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3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31篇
林业   58篇
农学   32篇
基础科学   58篇
  57篇
综合类   260篇
农作物   50篇
水产渔业   15篇
畜牧兽医   77篇
园艺   28篇
植物保护   26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75篇
  2022年   60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为了更好地开展江苏省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有效防治开发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以输变电类开发建设项目为例,在对近5年内50个输变电类开发建设典型工程项目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摸清了江苏省此类项目水土流失特点以及环境影响因素,总结出该类项目水土流失防治分区与水土流失分布情况,同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水土保持防治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92.
高校开设的实验课多数是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开设的,实验教材中给出规范化的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这虽然巩固了理论知识,但学生独立设计实验和独立操作实验的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动物细胞培养》是一门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实验教学,该文对实验课准备及预习实验报告的撰写、实验分组的具体实施、现代化电教手段及多元化考核手段的应用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以期为学生主动性、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3.
为探究并提高壳聚糖抑制真菌的活性,本研究利用蜡状芽孢杆菌ncps116发酵所制备的壳聚糖酶来酶解壳聚糖,测定不同酶解时间壳聚糖产物的抑菌活性,并监测酶解产物中还原糖的含量;之后选取抑菌活性提高最显著的壳聚糖酶解产物为研究对象,测定最低抑菌活性和最适pH,并使用电子显微镜观察酶解产物对病原真菌菌丝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壳聚糖经0.5~12 h酶解能够显著提高市售壳聚糖的抑菌活性,在酶解24 h内抑菌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而且酶解产物的抑菌活性与还原糖浓度相关,还原糖浓度过低(≤44.24 μg·mL-1),酶解不充分,抑菌圈直径13 mm;而还原糖浓度过高(≥1 900 μg·mL-1),酶解完全,抑菌圈直径10 mm,抑菌活性均较差。其中,酶解6 h的壳聚糖产物抑菌活性提高最显著,对3种病原真菌(棉花黄萎病菌、苹果轮纹病菌、西瓜专化型尖孢镰刀菌)的最低抑菌活性提高4~8倍,还原糖浓度为383.34 μg·mL-1,在pH值4.0~4.7时抑菌活性最高;此外,酶解产物能导致真菌菌丝断裂、褶皱、菌丝末端囊泡等畸形生长,并长期抑制孢子生长和菌丝伸长。综上所述,酶解是提高壳聚糖抗菌活性的有效手段,这为推进亮聚糖在防腐保鲜方面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4.
朱畇昊  张梦佳  彭淑萍  董诚明 《核农学报》2021,35(11):2528-2534
为探索不同浓度内生真菌GG22诱导子与地黄毛状根共培养不同时间后,对毛状根的生长及次生代谢产物合成的影响,本试验通过制备地黄内生真菌GG22诱导子溶液,加入已培养23 d的毛状根液体培养基中,使含诱导子的多糖浓度分别为0(对照)、10、30、50和100 mg·L-1,共培养0、3、5、8、11 d后,分别测定地黄毛状根的鲜重、干重、总环烯醚萜苷及毛蕊花糖苷的含量。结果表明,加入诱导子溶液的试验组毛状根的鲜重、干重、总环烯醚萜苷及毛蕊花糖苷的含量比对照组高。且通过变异系数权重法分析综合得分,得出最适宜诱导条件为诱导子浓度50 mg·L-1,共培养11 d。由此推测地黄内生真菌GG22诱导子在一定诱导浓度和培养天数下能够促进地黄毛状根的生长,并提高其次生代谢产物的含量。本试验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地黄内生真菌GG22诱导子促进地黄次生代谢产物积累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95.
为了延长农药的使用寿命 ,提高对棉铃虫的防治效果 ,减少用药量和减轻环境污染 ,保护天敌 ,1 993~ 1 998年笔者对防治棉铃虫农药的复配技术和应用效果进行了研究。1 供试材料1 .1 供试农药品种( 1 ) 97%乐果原粉、40 %乐果乳油 ;( 2 ) 76%氧化乐果原油、40 %氧化乐果乳油 ;( 3) 86%马拉硫磷原油 ;( 4 ) 98%晶体敌百虫原粉 ;( 5) 90 %对硫磷原油、50 %对硫磷乳油 ;( 6) 94%甲基对硫磷原油、50 %甲基对硫磷乳油 ;( 7) 99.6%甲胺磷原油、50 %甲胺磷乳油 ;( 8) 95%灭多威原粉、50 %灭多威乳油 ;( 9) 90 %水胺硫磷原油、40 %水胺硫磷乳油 ;( 1…  相似文献   
96.
探究水肥一体化下磷肥种类和施用方式对棉花产量、磷素积累量、土壤磷素有效性和磷肥利用率的影响,以期为棉田优化磷肥施用方式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田间试验于2021年在新疆昌吉州棉花主产区进行。试验设不施磷肥对照(CK)、基施重过磷酸钙(TSP)、基施磷酸一铵(MAP-B)、基施+滴施磷酸一铵(50%基施,25%+25%分别在蕾期和花铃前期)(MAP-D)、基施+滴施磷酸一铵(50%基施,25%+25%分别在蕾期和花铃前期)和聚谷氨酸(MAP-P)5个不同施肥处理,测定指标包括土壤有效磷、植株生物量、植株磷积累量和籽棉产量,并计算磷肥利用率。在棉花盛花期和盛铃期,磷肥滴施显著提高0~20 cm土层有效磷含量,0~5 cm土层尤为显著,MAP-P处理有效磷含量比CK处理分别提高136.27%和113.99%。TSP、MAP-B、MAP-D和MAP-P处理产量比CK处理分别提高17.65%、16.25%、19.37%和31.88%。棉花生育期内,磷肥滴施植株累积吸磷量高于基施,各处理植株累积吸磷量在盛铃期达最大,MAP-P处理植株累积吸磷量整体高于其余处理,在苗期、蕾期、盛花期和盛铃期比CK处理分别提高50.92%、55.38%、81.33%和84.69%。在等量施磷条件下,磷肥滴灌追施的磷肥利用率高于基施。MAP-P处理磷肥利用率、磷肥累积利用率、磷肥农学效率和磷肥偏生产力均高于其余处理,磷素表观平衡低于其余处理,磷肥利用率达33.94%,比TSP、MAP-B和MAP-D处理分别提高20.23%、25.28%和16.71%。水磷一体下,磷肥结合活化剂(聚谷氨酸)滴施显著提高土壤磷素有效性和棉花产量。MAP-P处理提高了棉花产量和磷肥利用率,减少了土壤磷素的盈余。  相似文献   
97.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方式,如今要从原先的“输血式扶贫”迈向“造血式扶贫”,扶贫方式向着持久、稳定转变。高校作为科学、人才、技术的储备高地在其中探索出了多种有效的产业扶贫模式,南京农业大学定点扶贫麻江取得了良好的成果,通过科技助力下的双线共推模式成功帮助当地产业做好顶层设计、推动当地农业供给侧改革、拓展延长产业链、实现特色产业转型增值。以激发乡村内生动力为目标,在帮扶过程中探索多元参与和牵引保障产业模式,助力麻江地区构建起产业帮扶联盟,充分发挥高校参与产业帮扶的优势。  相似文献   
98.
为研究不同经营模式对落叶松人工林生长与多样性的影响,为华北落叶松森林经营提供理论依据,以河北省木兰围场国有林场龙头山种苗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布设与固定样地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样地调查,研究N、T和CK 3种经营模式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长与多样性的影响。N模式林分胸径年均生长量、平均单株材积年均生长量均高于T模式和CK模式,经营2、4、6年,N模式胸径年均生长量分别是T模式和CK模式的1倍、1倍、1.2倍、1.9倍、1.3倍、1.9倍,N模式平均单株材积年均生长量分别是T模式和CK模式的1倍、1.07倍、1.01倍、1.04倍、1.03倍、1.06倍;随着经营时间增加,径级分布在不断的变化,CK模式小径阶株数量百分比偏多,N模式和T模式中径阶株数量百分比偏多,N模式和T模式林分胸径分布相对CK模式向右偏移,N模式林分16 cm及以上径阶株数量百分比比T模式和CK模式提高了30.97%、17.24%;随着经营时间增加,N模式和N模式下灌草层物种数量呈现增加趋势,而CK模式下灌草物种数量呈现下降趋势。经营2年,N模式和T模式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  相似文献   
99.
“粳不育系/广亲和恢复系”配组方式在浙江省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广亲和基因S5-n的功能标记可快速检测种子纯度。为验证水稻广亲和基因S5-n功能标记鉴定粳不育系/广亲和恢复系配组方式杂种一代的效果,我们分别将长粳1A和6个恢复系获得的F1代进行大田统计和分子标记鉴定,结果显示,由于广亲和基因S5-n分子标记不能特异性检测出串粉形成的异形株,导致其鉴定结果较大田统计鉴定结果高1.0~2.0百分点。未来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广亲和基因分子标记技术的特异性,进而提高分子检测的准确性,这将有助于杂交稻的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100.
Periconia igniaria Stdif10是从血散薯块根中首次分离得到的内生真菌,为了解该内生真菌的生物学活性,采用滤纸药膜法、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带药培养基涂布法分别测定了该菌发酵产物不同溶剂萃取物的抗虫活性、抗真菌活性、抗细菌活性。结果表明,发酵产物的石油醚萃取物表现出较好的抗虫和抗菌活性。其中,对玉米象具有显著的触杀活性,处理72 h的LC_(50)值为2.295 1 mg/cm~2。石油醚萃取物对玉米象还具有较好的驱避活性,处理48 h后在3.932、7.863、15.726 mg/cm~2 3个浓度梯度下对玉米象的驱避率均大于62%。石油醚萃取物对辣椒炭疽病菌、水稻胡麻叶病菌、茶轮斑病菌、甘蓝黑斑病菌、甘蔗凤梨病菌、烟草黑胫病菌、玉米大斑病菌、金橘砂皮病菌、贡柑链格孢菌9种供试植物病原真菌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对辣椒炭疽病菌、烟草黑胫病菌、金橘砂皮病菌3种病原真菌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处理72 h的EC_(50)值分别为0.117 3、0.071 6、0.054 7 mg/mL。石油醚萃取物对产气肠杆菌、铜绿假单孢菌、大肠杆菌、普通变形杆菌、伤寒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炭疽杆菌10种动物病原细菌具有显著的抗菌活性,处理24 h的MIC值为0.125~0.500 mg/mL。上述结果表明,血散薯内生真菌Periconia igniaria Stdif10次生代谢产物具有显著的抗虫和广谱的抗菌活性,且石油醚萃取物活性最佳(活性物质极性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