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2篇
综合类   7篇
水产渔业   17篇
畜牧兽医   50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中华鳖的一种致病性病毒及其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和电镜超薄切片技术,对福建省4个中华鳖养殖场发生的病毒性传染病进行了观察。在肝细胞中发现的球形病毒是导致幼鳖大批死亡的主要致病原。还讨论了该病毒的超微结构以及对宿主细胞的损害作用。  相似文献   
62.
应用组织工片技术观众 工养殖中华鳖患综合中毒症 内脏组织的病理变化以探讨其发病机理,病鳖肝,脾,肾组织的变性,坏死变化明显,有较多含铁血红素物质形成,表现为典型的中毒症状,是导致鳖群大批死亡的主要原因。文中不讨论了只结鳖综合中毒症的病因及其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3.
用PCR和PCR-RFLP方法检测和鉴定进口海鱼中的异尖线虫幼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PCR和PCR-RFLP方法对厦门口岸进口的各种海鱼中的异尖线虫幼虫进行检测鉴定。结果在带鱼、竹荚鱼、金线鱼、大眼鲷和白姑鱼等海鱼中发现了简单异尖线虫、典型异尖线虫、对盲囊线虫和针回线虫等4种异尖线虫。带鱼和竹荚鱼的异尖线虫感染率达100%,竹荚鱼异尖线虫感染强度最高,白姑鱼感染率和感染强度相对较低。少数海鱼同时感染2种以上异尖线虫,从带鱼中同时检出简单异尖线虫和针蛔线虫,从竹荚鱼中检出简单异尖线虫、对盲囊线虫和典型异尖线虫。内切酶实验结果表明,应用限制性内切酶HinfI有效鉴别上述4种异尖线虫。  相似文献   
64.
应用PeR和PCR—RFLP方法对厦门口岸进口的各种海鱼中的异尖线虫幼虫进行检测鉴定。结果在带鱼、竹荚鱼、金线鱼、大眼鲷和白姑鱼等海鱼中发现了简单异尖线虫、典型异尖线虫、对盲囊线虫和针回线虫等4种异尖线虫。带鱼和竹荚鱼的异尖线虫感染率达100%,竹荚鱼异尖线虫感染强度最高,白姑鱼感染率和感染强度相对较低。少数海鱼同时感染2种以上异尖线虫,从带鱼中同时检出简单异尖线虫和针蛔线虫,从竹荚鱼中检出简单异尖线虫、对盲囊线虫和典型异尖线虫。内切酶实验结果表明,应用限制性内切酶UinfI有效鉴别上述4种异尖线虫。  相似文献   
65.
漳厦地区是福建养鸡业主要生产基地,现有5000只以上规模养鸡场(户)数十个,饲养艾维茵、AA白鸡,红布罗,安那格红鸡,白绒鸡,土鸡数十万只,供应厦门,漳州及广东汕头、潮州等大中城市居民食用。常年来,这些养鸡场(户)经常送来病、死鸡及脏器来我局求诊,我们结合实验室检验,并经常派员下场实地剖检和开展防治试验,取得很好的疗效和信誉。现就1994年来,送我局诊治的有关鸡肠道细菌病报告如下。1材料和方法1.1材料:取自于各养鸡场(户)送检的数百例病鸡、死鸡或脏器。1.2方法:对送检或深入鸡场的病死鸡进行临床观察、剖检、…  相似文献   
66.
本文讨论我国近年来在鳖病研究方面的进展情况,新报了数种中华鳖病毒和病原菌等致病原。文章探讨了导致鳖病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这些鳖病可以通过调节生态环境,使用药物防治,疫苗预防等综合措施得以预防和控制。  相似文献   
67.
应用电镜超薄切片技术,在患有“狂游症”的欧鳗脑细胞中发现一种弹状病毒,该病毒颗粒只存在于细胞浆中,大小约50-80nm×100-250nm,具有囊膜,囊膜外附有纤突,可造成宿主细胞肿胀和空泡变性等病理变化,它是欧鳗“狂游症”的主要病原体。  相似文献   
68.
一起进口幼鳖“白斑病”检疫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起进口幼鳖“白斑病”检疫报告陈信忠黄印尧万三元(厦门动植物检疫局361012)1995年11月15日,厦门某养鳖场从新加坡进口幼鳖500只,入境检疫时发现患有严重“白斑病”患病率近100%。死亡近百只,死亡率约20%。我局当即将该批幼鳖截留处理。经...  相似文献   
69.
进境鱼粉中沙门氏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两年来,在厦门口岸进口鱼粉的检测中,多次检出沙门氏菌。本文通过血清学鉴定,确定该菌为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和鸭沙门氏菌。动物回归试验说明其致病性很强,药敏试验发现菌必治、先锋霉素V、环丙沙星和氟哌酸对该菌高度敏感.  相似文献   
70.
神经坏死病毒(Nervous necrosis virus)是导致多种海水鱼类神经性病害的致病原.发病及死亡的石斑鱼除了表现神经异常症状外,无明显的临床病症,体表及内脏组织也未发现明显病变及寄生虫感染.2003年4~8月,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从福建南部人工养殖的5种石斑鱼即紫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马拉巴石斑鱼(E. malabaricus)、青石斑鱼(E. awoara)、赤点石斑鱼(E. akaara)和云纹石斑鱼(E. moara)中检出5个神经坏死病毒分离株.检测了76份石斑鱼样品,这些石斑鱼NNV病毒的平均感染率约为90%.对这些病毒的RT-PCR产物421 bp核酸进行了测序和序列分析,其相同的序列超过99%.将这些序列与GenBank的石斑鱼(Epinephelus spp.)神经坏死病毒相关基因序列作比较,同源性在97%以上.对神经坏死病毒在石斑鱼体内的分布也进行了分析,在脑和眼组织的检出率最高,部分病鱼的肝、脾和肾组织也能检出病毒.结合流行病学特征,可确认神经坏死病毒为该传染病的主要致病原.RT-PCR方法是检测NNV等病原的一种理想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