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9篇
农学   1篇
  7篇
综合类   36篇
畜牧兽医   61篇
园艺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6 毫秒
61.
【目的】分析我国地方鸡品种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保护等级,为我国地方鸡种资源遗传多样性保护方案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16个微卫星标记,计算我国12个地方鸡品种(白耳鸡、茶花鸡、大骨鸡、河南斗鸡、丝羽乌骨鸡、固始鸡、狼山鸡、鹿苑鸡、藏鸡、仙居鸡、萧山鸡、北京油鸡)间的DR遗传距离、基因流(Nm)、杂合度和各群体基因组分数的分布,并采用Weitzman和Caballero2种遗传多样性保护理论,分析各品种在遗传多样性最大化保护中的相对重要性。【结果】固始鸡与其他11个鸡种间的平均遗传距离最远(0.2095),基因流最小(1.1411);藏鸡与其他11个鸡种间的平均遗传距离最近(0.1013),基因流最大(2.7730)。12个地方鸡种中,除萧山鸡、鹿苑鸡和藏鸡外,其他群体的基因组分数均大于0.800。Weitzman保种理论分析表明,固始鸡、河南斗鸡、茶花鸡、丝羽乌骨鸡、北京油鸡对总群现实多样性的品种贡献率较高(10%),这与这几个鸡品种独特的特征特性和相对封闭的品种形成历史基本一致。Caballero保种理论分析表明,茶花鸡、河南斗鸡、北京油鸡、丝羽乌骨鸡、大骨鸡、藏鸡和萧山鸡对总群的遗传多样性有正的贡献率,与Weitzman保护理论确定的保护等级顺序相比,固始鸡、藏鸡和萧山鸡的保护等级发生了较大改变,这与Weitzman保护理论未考虑品种内的遗传多样性有关。【结论】在分析家禽品种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保护等级时,应充分考虑品种间和品种内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62.
以PRL和POU1F1为影响鸡产蛋数的候选基因,采用PCR-SSCP方法检测白耳鸡PRL基因调控区和POU1F1基因外显子3区域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并分析PRL、POU1F1基因多态位点和两基因聚合基因型与72周龄产蛋数的关联。结果表明:PRL调控区的插入/缺失基因型AA型和POU1F1基因exon3的突变(A5331T)基因型CC型与72周龄产蛋数显著相关(P0.05),AA、CC型对产蛋数的加性效应分别为3.65和3.57。聚合基因型AACC型个体72周龄产蛋数(除AACD型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基因间的互作效应并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63.
分光光度法测定鸡蛋黄卵磷脂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鸡蛋黄卵磷脂含量快速测定的分光光度检测方法。将鸡蛋黄用95%的乙醇溶液处理,分离蛋黄脂质。粗提的蛋黄脂肪经高氯酸-硝酸消化液消化后与钒钼酸铵反应,于分光光度计400 nm处进行比色测定磷含量,再乘以系数25即为卵磷脂含量。在0.5 g空白样品中分别添加50μg、100μg和200μg3个不同量的磷标准溶液,测定回收率。磷标准曲线在0~25μg/ml浓度内呈线性相关,相关系数(r)为0.994。回收率为84.3%~93.4%,精密度为1.93%~2.90%。该方法符合食品卫生分析要求,可用于鸡蛋黄卵磷脂含量分析。  相似文献   
64.
采用PCR-SSCP方法检测白耳鸡催乳素(PRL)基因调控区和神经肽Y(NPY)基因转录起始区的多态性,并分析PRL、NPY基因单基因型和聚合基因型与72周龄产蛋数的关联程度。结果表明,PRL基因调控区基因型AA和NPY基因转录起始区基因型CC与72周龄的产蛋数显著相关(P0.05),AA型对产蛋数的加性效应值为3.65,显性效应值为-0.24;CC型的加性效应值为3.22,显性效应值为-0.76。两种有利单基因型的聚合个体AACC型72周龄的产蛋数与其他基因型聚合个体(除ABCD型外)比较,差异显著(P0.05)。但基因效应分析表明,两基因间的互作效应并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65.
旨在建立一个基于聚合酶链反应—连接酶检测反应(LDR)的基因多态性并行检测系统,检测鸡肉风味相关候选基因脂肪型脂肪酸结合蛋白(A-FABP)基因、细胞外脂肪酸结合蛋白(Ex-FABP)基因和腺苷琥珀酸裂解酶(ADSL)基因的多态性,并分析其在优良地方鸡种——清远麻鸡和快大型隐性白羽鸡中的分布差异。采集165只隐性白羽鸡和185只清远麻鸡母鸡的血液并提取DNA,应用PCR-LDR方法检测A-FABP51C/T、Ex-FABP1011T/C和ADSL3484C/T的基因型。结果,所得分型结果同直接测序分型结果一致。3个多态位点在2个品种鸡中均表现为中度多态,并且在不同品种中的分布均存在差异,在A-FABP51C/T位点上达到显著水平。结果表明,建立的基于连接酶检测反应的基因多态性并行检测系统是一种准确、灵敏的SNP检测方案,为鸡肉风味性状相关基因的多态性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66.
大樱桃作为一种鲜食水果,以其味美多汁、口感极佳被人们所喜爱,使这一产业得以迅猛发展,成为农民致富、农业增收的又一产业。但在发展过程中,不同年份产量差异很大,其坐果率低成为制约这一产业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67.
 人类的性早熟表现为病理状态,而在动物上,性早熟则是一个在生产上具有重要价值的经济性状。动物性成熟启动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受下丘脑-垂体-性腺轴调控。"允许信号"和"发育时钟"传达了机体生长发育、能量平衡和环境变化信息,决定了性成熟启动前期处于休眠状态的GnRH神经元激活;GnRH神经元抑制性输入减少和兴奋性输入增加引发了高频GnRH脉冲分泌,促进配子形成和性类固醇激素分泌;类固醇激素又通过负反馈通路影响GnRH分泌并促进性行为。神经胶质细胞也参与了性成熟的启动,主要涉及生长因子家族、神经细胞粘合分子和神经接触蛋白。GnRH基因的表观遗传修饰变化可能在动物性成熟启动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8.
采用PCR-SSCP方法检测白耳鸡ADSL基因外显子2和GARS-AIRS-GART基因5’侧翼区多态性,分析多态位点不同基因型及聚合基因型与90日龄胸肌肌苷酸(IMP)含量的关联,并比较分析了不同聚合基因型个体的生产性能。结果表明:ADSL基因外显2和GARS-AIRS-GART基因5,侧翼区的多态位点C3484T、C-179T与IMP含量显著相关(P<0.05),TT为两种有利单基因型,其对IMP含量的加性效应分别为0.1710 mg/g和0.128 mg/g,显性效应分别为-0.025 mg/g和0.031 mg/g 。两种有利单基因型聚合个体TTTT的IMP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基因型聚合个体(除TTCC型),且在聚合基因型中两种有利单基因型TT对IMP含量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但两者间的互作效应并不显著(P>0.05)。TTTT聚合基因型个体的90日龄平均体重、72周龄产蛋性能仍保持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69.
采用PCR-SSCP方法检测白耳鸡(gallus)腺苷琥珀酸裂解酶基因(ADSL)外显子2和甘氨酰胺核苷酸合成酶-5-氨基咪唑核苷酸合成酶-甘氨酰胺核苷酸转甲基酶基因(GARS-AIRS-GART)5'侧翼区多态性,分析多态位点不同基因型及聚合基因型与90日龄胸肌肌苷酸(IMP)含量的关联,并比较分析了不同聚合基因型个体的生产性能.结果表明,ADSL基因外显子2和GARS-AIRS-GAR丁基因5′侧翼区的多态位点C3484T和C-179T与IMP含量显著相关(P<0.05),TT为两种有利单基因型,其对IMP含量的加性效应分别为0.1710和0.128 mg/g,显性效应分别为-0.025和0.031 mg/g.两种有利单基因型聚合个体TTTT的IMP含量显著高于其它基因型聚合个体(除TTCC型),且在聚合基因型中两种有利单基因型TT对IMP含量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但两者间的互作效应并不显著(P>0.05).TTTT聚合基因型个体的90日龄平均体重和72周龄产蛋性能仍保持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70.
以GPAT/AIRC基因为侯选基因,以白耳鸡为试验材料,采用PCR-SSCP方法对GPAT基因外显子2,AIRC基因外显子8进行SNPs检测.结果各发现了一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各种基因型与胸肌IMP含量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GPAT基因外显子2中AA型个体的肌肉肌苷酸含量显著地高于AB型和BB型个体,AB型个体也稍高于BB型,但差异不显著;AIRC基因外显子8中CG型个体的肌肉肌苷酸含量显著地高于GG型和CC型个体,GG型个体的胸肌肌苷酸含量也显著地高于CC型.两个基因的单倍型对IMP含量也有显著的影响:单倍型为AACG的个体比单倍型为BBCC的个体高1.006mg/g,单倍型的遗传效应大于最优秀的单个基因型效应.因此,可以利用该单倍型对鸡的肉质风味性状进行标记辅助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