀粉添加水平为14.75%~15.79%。因此,根据无氮浸出物计算可知,罗氏沼虾最适的糖类物质摄入水平为17.82%~18.8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