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9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3篇
  4篇
综合类   53篇
农作物   3篇
水产渔业   68篇
畜牧兽医   21篇
园艺   15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通过对城市绿色廊道的概念、类型、功能等进行阐述、分析与探讨,并结合国内外城市绿色廊道的研究进展,将景观连接度理论对城市绿色廊道规划的影响进行研究,分析提出了单纯基于景观连接度的城市绿色廊道规划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了城市绿色廊道规划的思路与原则,为城市绿色廊道的规划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2.
比较了响水日本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与文蛤(Meretrix meretrix)混养和启东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与文蛤串联养殖两种养殖模式相比于单一虾养殖模式的环境与经济效益。结果显示:两种虾蛤养殖模式经济效益均优于单一的虾养殖模式,响水和启东养殖模式亩效益均可增加0.5万元。两种虾蛤养殖模式水质均达到优良级别,环境效益优于单一的虾养殖模式。一定程度上表现了虾贝综合养殖的优点,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63.
为探究中国辽东半岛海域(辽宁群体)、长江口及其两翼海域(江苏群体)、台湾海峡西部海域(福建群体)、珠江口及其两翼海域(广东群体)、北部湾海域(广西群体)以及日本伊势湾海域(三重群体)6个不同海域文蛤(Meretrix meretrix)地理群体的亲缘关系,采用18S rRNA基因、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c亚基Ⅰ(COⅠ)及16S rRNA基因3种分子标记进行序列测定与分析。测序结果显示,3种基因序列长度分别在1 854、658、596 bp左右;18S rRNA基因碱基组成无偏异,序列较为保守;COⅠ与16S rRNA基因A+T平均含量明显大于G+C含量,符合线粒体基因组成特征。通过Meg Align软件比对6个地理群体文蛤,序列相似百分比分别为99.7%~100.0%(18S)、91.7%~99.8%(COⅠ)、90.2%~99.8%(16S),其中三重文蛤序列差异最大;以文蛤属的帘文蛤(Meretrix lyrata)作外群,采用MEGA 5.03软件中相邻连接法(NJ)构建系统发育树显示,我国沿海5个文蛤群体聚为一枝且与日本三重文蛤分开,自展值分别为67%(18S)、99%(COⅠ)、98%(16S);我国沿海5个文蛤群体中,辽宁、江苏、福建文蛤群体首先聚在一起,其次是广西文蛤群体,最后是广东文蛤群体。研究结果表明,辽宁、江苏、福建文蛤群体同源性较高,亲缘关系最近;广西文蛤群体、广东文蛤群体与我国其它文蛤群体间遗传差异较大,地理遗传分化明显;而日本三重文蛤与我国沿海文蛤可定为文蛤的2个地理亚种。  相似文献   
64.
运用微卫星标记对大竹蛏(Solen grandis)辽宁丹东(DD)、河北秦皇岛(QHD)、山东日照(RZ)、江苏吕四(LS)和广西北海(BH)近海5个不同地理野生群体共计150个样品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4个位点多态信息含量范围为0.696~0.853,均呈现高度多态性,每个位点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8~22个,共检测到199个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数为14.2,等位基因丰富度为11.05,5个群体的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769(DD),0.791(QHD),0.826(RZ),0.815(LS),0.785(BH),观察杂合度分别为0.837(DD),0.812(QHD),0.875(RZ),0.809(LS),0.858(BH),表明各群体处于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显示,仅有Sg16位点在丹东群体显著偏离平衡,其余位点在5个群体均正常,表明各群体遗传较稳定,处于平衡状态。5个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在0.141 2~0.340 9,DD和QHD的遗传距离最小,DD和BH的遗传距离最大;基于Da遗传距离构建的UPGMA聚类树显示,距离相邻的DD、QHD渤海湾群体聚为一支,RZ、LS黄海群体聚为另一支,最后与南海群体BH聚在一起,聚类结果与地理位置密切联系,基于贝叶斯遗传聚类得到了相同的结果。分析群体间的Fst值可知,两两群体间的Fst值在0.039 1~0.094 7,群体间产生了中等程度的遗传分化,并且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00 1)。由此可见,中国沿海各地理群体野生大竹蛏种质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但不同群体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故各增殖放流海区应当加强对放流苗种及繁殖亲本的种质检测,防止异地繁养等人为因素对大竹蛏各野生种群遗传结构造成破坏。  相似文献   
65.
温度和体重对双齿围沙蚕呼吸和排泄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研究了不同温度和体重对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aibuhitensisGrube呼吸和排泄的影响。试验设置7个温度梯度(10、12、16、20、24、27、29℃),沙蚕按体重分成S、M、L3组,平均体重分别为(0 40±0 19)、(1 00±0 22)、(2 00±0 50)g。结果表明:1)在10~27℃下,不同体重的沙蚕耗氧率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但当温度达到29℃时,各体重组的沙蚕耗氧率均明显下降;耗氧率(R)与体重(W)呈负幂函数关系R=aWb-1,其中a值为0 1182~0 3894,b值为-0 3672~-0 5971;2)体重和温度对耗氧率交互作用的方程式为R=0 01993+0 04323T-0 07663WT(F=5 85,P=0 01);3)方差分析表明,温度对排氨率的影响显著(F=3 651,P<0 05),体重对排氨率的影响未见显著。  相似文献   
66.
采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了底质、养殖密度及饵料密度对大竹蛏稚贝生长及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底质对大竹蛏稚贝生长、存活均有影响,生长速度细砂组〉粗砂组〉细粉砂组,细砂组存活率(64.25%)〉粗砂组(62.79%)〉细粉砂组(60.41%);但各组间差异不显著。(2)随着养殖密度增大,大竹蛏稚贝的生长速度减慢,存活率也逐渐降低。(3)随着饵料密度增加,大竹蛏稚贝生长速度加快,存活率表现为先高后低,饵料密度为20&#215;10^4ind/mL时的成活率最高。可见,粒径在0.25~0.063mm的细砂为大竹蛏稚贝培育的最佳底质,壳长5~10mm稚贝的适宜培育密度为1&#215;10^4ind/m^2,每日2次投喂时的饵料密度应控制在20&#215;10^4ind/mL。  相似文献   
67.
为探索人工增殖活动对本地大竹蛏(Solen grandis)种质资源带来的影响,采用SSR及ISSR分子标记手段对江苏大竹蛏野生群体与人工增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进行了联合分析。筛选的14对SSR引物扩增获得多态性位点150个(PPB=93.16%),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和平均Shannon信息指数分别为0.134 2和0.253 5;筛选的10条ISSR引物获得多态性位点85个(PPB=91.93%),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和平均Shannon信息指数分别为0.131 0和0.230 2。两种方法分析得到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参数均显著高于人工增殖群体,但两群体间并未产生明显的遗传分化。实验结果表明,江苏沿海大竹蛏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人工增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虽有所下降,但并未导致该地区大竹蛏种质资源遗传结构的显著改变。因此人工增养殖活动仍然能够作为补充大竹蛏资源的主要手段,但应探索采用高效生态的增养殖模式,对大竹蛏的种质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  相似文献   
68.
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中国群体(C)和刺参韩国群体(K)进行完全的双列杂交,得到4个交配组合C(♀)×C(♂)、K(♀)×K(♂)、K(♀)×C(♂)和C(♀)×K(♂).各交配组合的子一代刺参在16℃、盐度为31的海水中暂养7d,然后转移到温度或盐度按以下4种方式改变的实验海水中:1)实验海水温度以1℃/h的速率上升;2)刺参被转移到梯度的高温海水(27℃、28℃、29℃、30℃和31℃)中;3)实验海水的盐度以2 psu/h的速率上升或者下降;4)刺参被迅速转移到梯度的高盐度(36、38、40、42和44)或者低盐度(21、19、17、15、13和11)的海水中.统计单个实验中刺参的存活率.结果显示,温度渐升时,C(♀)×C(♂)和C(♀)×K(♂)组的最高存活温度(Survival temperature maximum,STMax)显著高于K(♀)×K(♂)组,C(♀)×C(♂)和C(♀)×K(♂)组刺参存活率为50%时的温度(50% critical temperature maximum,50%CTMax)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温度突升时,两杂交组的半数致死高温(Median lethal temperature,LT50)高于韩国自交组,但低于中国自交组.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盐度渐升时,C(♀)×K(♂)组的半数致死高盐(50% critical salinity maximum,50%CSMax)显著高于韩国自交组(P<0.05).盐度渐降时,K(♀)×C(♂)组的半数致死低盐(50% critical salinity minimum,50%CSMin)显著低于K(♀)×K(♂)组(P<0.05).盐度突降时,K(♀)×C(♂)组的耐受盐度下限(Lower salinity tolerance limit,LSTL)显著低于K(♀)×K(♂)组(P<0.05).研究表明,中韩杂交刺参在温度和盐度耐受性方面有一定的杂种优势,意味着通过杂交育种,刺参的抗逆性能得到有效改善.  相似文献   
69.
以江苏文蛤为实验材料,采用50mg/L秋水仙索和400μM6-二甲基氨基嘌呤(6-DMAP)处理、抑制受精卵第一极体排放和抑制第一次卵裂的方法,进行四倍体诱导研究。根据不同处理时间,D形幼虫的孵化率分别为38.6%和34.58%。经胚胎和幼虫发育观察发现,在诱导组中异常原肠胚的比例高于对照组;受精后48h,诱导组的滞育担轮幼虫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在受精后48h取担轮幼虫制作染色体片,诱导组中四倍体幼虫的比例为7.56%-36.2%和9.2%-28-3%,最高诱导率达至Ⅱ了36.2%。同时每个处理组都发现了不同的非整倍体存在。本研究表明,该项技术能有效地诱发文蛤四倍体幼虫,但面临四倍体幼虫存活率低的问题,今后应设法提高四倍体胚胎和幼虫的发育水平。  相似文献   
70.
江苏海域滩涂底泥中硫化物含量与文蛤死亡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碘量法对江苏海域四个文蛤增养殖区底泥中硫化物含量进行了检测分析。5~8月,硫化物含量吕四海域持续在100mg/kg以上,东凌、新港在80mg/kg以上,东沙相对较低在50~70mg/kg。东凌、新港海域分别在6月上旬和9~10月发生文蛤幼苗和种苗的集中死亡,吕四和东沙区域8~9月发生文蛤大批集中死亡。结果显示,文蛤幼苗对硫化物的忍受限度小于大规格种苗和成品文蛤;硫化物对文蛤具有较强的毒害作用,并可能与文蛤大批死亡存在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