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4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23篇
林业   96篇
农学   27篇
基础科学   62篇
  33篇
综合类   266篇
农作物   19篇
水产渔业   67篇
畜牧兽医   139篇
园艺   31篇
植物保护   1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5篇
  1975年   1篇
  1965年   4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2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六月鲜枣愈伤组织诱导及胚状体发生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采用5因素4水平的正交试验设计,对六月鲜枣的幼叶、嫩茎、冷藏5d后的花药、花后48~50d的胚乳,利用3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设计,对花后58~60d的幼胚及子叶,进行愈伤组织诱导再分化试验。探讨了不同激素、碳源和基本培养基对产生愈伤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碳源对胚乳、花药器官,基本培养基对嫩茎、幼叶、花药愈伤组织的诱导有显著影响,而且生长素种类和浓度对不同外植体的愈伤组织诱导作用不同;嫩茎、子叶及幼胚较易诱导产生愈伤组织,但只有子叶及幼胚产生的愈伤组织具较强的再生能力,并可诱导出不定芽,不定芽分化率分别为51.1%和9.5%,ZT较BA易诱导愈伤组织产生不定芽,不定芽转移生根成苗获得了完整植株。另外,用子叶及幼胚培养获得了大量胚状体,且胚状体最终可发育成苗。  相似文献   
202.
丙硫咪唑在烟草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明确丙硫咪唑在烟草中的残留消解规律,制定科学合理的农药残留限量标准,采用QuEChERS与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质谱 (HPLC-MS/MS) 联用技术检测了烟草中丙硫咪唑的残留量,并进行了实际样品检测。结果表明:在0.001~1 mg/L范围内,丙硫咪唑的质量浓度与对应的峰面积间线性关系良好,R2 > 0.998。在0.02、0.2和2 mg/kg 3个添加水平下,丙硫咪唑在鲜烟叶中的回收率为94%~97%,相对标准偏差 (RSD) 为1.2%~2.7%;在0.01、0.1和2 mg/kg 3个添加水平下,丙硫咪唑在干烟叶中的回收率为85%~104%,RSD为2.0%~8.1%。丙硫咪唑在干烟叶和鲜烟叶中的最低检测浓度 (LOQ) 分别为0.01和0.02 mg/kg。消解动态试验结果表明,丙硫咪唑在鲜烟叶中的消解半衰期为5.4~16.1 d。以有效成分90和135 g/hm2的剂量分别施用15%丙硫唑?戊唑醇悬浮剂3次,于末次施药后7 、14和21 d时,干烟叶中丙硫咪唑的残留量分别为0.14~3.04、0.33~2.20和0.17~1.85 mg/kg。推荐其残留限量为 2 mg/kg,按照农药合理准则规范使用农药,于末次施药后21 d,丙硫咪唑在干烟叶中的残留量小于2 mg/kg,残留风险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203.
用低频电磁波速测土壤水分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高频电磁波速测土壤水分的仪器在国外早已面世,多年来,我们对用低频电磁波速测土壤水分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用低频电磁波速测土壤水分不但测量准确度高,而且仪器造价低,不过用此法需测量的参数较多,且有些参数很难通过被测土壤直接测定出来,对此,我们采用高斯元法将难以测定的几个参数消去了,用通过土壤的4个瞬时电流确定难以测定的土壤分质的电导率,对土壤含水量与各参数之间的关系,运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求得。  相似文献   
204.
吉林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对吉林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调查研究,分析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吉林省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基本特点、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诸如提高各级政府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改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融资环境、加大政府政策扶持力度、尊重农民意愿等一系列推进吉林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5.
幼参人工配合饵料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在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 Selenka)人工育苗的过程中,关键之一在于解决不同发育阶段的饵料,尤其是转入底栖生活的稚、幼等对以单细胞藻作为饵料,已不能满足需要,因此需根据其摄食习性,研制、筛选人工配合饵料。  相似文献   
206.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是实现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与数量性状定位的必要手段,为构建龙须菜(Gracilariopsis lemaneiformis)遗传连锁图谱提供多态性分子标记,本实验共采用400对SSR引物和91对RSAP引物对组合,对龙须菜两个F1代配子体作图群体的亲本进行了多态性标记筛选,并对4个亲本间的遗传距离进行了评估.得到的SSR多态性标记在GL-F3/GL-M8间为15个,GL-F6/GL-M9间为8个;多态性RSAP标记在GL-F3/GL-M8间为88个;GL-F6/GL-M9间为93个.分析了基于SSR、RSAP技术的两对亲本间的遗传距离,SSR结果显示GL-F3/GL-M8间遗传距离为0.071 2,GL-F6/GL-M9间的遗传距离为0.043 6;RSAP结果显示GL-F3/GL-M8间遗传距离为0.228 4,GL-F6/GL-M9间的遗传距离为0.253 7.结果表明,在引物组合平均覆盖的位点和引物组合平均产生的多态性方面,RSAP均远高于SSR,在GL-F3/GL-M8间RSAP分别是SSR的4.48与12.13倍,在GL-F6/GL-M9间RSAP分别是SSR的5.81与25.5倍,RSAP标记更适合应用于龙须菜的遗传距离估计和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研究.本研究揭示出作图群体亲本间遗传多样性特征,SSR与RSAP分子标记的开发为龙须菜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7.
本研究旨在为深入构建龙须菜(Gracilaria/Gracilariopsis lemaneiformis)育种体系提供基础数据。采用DTOPSIS综合评价法对实验室构建的龙须菜GL家系的F1配子体的性状进行分析与评价,以期把F1配子体的综合性状这一模糊量化指标转化为该株系对理想解的相对接近度Ci值的量化指标,进而对各藻株的综合性状优劣进行综合分析,为未来良种的杂交以及选育提供依据。所测的100株藻体中,线性生长速率变化范围为2.0~7.3%/d,变异系数为26.79%,标准差达到1.28,各藻株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藻株的分枝数分布很不集中,变异极为显著,其平均数为1.93个,标准差为0.8,变异系数为41.17%,差异明显,变异幅度相对很大。主枝基部直径变化范围1.4~2.2 mm,标准差达到0.18,变异系数在3个性状中最小,为9.87%。线性生长速率、分枝数、基部直径等性状分布均呈现明显的正态分布特征,标准差分析显示,各性状相对本身参数变化幅度较大,说明F1配子体存在一定的性状变异,可以挑选性状差异大的藻种进行杂交以期获得优良藻种。DTOPSIS综合评价分析显示20、47、93、6、31株系综合性状的评价值比较高,为后期人工选育优良藻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8.
刺参人工育苗及增养殖技术(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隋锡林 《水产科学》2004,23(2):45-46
(接上期)2 4 选育与分池 当胚体发育至原肠后期或小耳状幼体初期(即孵化后30~40h),此时胚体多集中于水表层,届时要及时进行选育、分池。选育前应镜检所浮出的幼体是否正常、健壮。选育的方法通常选用拖选法,利用事先已制备好的拖选专用网箱(按水池规格备制的长方形网箱)或宽  相似文献   
209.
本文概述了国外农药废弃物的焚烧、生物、物理、化学、陆上抛弃等五种处理技术,简要介绍这些技术的发展情况,并展望生物工程技术在处理农药废弃物上的应用前景.这些技术对保护环境和人们的身体健康有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10.
黑土区不同耕作措施的水土保持效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探求黑土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有效防治措施,以吉林省伊通县毯子房小流域为典型试验研究区,采用野外观测与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留茬、轮作和秸秆还田3种不同耕作措施下黑土区坡耕地的水土保持效益进行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1)对照处理产生径流量和泥沙量最大,秸秆还田产生侵蚀量最小,留茬、轮作和秸秆还田比对照处理径流量减少36.4%~66.7%,泥沙量减少75.2%~86.4%;2)与对照相比,留茬、轮作和秸秆还田3种不同措施下冲刷泥沙中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分别减少56.6%,62.8%和81.4%,全氮质量分数分别减少53.3%,60.0%和80.0%,全磷质量分数减少38.5%,61.5%和84.6%,且不同处理下3种土壤养分流失总量均比对照减少85%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