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0篇
基础科学   2篇
综合类   10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50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笔者在进行犬吉氏巴贝斯虫病研究过程中发现,接种吉氏巴贝斯虫的摘脾犬又感染犬瘟热病毒后,病犬红细胞的吉氏巴贝斯虫染虫率不但不升高,反而随着犬瘟热症状的加剧而染虫率不断下降。现将观察结果简述如下。要提取吉氏巴贝斯虫抗原和核酸,必须首先大量繁殖虫体。一般家犬感染该虫后,只能隐性带虫,红细胞染虫率极低。只有将带虫犬的脾脏摘除才能达到大量增殖虫体的目的。笔者先后将3只接种吉氏巴贝斯虫的家犬摘脾后,观察其血液内虫体的增  相似文献   
22.
23.
从感染吉氏巴贝斯虫的摘脾犬的红细胞内提纯虫体,用异硫氰酸胍法提取虫体总RNA,再以Poly(A)~ mRNA磁性分离系统提取mRNA.最后以NotⅠPrimer-Adaptor为引物反转录出cDNA片段.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所合成的cDNA分子量范围由100到6500bP,且绝大部分大于500bP.  相似文献   
24.
以家畜伊氏锥虫弱毒株免疫家兔12只,然后进行攻虫试验。其中11只被保护,1只发病死亡。以BA-ELISA检测家兔免疫后及攻虫后特异性IgG、IgM的变化,发现免疫后IgG、IgM均于第21d达到峰值;攻虫后IgM于第6d达到峰值,IgG于第9d达到峰值。攻虫后,随着免疫组家兔体内特异性IgG、IgM的不断上升,其血液内的锥虫也同时被清除。体外中和试验也表明,特异性抗体对锥虫的感染力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5.
旋毛虫感染小鼠对p46 000重组抗原的抗体应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以旋毛虫肌幼虫ES抗原和p46000重组蛋白作为抗原,对小鼠人工感染旋毛虫后的抗体应答进行了ELISA检测。结果表明,以肌幼虫200条/只经口感染小鼠后,肌幼虫ES抗原在感染后9d可检出抗体,并于感染后35~42d达到最高水平;应用重组抗原检测时,感染后10d可检出抗体,抗体水平略低于用ES抗原,但是其消长规律基本一致.而且与阴性血清相比差异明显;抗体在117d后仍维持于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26.
籼稻长穗颈不育系Ⅱ—32eA(1)的选育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用250Gy和350Gy^60Coγ射线照射杂交稻保持系Ⅱ-32B干种子,在M2群体获得2种类型的高秆隐性突变体,分别记为Ⅱ-32eB(1)和Ⅱ-32eB(2)。Ⅱ-32eB(1)与Ⅱ-32A杂交、回交,继而转育成长穗颈不育系Ⅱ-32eA(1)。Ⅱ-32eA(1)具有遗传上完全解除包穗,颖花长度增加,柱头外露率提高,对“九二○”更敏感,所组配的杂交稻组合有更高的产量潜力等特点。Ⅱ-32eA(1)于1999年9月通过了技术鉴定。  相似文献   
27.
早籼杂交稻汕优89组合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是以改良IR24恢复系的早熟性、稻瘟病抗性、白叶枯病抗性为育种目标,通过以IR50为供体亲本,用IR24杂交和2次回交(IR50/IR243),逐代鉴定、选择等方法,育成恢复系早恢89,使早恢89同时获得3个目标性状有关的表达基因,又保留了IR24良好株叶形态、丰产性、性复系和好米质,基本达到预期育种目标.与珍汕97A配组成汕优89并已通过审定  相似文献   
28.
众所周知,锥虫通过不断地产生表面变异糖蛋白(VSG)而逃避宿主的免疫清除。但在锥虫感染过程中,宿主机体并不是完全被动的,免疫系统不但能够对其进行免疫应答,还能将侵入的锥虫部分或全部的免疫清除。目前认为,抗锥虫免疫主要由体液因素介导,其中抗 VSG 抗体(特别是 IgM)是宿主抵抗锥虫感染的主要因素。但是,单靠抗体还不能完全清除感染的锥虫,各种吞噬细胞,尤其是巨噬细胞对最后消灭锥虫起着重要作用。此外,  相似文献   
29.
附红细胞体及附红细胞体病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附红细胞体病(Eperythrozoonosis)是由寄生于血液内的原核生物——附红细胞体(Eperythrozoon)引起的,以溶血性贫血、黄疸、发热为主要特征的人兽共患病。临床上该病又被称为“黄疸性贫血病”、“类兽体病”、“猪红皮病”等。附红细胞体病在国外的流行报道较少,但该病对我国的畜牧生产及人民健康都已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在局部地区已呈暴发流行的趋势。从目前的流行病学来看,人、各种动物和鱼以及禽类都可有附红细胞体病原感染或寄生。大多数动物感染后呈慢性带菌,临床上以贫血为主要症状。近年来,该病在我国有不断扩大流行的趋势,从各种家畜到人都有大量感染的报道。在某些局部地区已成为家畜(尤其是仔猪和犊牛)大批死亡的主要原因。尽管对感染人的病原还没有准确定位,但由于该病主要常见于动物养殖业者,因此附红细胞体病很可能是一类尚未引起人类重视,但具有潜在威胁的新发人兽共患病。目前,国内外对附红细胞体病的研究尚不深入,尤其在国内,对该病的认识还一直停留在临床诊断方面。为了制定有效的控制和预防措施,减少危害,有必要开展对附红细胞体病及病原的更为深入的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30.
基因(gene)是遗传物质的最基本单位,也是所有生命活动的基础。不论要揭示某个基因的功能,还是要改变某个基因的功能,都必须首先将所要研究的基因克隆出来。特定基因的克隆是整个基因工程或分子生物学的起点。本文就基因克隆的几种常用方法介绍如下。1根据已知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