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2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38篇
林业   80篇
农学   74篇
基础科学   91篇
  50篇
综合类   424篇
农作物   45篇
水产渔业   46篇
畜牧兽医   218篇
园艺   107篇
植物保护   2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7篇
  1965年   4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2篇
  1962年   3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为探索水稻秸秆作为基质栽培食用菌的技术,开展了水稻秸秆栽培杏鲍菇(野树林—杏2号)试验。结果表明,野树林—杏2号对以水稻秸秆为主要栽培原料的培养基适应能力表现较好,菌丝培养最适菌龄为28 d;最佳修蕾方式为留主蕾2~3个,最佳修蕾期为主蕾长3.5 cm时;野树林—杏2号在不同的生产环境中,其子实体生长存在明显差异,在智能温室环境中栽培最佳,标准温室大棚和简易温室大棚栽培次之。  相似文献   
22.
23.
焦阳 《山东饲料》2014,(11):276+286
  相似文献   
24.
25.
近几年,国内市场对茶叶的需求量不断加大。茶叶种植面积也在不断扩大。另外,茶叶对人体的保健功能也逐渐受到重视。因此,人们开始对茶叶的成分进行了更为细致的研究。同时,由于环境污染的加剧,对茶叶的受污染情况进行了解,也需要从茶叶的成分鉴定入手。化学计量学的方法,即是对茶叶内所含成分的鉴定分析方法之一。本文全面阐述了化学计量法的原理、内容、应用。重点分析了化学计量学方法在茶叶成分鉴定中的优越性。最后,通过实例论证,简述了化学计量学方法在茶叶成分检测中的流程。  相似文献   
26.
种植方式对水稻产量及根系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1—2012年在湖南长沙以超级杂交稻Y两优1号、杂交稻汕优63和常规稻黄华占为材料的大田定位试验,比较了垄作梯式栽培技术(两种垄规格)和垄厢栽培技术(3种厢规格)对水稻产量和根系性状的影响。与平作栽培(T0)相比,窄垄作梯式栽培(T1)和垄厢栽培(T3)均可提高水稻产量,其中以T1的产量最高,比T0平均增产22.2%(17.1%~27.2%),其次T3平均增产10.4%(5.8%~15.0%),但随着垄宽或厢宽的增加,产量增幅逐渐下降。较高的穗数和每穗粒数、良好的根系特性(根系氧化力、根表面吸收面积、根系孔隙度)以及齐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大是上述两种栽培技术增产的重要原因。同时,根解剖结构表明垄作梯式栽培的根皮层减小、中柱和导管面积增大,增强了水分吸收能力。  相似文献   
27.
28.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带宽及覆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高等学校的教学方式也随之改变,在传统课堂授课的基础上,积极利用网络平台混合了数字化信息技术的混合式教学得到了学者们的普遍关注。笔者通过对混合式教学的源起、特点进行研究,以层次分析法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层次结构和指标体系,提出了有利于当前混合式教学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29.
【目的】在玉米–玉米–大豆轮作体系下,基于棕壤肥料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东北地区大豆生物量、产量、各部位吸氮量及收获期土壤0―100 cm硝态氮累积的影响,为该地区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方法】棕壤肥料长期定位田间试验始于1979年,包括不施肥(CK)、单施氮肥(N)、氮磷钾肥配施(NPK)、低量厩肥(M1)及其与化肥配施(M1N和M1NPK)、高量厩肥(M2)及其与化肥配施(M2N和M2NPK)9个处理。厩肥为猪厩肥,1992年后大豆季不施猪厩肥,仅在玉米季相关处理中施用。39年后,调查分析了大豆生物量、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及大豆收获期0―100 cm土壤硝态氮累积特征。【结果】高量、低量厩肥配施化肥处理大豆生物量、产量、总吸氮量及各部位吸氮量均显著高于单施氮肥和不施肥处理,其中,M1NPK处理大豆生物量、产量和总吸氮量最高,分别为9107、2979和314.2 k g/h m^2,较其他处理分别提高了6.1%~133.6%、23.9%~232.5%和11.7%~359.4%。施肥提高了大豆氮收获指数,但氮素生理效率降低。NPK和M1NPK处理的氮素收获指数最高,均为63.5%,而氮素生理效率较CK分别降低了30.6%和28.1%。大豆收获期各处理土壤硝态氮累积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与播前相比,大豆收获期单施氮肥处理的0―100 cm土层硝态氮积累量显著增加,NPK处理变化不显著,M1、M1N和M1NPK处理显著降低。低量厩肥配施化肥处理收获期0―100 cm土壤硝态氮积累量远低于高量厩肥配施化肥处理,较播前平均降低了79.2%。所有处理中,土壤硝态氮积累量以M1NPK处理最低,比其他处理平均降低了58.2%。【结论】在东北棕壤地区玉米–玉米–大豆轮作体系下,玉米季低量厩肥(13.5 t/hm^2)与氮磷钾化肥配合施用时,大豆季仅施氮磷钾化肥既可提高大豆生物量、产量,促进氮素吸收,同时还可降低大豆收获期土壤硝态氮累积量,降低环境风险,是该轮作体系较为合理的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30.
正今年50岁的武保军是河南省许昌市建安区艾庄乡谷杨村人,以前从事发制品生产销售,成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如今,他回到谷杨村干起了村党支部书记,用满腔热忱服务乡村老百姓。临危受命,为村民铺就幸福路武保军1995年"下海"创业。最初,他在陕西、新疆、拉萨等地收头发、贩羊毛,经过整理后再出售,生意越做越大,在许昌买了房子。2011年10月,在漯河市临颍县窝城镇创办艾诺鑫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