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5篇
林业   2篇
农学   1篇
  2篇
综合类   23篇
水产渔业   5篇
畜牧兽医   19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221.
采用PCR技术从屎肠球菌的染色体DNA上扩增到1条529 bp的DNA片段entAIc,以pGEM—T为载体,将该基因片段克隆到大肠杆菌中,对阳性重组质粒pGAI测序。序列分析结果表明:片段entAIc含有2个ORF,Enterocin A结构基因ent A和免疫基因entI,2个基因紧密相连。核苷酸序列分析显示,不同菌株来源的ent A和ent I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分别达到99.87%和99.76%。氨基酸序列分析显示不同菌株来源的Enterocin A前体完全相同,免疫蛋白仅有1个氨基酸差异。  相似文献   
222.
抗菌蛋白蛙皮抗菌肽,是两栖类动物中存在的天然免疫物质,在蛙类中仍然保持着一定的活性。我们用提取中国林蛙皮肤总RNA,逆转录合成cDNA,PCR扩增得到DNA片段,并与GenBank上登陆的其他蛙类的皮肤抗菌肽序列进行比较,发现此序列是一个新的蛙皮肤抗菌肽序列。PCR产物与pMD18-T连接,得到阳性重组体pMD18-RTCD。将阳性重组体进行测序,分析蛙皮素的氨基酸序列,显示它属于蛙皮抗菌肽家族。此外,中国林蛙抗菌肽氨基酸序列包含C-末端残基,同时具有两栖类动物抗菌肽的特征。这些信息对将来研究两栖类动物的天然免疫的分子机制具有重要作用。为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对我国林蛙抗菌肽基因进行克隆表达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23.
耐喹诺酮类药物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对吉林省内12个水域采集和送检的66尾病鱼进行细菌分离鉴定,共检出46株嗜水气单胞菌疑似株,通过生化试验和PCR扩增气溶素基因aer鉴定法,确定其中22株为嗜水气单胞菌。进一步采用纸片扩散法和双倍稀释法测定嗜水气单胞菌分离株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其中部分菌株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性,22株嗜水气单胞菌中有4株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并且为交叉耐药。其对喹诺酮类药物的抑菌圈均小于19mm。嗜水气单胞菌耐喹诺酮类药物的检出率为18 2%。将病料中分离的8株嗜水气单胞菌在电镜下观察发现,2株耐药菌表面发现均匀分布的球形结构,而6株敏感菌表面未见此结构。  相似文献   
224.
氟喹诺酮类药物因其抗菌谱广、杀菌力强、价格低廉、副作用小而被广泛应用于人、畜、水生动物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与预防。但是,随着该药的广泛应用,很快形成了对该药的耐药性,且增长速度很快,该类药物半数以上无效,足见问题的严重性。本文将重点阐述致病性气单胞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25.
综合性大学涉农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性大学开办涉农学科专业,是随着20世纪90年代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出现的农科类人才培养新现象。综合性大学应根据国家教育改革和新时期"新三农"对农科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发挥学科综合优势,改造和创新农科类传统学科,构建新型涉农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以吉林大学农科类专业为例,具体阐述了综合性大学涉农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226.
中国鲎(Tachypleus trideutatus)血细胞产生的抗菌肽(Antibacterial peptide)—鲎素,具有广谱的杀菌、抑病毒和抗肿瘤细胞的作用。实验根据已报道的美洲鲎的抗菌肽polyphemusinⅡ氨基酸序列,设计了一对引物,并对原抗菌肽基因进行改造,在基因开放阅读框末端添加了Asn密码子,使抗菌肽羧基末端酰胺化,旨在提高其稳定性和抗菌活性。PCR扩增获得改造过的目的片段,连接于载体pMD18-T,测序后,与pEI-28c(+)连接,构建表达质粒pET28c-rr,测序鉴定正确后,转化大肠杆菌E.coli.BK21(DE3)。表达菌株经终浓度为1mmol/L的IPTG诱导后以包涵体的形式表达,在体外表现出明显的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227.
鸡源大肠杆菌的质粒及染色体DNA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研究鸡源大肠杆菌分子流行病学规律,选用40株鸡源大肠杆菌(均含有质粒),应用指纹法对其质粒及染色体DNA进行了分析。对菌株的质粒图谱比较表明,来源相同的菌株,其图谱相同或相似;来源不同的菌株,其图谱一般不同。选取HindⅢ对质粒DNA进行酶切,进一步证实了质粒图谱分析的结果。对菌株质粒型(plasmidtype,PT)进行数值聚类分析,得出PTs间的聚类树状图,更直观地反映出菌株间的遗传关系。试验中还发现,多数鸡源大肠杆菌含有大质粒,它们可能含有毒力相关基因。选用HindⅢ、EcoRI分别对染色体DNA进行酶切,均能够产生较易于识别的酶切图谱,菌株的图谱与其来源也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228.
吉式库特菌在自然界普遍存在,有的作为机会致病菌可引起动物疾病。本研究发现了1株吉式库特菌(Kurthia gibsonii)噬菌体vb_KgiM_P1 (简称MP1),并对其生物学特性和全基因组进行研究。透射电镜观察显示MP1具有典型的二十面体结构的头部和可收缩的尾部,属于肌尾病毒科(Myoviridae)。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MP1的最佳感染复数为1,裂解周期在50 min左右,潜伏期约为15 min,暴发期约为50 min,平均暴发量约为83 PFU/cell,表明该噬菌体有高效的杀菌活性。MP1的稳定性良好,在25~50℃之间和pH值3~11之间保持稳定的裂解活性。全基因组测序显示该噬菌体基因组全长为15 855 bp, G+C含量为32%,有20个开放阅读。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MP1与葡萄球菌噬菌体和肠球菌噬菌体属于共同起源的不同进化分支,且相似性较低,证明MP1是1株全新的烈性噬菌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