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5篇
综合类   16篇
畜牧兽医   9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石岐黄肉鸡前期日粮适宜的能量和蛋白质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试验旨在研究优质石岐黄肉鸡前期日粮适宜的能量(ME)和蛋白质(CP)水平。试验共设4(ME)×5(CP)共20个处理,各5个重复,每重复16只母雏。ME(MJ/kg)水平分别为11.3,11.9,12.6,13.2,CP(%)分别为16.0,17.5,19.0,20.5,22.0。结果表明,以增重为衡量指标,石岐黄肉鸡生长前期日粮适宜的ME和CP水平分别为12.6MJ/kg和19.0%;以能量存留率、氮存留率和饲料转化率为衡量指标,则适宜水平分别为13.2MJ/kg和20.5%。  相似文献   
102.
日粮能量、蛋白质水平对种公鸡繁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日粮能量、蛋白质水平对北京油鸡种公鸡后期繁殖性能的影响,将99只50周龄北京油鸡种公鸡随机分为9个处理,每个处理11只鸡,分别饲喂由能量(11.30、11.72和12.14MJ/kg)和蛋白质(12%、14%和16%(质量分数))以3×3因子组合的9种日粮(设为处理1~9)。试验结果显示,蛋白质水平对种公鸡的生长性能和繁殖性能无显著影响(P〉0.05),但精子活力随蛋白质水平的升高有降低的趋势;能量为12.14MJ/kg时对采食量和精子活率有显著性影响(P〈0.05);处理9的畸形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孵化验证试验显示,处理8的受精率、孵化率和健雏率较佳。本试验结果建议北京油鸡种公鸡后期日粮蛋白质水平为12%,代谢能水平为11.72MJ/kg,其他体重和习性类似北京油鸡的地方品种可以参照使用。  相似文献   
103.
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趾型北京油鸡产品品质的差异,通过对其生产性能、蛋品质和肉品特征的比较分析,获知北京油鸡多趾特征与其产品品质之间的相关性,为北京油鸡特色养殖及产品品质开发利用提供参考。试验选取肉蛋兼用型北京油鸡,分为3组(双四趾、单五趾和双五趾),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60只鸡,共720只,分别对其生产性能(体重、产蛋率和蛋重)、蛋品质(哈氏单位)及肌肉品质(保水性、剪切力、TPA、核苷酸代谢产物)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双五趾北京油鸡在120和240日龄的体重均略高于双四趾和单五趾北京油鸡,但差异不显著(P>0.05);双五趾北京油鸡160日龄的蛋重显著高于其他趾型北京油鸡(P<0.05)。双五趾油鸡腿肌保水性显著好于其他趾型(P<0.05),腿肌硬度、胶着性和咀嚼性显著低于双四趾和单五趾油鸡(P<0.05),而内聚性和弹性则显著高于其他趾型(P<0.05),双五趾油鸡腿肌的剪切力显著高于其他趾型腿肌(P<0.05),不同趾型间北京油鸡风味物质无显著差异(P>0.05)。双五趾北京油鸡在前期体重与蛋重方面表现优于双四趾北京油鸡,但差异不显著(P>0.05)。此外,不同趾型北京油鸡肌肉品质各有优势。总体来看,北京油鸡腿肌品质与趾型相关性大于胸肌。  相似文献   
104.
石岐黄肉鸡前期日粮总含硫氨基酸和赖氨酸需要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旨在研究优质黄羽肉鸡前期对日粮总含硫氨基酸和赖氨酸的需要量。试验采取4*3两因子析因设计。选取中1440只1日龄健康康母雏。随机分成12组,每组6个重复,每重得和20只鸡。配制玉米豆粕型饲粮,其中含ME12.55MJ/kg,CP21.6%。  相似文献   
105.
不同贮藏条件下鸡肉肌苷酸生成与降解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研究了在室温(21~22℃)和4℃不同贮藏温度下,屠宰后1~24h之内鸡胸肉肌苷酸(IMP)及其相关物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4℃下放血后24h内IMP及其相关物浓度变化不大;12h后的IMP含量与屠宰后1h相当,24h后仅降低4.9%。室温(21~22℃)下4h后IMP浓度迅速下降,IMP降解产物浓度明显上升;12h后鸡胸肉IMP含量损失16%(P<0.01),24h后损失55%(P<0.01)。经模拟计算,得回归方程y=-0.1282x2+0.4733x+2.0587(R2=0.9542),求得在本试验条件下,室温为21~22℃时,屠宰后110min鸡胸肉IMP含量达到最高峰,其值为2.916mg/g。4℃下4h和8hIMP的含量分别比室温高5.6%(P<0.05)和8.2%(P<0.05),12h和24h分别高19.4%(P<0.01)和105%(P<0.01)。结果表明,鸡肉中生成IMP的反应很快完成,基本不受时间和温度的影响;但贮藏时间和温度对鸡肉IMP的降解速率有显著影响,温度越高,时间越长,IMP含量越低。  相似文献   
106.
黄羽肉鸡色素沉积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1日龄体重接近的黄羽肉鸡(石歧杂)公雏380只和白羽肉鸡(AA)公雏240只,共分为6个处理,分前、中、后三阶段(0~4,5~8,9~10周)饲养,黄羽肉鸡随机分为第Ⅰ、Ⅱ、Ⅴ、Ⅵ处理组,白羽肉鸡分为第Ⅲ、Ⅳ处理组,第Ⅱ、Ⅳ组全期、第Ⅴ组中后期、第Ⅵ组后期均以40 mg加丽素黄/kg和10 mg加丽素红/kg水平混合添加,第Ⅰ、Ⅲ处理组不添加色素,结果表明①黄羽肉鸡和白羽肉鸡在生长规律上差异很大,日粮中添加色素对两种鸡的生产性能没有显著影响(P>0.05);②黄羽肉鸡背皮、腿皮、爪皮色素的沉积规律基本一致,爪皮色素沉积量极显著高于背皮和腿皮(P<0.01),背皮色素沉积量高于腿皮.黄羽肉鸡后期添加色素更经济;③日粮中添加色素具有降低血浆中脂质过氧化水平和提高红细胞SOD活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7.
北京油鸡AMPD1基因多态性及其与肌苷酸含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根据人和大鼠的腺苷-磷酸脱氨酶1(AMPD1)基因序列设计引物,采用PCR-RF-SSCP技术检测了130只北京油鸡AMPD1基因多态性,并分析了AMPD1的不同基因型与北京油鸡肌苷酸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北京油鸡中检测到AMPD1基因的A、B、C3个等位基因,基因频率分别为0.1808、0.6615、0.1577;产生AA、AB、AC、BB、BC、CC6种基因型,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0769、0.1769、0.0308、0.4615、0.2231、0.0308。最小二乘分析表明基因型AC、BB所对应的肌苷酸含量最小二乘均值显著高于基因型AA所对应的最小二乘均值(P〈0.05),肌苷酸含量在AMPD1其余基因型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08.
黄羽肉鸡IMF选择与遗传参数估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家系选择的方法,对黄羽肉鸡90日龄胸肌肌内脂肪含量(IMF)进行了4个世代的选择;采用动物模型(样本数N=632~1084)和MTDFREML软件对部分肉质性状进行了遗传力(h^2)和遗传相关(r)估计。试验结果表明:经过4个世代的选择,G4代比G0代IMF含量提高了17.8%(P〈0.01),变异系数由29.59%降低到21.72%。胸肌IMF含量的估计遗传力h^2=0.220,4个世代的平均实现遗传力h^2=0.322,初步说明IMF含量为中等遗传力性状,可以通过选择提高。腹脂重、腹脂率、脂带宽、皮脂厚、冠高、冠厚、90日龄体重等性状的遗传力在0.08~0.54范围内,胸肌IMF、腿肌IMF与腹脂重等性状间呈遗传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9.
本试验旨在研究鸡肌内脂肪(IMF)双向选择对脂肪性状及相关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试验采用北京油鸡肌内脂肪双向选育系和对照系雏鸡,饲养至56和120 d时,每个系分别屠宰30只母鸡,测定胸肌和腿肌IMF含量、腹脂重、腹脂率及LPL、H-FABP和A-FABP基因mRNA表达量,比较双选系各性状差异,分析IMF遗传选择效果。结果表明,上选系肌肉IMF含量和肉色亮度值(L^*)显著大于下选系(P〈0.05),胸肉终pH(pHu)显著低于下选系(P〈0.05)。LPL基因在120日龄上选系腹脂中的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下选系(P〈0.05),下选系胸肌中H-FABP基因mRNA的表达显著高于上选系(P〈0.05)。结果表明IMF的双向选择是有效的,该双选系可以作为未来基因定位和基因互作效应研究的宝贵资源群体。  相似文献   
110.
试验旨在为北京油鸡品系选育、配套利用和科学养殖提供基础数据。选用北京油鸡纯系母雏534只,开展快慢羽群体的鉴定,并对比快慢羽母鸡羽毛发育、生长和繁殖性能的差异。北京油鸡保种群出雏时按照主翼羽与覆主翼羽的相对长度表型特征鉴别,将其分为快慢羽亚群,其中快羽包括K1(主翼羽长于覆主翼羽5 mm以上)和K2(主翼羽长于覆主翼羽2~5 mm),慢羽包括M1(主翼羽与覆主翼羽等长或主翼羽长于覆主翼羽2 mm以内)、M2(主翼羽短于覆主翼羽)和M3(主翼羽未长出)。6周龄时通过PCR方法进行再次鉴定快慢羽。7 d内每隔1 d测量1次主翼羽与覆主翼羽羽长;7~42 d每隔1周测量1次;1~8周每周测定体重,9~18周每隔1周测定体重;产蛋期根据个体产蛋记录统计群体开产日龄、个体产蛋数以及连产相关性状等产蛋性能。结果表明,北京油鸡初生雏鸡快慢羽表型鉴定结果与通过PCR方法鉴定的结果一致,快羽鸡占总数的25%,慢羽鸡占75%,慢羽鸡又以M2为主,有少量M1和M3。21日龄以内快羽鸡的主翼羽羽长显著高于慢羽鸡(P<0.05);28日龄时,M1和M2型慢羽鸡的主翼羽长度与快羽鸡差异不显著(P>0.05),但是M3仍显著短于快羽鸡(P<0.05)。与慢羽鸡相比,快羽鸡70日龄后体重显著增加(P<0.05),且开产日龄显著提前(P<0.05),但是43周产蛋数较低(P<0.05);快羽鸡除蛋形指数显著高于慢羽鸡外(P<0.05),其他蛋品质指标均无显著差异。综上,快慢羽北京油鸡在生长和产蛋性能上有一定差异,在选育方向和生产管理中应有所差异化,包括加强慢羽品系早熟性即开产日龄的选育和调整快羽品系育成期饲料能蛋水平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