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1篇
农学   1篇
  21篇
综合类   43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31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81.
旨在了解致脑膜炎多杀性巴氏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引起脑部感染的生物学基础。本研究从有神经症状的病死猪脑组织中分离鉴定1株多杀性巴氏杆菌SD001,对其开展血清杀菌试验、胞内存活试验、小鼠感染试验,并利用纳米孔测序技术对其进行全基因组测序。SD001相对于猪其他器官中分离的多杀性巴氏杆菌而言表现出更强的抗血清杀菌的能力,其在小鼠巨噬细胞内存活的能力也较强。小鼠感染试验显示,相同剂量的细菌经血液感染后,SD001在小鼠血液和脑组织中的载菌量显著高于猪肺炎型多杀性巴氏杆菌(P ≤ 0.01),并且SD001造成了小鼠脑组织发生炎症等病理损伤,提示SD001可能造成血流感染并引起小鼠脑膜炎。纳米孔测序显示,SD001的全基因组大小约为2.45 Mb,平均GC含量为40.25%,编码2 281个蛋白以及77个RNA;SD001基因组中含有2条CRISPR结构、5个基因岛、7条前噬菌体序列;毒力基因预测结果显示,SD001含有233个毒力基因;基因分型结果显示,SD001为荚膜:LPS:MLST基因型A:L6:ST10。SD001感染可以引起脑膜炎,其较强的抗血清杀菌能力以及能形成血流感染的能力可能是SD001引起脑部感染的重要原因,在兽医临床关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诊断中应该纳入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2.
根据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xⅡ毒素的特点,建立了一种能够诊断猪传染性胸膜肺炎和进行免疫后效果评估的血清学方法ApxⅡ-ELISA.本研究将该诊断方法进一步研制成试剂盒,对其特异性、敏感性、重复性和稳定性进行了测试,与间接血凝试验试剂盒进行了对比研究,并用该试剂盒检测了来自中国、英国、丹麦、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临床猪血清1 453份.结果表明,ApxⅡ-ELISA试剂盒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3批试剂盒的批内和批间的重复性良好(变异系数均<15%);试剂盒在2~8℃保存9个月,稳定性良好;ApxⅡ-ELISA试剂盒能够有效的诊断猪传染性胸膜肺炎,同时也可作为一种评价猪群免疫后免疫效果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3.
根据GenBank公布的序列设计1对引物扩增O型口蹄疫病毒P12A3C基因并亚克隆至腺病毒穿梭质粒pShuttle-CMV内.含有目的基因的穿梭质粒(pShuttle-PAC)线性化后和腺病毒骨架载体pAdeasy-1共同电转化入大肠杆菌BJ5183感受态细菌.利用细菌内同源重组法得到重组腺病毒质粒(pAd-PAC).在Lipofectamine2000介导下重组腺病毒质粒转染HEK293细胞得到重组腺病毒(Ad-PAC).半数组织培养感染剂量(TCID_(50))测定、免疫荧光试验(IFA)和连续传代后目的基因的PCR扩增,证实重组病毒滴度为10~(5.5) TCID_(50)/0.1 mL,重组病毒HEK293细胞中得以表达且遗传稳定性良好;动物试验表明,该重组病毒能够诱导小鼠产生较高水平的针对口蹄疫病毒的特异性抗体;本试验为口蹄疫重组腺病毒活载体疫苗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4.
猪链球菌2型srtA基因缺失菌株的构建及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扩增了srtA基因的上、下游同源臂P1和P2及其全长序列,利用温度敏感型"自杀性"质粒pSET4s构建了重组质粒pSET4s-P1-P2,并将该质粒电转化入野生菌株SS2(SC21)中,通过抗生素和温度双重筛选,得到srtA基因缺失菌株,命名SC211.同时,将srtA基因定向插入穿梭质粒pAT18,构建穿梭质粒pAT18-srtA,并将该质粒电转入srtA基因缺失菌株SC211中,通过抗生素筛选,得到质粒介导的srtA基因互补菌株SC212.通过PCR、South-ern blotting等对缺失突变菌株和互补菌株进行了鉴定.对基因缺失突变菌株和回复菌株传代培养遗传稳定性试验结果显示,缺失突变菌株和互补菌株能够稳定遗传.比较了基因缺失突变菌株、互补菌株及野生菌株的生长特性、溶血活性、细胞粘附特性,结果表明,3个菌株的生长速度、溶血活性没有明显差异.基因缺失后SS2对Hep2细胞的粘附能力明显下降,只有野毒菌株的49%,互补菌株粘附能力几乎达到野毒菌株的水平,是野毒菌株的89%.CD1小鼠毒力试验结果显示,srtA基因缺失株SC211的LD_(50)(4.93×10~7)约为野毒菌株SC21的LD_(50)(8.21×10~6)的6倍,质粒介导的互补菌株SC212的LD_(50)(1.43×10~7)是野生菌株SC21的1.7倍,接近野毒菌株的水平,说明srtA基因缺失后SS2毒力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85.
猪圆环病毒2型的分离鉴定及优化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圆环病毒病的流行情况及防治奠定基础,从湖北省某些大型养猪场采集临床上表现为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病死猪的淋巴结、脾等组织病料,进行病毒分离和鉴定。对分离病毒进行了间接免疫荧光鉴定、电子显微镜鉴定、核苷酸序列比对分析及动物感染试验;同时对病毒的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用RT-PCR检测感染细胞中的病毒核酸含量。结果表明,从猪病料中分离到1株猪圆环病毒2型(PCV2),命名为PCV2-WH。分离毒株经间接免疫荧光可检测到特异的PCV2荧光斑,电子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直径17 nm大小、圆形病毒粒子;利用一对圆环病毒2型ORF2基因引物进行了PCR扩增,将所得序列与GenBank收录的9株圆环病毒2型ORF2基因的核苷酸序列比对,同源性为98.2%~99.9%。非免疫猪接种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优化培养的结果显示,细胞与病毒同步接种培养24 h后,用300 mmol/L D-氨基葡萄糖于37℃作用30min后继续培养48 h的病毒滴度最高。本研究为进一步开展该病毒的致病性、疫苗免疫、诊断及分子生物学等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6.
牛结核病是一种慢性消耗性人畜共患病,能够在人和牛之间相互传播,为人类健康带来巨大威胁。文章阐述了结核病在人和牛之间传播的流行病学特点,并对目前牛结核病的最新诊断方法、预防措施和处理手段进行了介绍,旨在为牛结核病的控制和根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7.
口蹄疫病毒(FMDV)VP1基因含有T细胞和B细胞表位,是口蹄疫病毒的主要免疫原性基因。作者将亚洲Ⅰ型FMDV VP1基因首尾串联构建双拷贝的VP1基因(2VP1),实现双拷贝VP1基因的原核表达,表达的重组蛋白(GST2VP1)经Sephadex-G200分子筛层析纯化后,Western blot证实其有反应原性,动物试验表明重组蛋白在加强免疫后能够产生和灭活疫苗相当的ELISA抗体和中和抗体;本试验结果为亚洲Ⅰ型FMDV免疫原性研究及GST2VP1蛋白的进一步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8.
金黄色葡萄球菌存在两个核酸酶编码基因,一个是葡萄球菌核酸酶(Stapnylococcalnuclease,SNase),命名为nuc1,另一个是耐热核酸酶(Thermonuclease,TNase),命名为nuc2,nuc2是一个新的候选基因,以往认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中的核酸酶只源于一个编码基因nuc1,为了进一步研究nuc2基因的功能,首先要将金黄色葡萄球菌nuc1基因缺失。研究目的就是通过构建同源重组质粒pBT2 △nuc1,将其电转入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RN4220中,获得nuc1基因缺失突变株。经过了7轮培养和筛选,同源重组几率为2%(7/345),筛选出的nuc1突变株用PCR方法和RT—PCR进行了验证,从而获得了nuc1基因缺失突变株RN4220△nuc1  相似文献   
89.
参照已发表的猪瘟病毒弱毒株的序列,设计7对覆盖全长基因纽的引物,通过RT-PCR从感染猪瘟病毒弱毒株的PK-15细胞中扩增得到7个cDNA片段,分别克隆到pMD18-T载体并测序,利用DNASIS软件获得猪瘟病毒C81株全基因组序列(GenBank:AY665656)。C81株基因组全长12310nt,只有一个大的开放阅读框,编码3898个氨基酸的聚蛋白。序列分析表明,c81株开放阅读框与其它各毒株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变化较大,分别为84.4%~99.6%和91.6%~99.4%。同时,我们绘制了26株CSFVORF的进化树,比较了CSFV5’非翻译区核苷酸序列并推测其二级结构,发现不同毒株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另外对C81株聚蛋白的功能域和三维结构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90.
根据已经扩增的鹿流行性出血病病毒(EHDV)VP7基因序列,设计一对扩增VP7基因特异性引物,用RT-PCR从血清I型EHDV(EHDV-1)总RNA中扩增VP7基因,并将其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BAD/Thio中,构建了重组原核表达质粒pBAD/Thio-EHDV VP7。将表达载体转入大肠埃希菌(E.coliLMG194),用L-阿拉伯糖诱导表达。SDS-PAGE和Western blot试验结果表明,EHDV VP7基因在LMG194中得到了表达,其表达产物可以与EHDV阳性血清特异性反应,说明该融和蛋白具有免疫学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